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与“饺”的区别,区分了中国地域鲜明的饮食习惯与特征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326703”推荐,来自《饺子没有攻占南方,但拿下了全世界》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南方特别是岭南地区,其实也有无论形态还是馅料内容上都有类似饺子的食物!
“咸水角”,主要提供于古早时期的早茶里。但它不叫“咸水饺”。这两个字的发音在粤语里完全不一样。“角”类似于“阁”的粤语发音,也类似于“guo”的发音;而“饺”的发音类似于“饺”本身的发音,同样的“jiao”还要加上一个语调上的变化,类似于普通话中发音“第三声”的转折上的变化!所以当地人一听就明白。
首先:咸水角的皮是糯米粉和(huò)水揉搓而成团,擀制成大小统一的圆片,既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因为这是一道炸制的点心,需要炸制两次,太薄容易露馅,太厚,口感不好。
其次:调配馅料。馅料主要包括:发泡的木耳碎、发泡的香菇碎、胡萝卜丁(以前大概率是不用的,现在比较便宜大量使用,我最讨厌的就是这位!)、马蹄丁(马蹄在岭南食物中起到代替糖的地位,增香提味,并提供爽脆的口感。我也比较讨厌这位。)、肉丁、虾仁丁等,依据各家酒楼的价钱添加或者减少各种食材的搭配!
再次:包制。咸水角的包制和饺子的包法完全不一样!是的不一样了!现在的咸水角是包馅儿以后团成上圆下尖的样式,和我以前吃的也不一样了。伤心。我记得小时候吃的咸水角是圆片包馅儿后对折,然后沿皮儿压实,再然后是从压实皮的一头儿向自己的方向内折,形成一个小角,再然后是把压实的皮按照同样大小的角度向内压,最终形成一圈有序且好看的褶皱!因为我家是南方人,而我在北方长大,小时候爸爸教我包饺子就是这种包法,特好看!所以回到岭南地区以后,去喝早茶也好,还是去早餐店也好,看到咸水角,也是爸爸曾经教过的方法包制的东西,印象特别深刻!刚刚百度了一下“咸水角”大部分的图片都是把糯米圆片包馅儿,然后团成一团,上面圆下面尖?你管这叫角?算了,不管了!继续我印象中的咸水角吧!
最后:炸制。正常的酒楼虽然把咸水角先炸制熟透,但是仅仅是低温(五成油温左右)浸炸,然后有客人点餐,马上高温复炸,其作用是利用高油温把表面的皮炸制酥透!这样才会吃起来皮脆且酥、有一定韧劲及嚼劲(糯米提供),馅料爽滑且有嚼头!
这就是岭南的“角”和北方的“饺子”既相同有不同的地方吧!既保留饺子的形上的概念,又添加了南方独有的“米”的概念,而且口感和形状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对比!
最后的碎碎念:团成一团如何保证糯米皮的厚薄均匀?既酥且脆且有点儿韧劲?难怪咸水角淡出了“广式早茶”的主要茶点范畴,这么笼统的制作,换谁都不愿意吃(明天就去咨询各位同事吃的咸水角到底是啥样式的)!毕竟糯米皮,是比较有韧性的,包制的时候囫囵捏个“上圆下尖”的形状出来,就和吃包子一样,吃到厚的包子皮儿的感觉一样!包子皮儿是毕竟是面粉制作,反而容易下咽,厚实的糯米皮……嘿嘿,吃过的都知道!
最后的最后:我只是照我印象中的吃过的“咸水角”去描述,距今已经超过20+年,现在的咸水角发展到啥样,我真的不知道!
但是我印象中的咸水角和饺子是差不多形状的东西,擀制的过程,包制的过程等都和饺子无差别,差别在于皮材料的选用、馅料的选用(北方以咸鲜为主,南方以鲜甜为主)以及烹调方式方法(蒸煮与炸)差异!而这差异却偏偏形成北与南明显的口味层次!
上述这“角”与“饺”的区别既区分了中国大环境下地域鲜明的饮食习惯与特征,但是又强调了在“大一统”环境下各种烹调食物相互来往、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才能形成现今各种地域特色鲜明且融合的饮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