难学难懂从来不是一个语言在历史上逐渐消失的原因
【本文来自《英语英文易学易懂,汉语汉字难学难懂?》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感觉作者除了主张“汉字难学且低效”,还在暗示汉字消亡的必然和英语应该取代汉字。但语言本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认同的一部分,甚至也是地域和阶层认知的一部分。难学从来不是一个语言在历史上逐渐消失的原因,甚至更不可能称为不学习它的理由。就像是拉丁文,其虽然已经不在用于口语,但依然用于宗教和政治文献的记载。从拉丁语的变迁来看,这个语言的难学程度是远远大于汉语的,但这依然不能取代他在学术和历史上的地位。拉丁语的语言表意的清晰程度是大于英语的,但这也依然不能阻止他逐渐衰落并最终成为死语言。
按照现今哲学的看法,语言的是权力的基础。那评判权力怎能用难易为标准,好用与否才是明确的标准。作者的想法在民国时期实际上曾经出现过,并且得到了相对完整的阐述,但这并没有成为两岸三地抛弃汉语的原因。
个人认为,语言的难易程度从非常长的时间看,大概百年或者千年,的确和他的流传程度有关。但在一个人的普通生存时间内,语言的选择和普及基本上是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共同作用,和语言本身没有任何关系。语言的难易程度往往是从语言学或者第二外语的角度来认知,对母语学习者来说,语言的难易程度并没有任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