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寒冬中,怎样做才算真正的尊重编剧?
文 | 七怪
《四味毒叔》曾做过一系列有关编剧生态的报道,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篇开题——编剧生态:三十出头,一事无成;笔耕不辍,颗粒无收 | 走近青年影视人,那已经是三年前的事了。而在这三年中,影视寒冬悄然而至,编剧生存的现状也愈加惨烈......我采访了10个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青年编剧,当他们被问到没有过创作经历的编剧到底能不能找到工作时,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而在专业不对口,到底能不能入行当编剧的回复中,让我最默然的是“道阻且长”这四个字;就算他们穿过了所有艰难困阻,项目终于成功在平台播出,大多数人也只能得到甲方一句轻飘飘的“下次再给你署名”...
据艺恩发布的《中国编剧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专业编剧从业人数保守估算超过14万人以上,年度仅有3%的编剧有作品得以落地播出。整个行业人员流动大、创作周期长,8成编剧3年仅有1部影视作品能面世。
不稳定、入行困难,被忽视已为常态...凡此种种,令人嗟叹!
就算如此,也有很多有志成为编剧,致力于撰写笔下绚丽人生的青年们。可是,他们在第一关就被“锁死”了:
该如何入行?
科班出身的青年编剧还尚且被甲方认为缺乏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而非科班出身的他们即便天赋才华有一手好文笔,也因为没有老师引荐而不得不在茫然中苦苦等待着别人的拣选。
其实影视从业者本没有什么青年不青年之分,只是相较于其它行业的从业人员,似乎编剧总是晚熟的,生命虽已到了而立之年,事业的成熟期却还要等到下一个夏天。
我所知的“青年编剧”们的生活状态并不好,有工作时没日没夜,没工作时朝不保夕,为生活殚精竭虑。但纵有一万个离开这个行业的理由,可但凡只要找到任何一个留下来的理由,他们就会留下。
这是所有“他们”,至少是大部分“他们”的选择。
而在职业生涯中,相信很多编剧都能体会到“合作,本身就像谈了一场异常艰辛的恋爱”一样,不专业、毛病多、要求高、不切实际、推倒重来等等让他们倍感煎熬的事情经常发生,这些令很多编剧咬牙切齿的诉求折腾着一代又一代编剧最终哀嚎不已,可当文学与影视碰撞、理想与现实相遇时,成为一个合格的编剧需要的不仅仅是对自身水准的高要求,还要兼顾社交心理学和公关技巧……
“书呆子”们迷茫,青年编剧们懵逼:
做人和做事究竟谁更重要呢?
做一个编剧的体会不能尽如人意,想必在风浪中前行的编剧们也是如此,理想者固执地坚守着专注和专注本身的素养,沉沦者必然还要在纠结中痛苦执着于名气和资历。
但即便有以上种种桎梏,很多依然怀抱梦想的人还在坚持创作,用自己所学所思体会创作之乐与职业之苦。
每个人都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绽放自己的才华,赢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
而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绝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因为关于“编剧的水准与素养”一直都是影视界或争论、或疑惑的话题。这些问题说明:至少很多人对于编剧从出道到出名的艰辛认知度重视不够,对于“编、导、演”的主次顺序也存在相当的认知偏差。以至于许多老编剧在“媳妇熬成婆”之后几近麻木,许多新编剧还要经历一遍“刻骨之痛”。有人把影视行业比喻成一座金字塔,这些一直在冷风中行走的人构成了这个行业的基底,而我们也试图在这个寒冬里寻找些什么。
我近期观察到,确实有平台和片方提出了要从自身出发维护编剧权益的具体举措,像严格遵守尊重合同、规范编剧署名、重视排名顺序、重视片头片尾以及海报等物料署名、尊重作品的完整呈现等等,不光提出,并已在一步步落实中。这看上去是一小步,实际却是行业的一大步。既是正本清源,也是激浊扬清。
除此以外,只看作品,不看资历,不论资排辈,以贡献论英雄用开放式的态度接纳所有人的努力成果,这同样也是一种对现今编剧工作的极大尊重:
不干预、不主观,仅在工作之中谈论专业的人和事。而“专业”,才是对一个编剧最大的肯定和奖励。
我认为这种举措无论是尝试也好,努力也罢,毕竟说明有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了“编剧宝贵”的重要性,而编剧,作为“内容为王”的影视业产出源头,其特殊性和不可或缺性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国外同行业编剧的生态环境和其应有的职业尊严如何,中国影视业的编剧应当配得的职业尊重和助力其职业发展的导向都应该引起整个行业的重视。
如果这种来自片方或平台的纠偏意识和公平、公正举措在未来逐渐形成趋势,甚至成为行业内人人都遵从、认可、施行的主流意识的话,则意味着“编剧”——这个总是被人忽视甚至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职业,开始真正具有话语权,具有与其贡献完全匹配的尊重和权利。
编剧“正名”之路漫长而复杂,绝非一蹴而就。甚至可能出现更微妙、繁琐的关于编剧贡献大小、版权等个案的争议。但我相信,只要全行业观念就位,各个环节“同理心”般重视,编剧的委屈甚至愤懑才能一步步消弭,他们也才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创作,投入价值创造中去。有朝一日,“祥林嫂”般的编剧终会消失。我,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