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鄂尔多斯,是什么样?(下)
03
勇者天堂
但这并不是结束
这块硬核的大地
不仅驯服了黄河
更孕育出了
勇敢的生命
鄂尔多斯
拥有野生动物1500多种
野生植物400多种
(鄂尔多斯白鹭,摄影师@苏大)
▼
其中的珍稀鸟类
遗鸥
对环境极为挑剔
一般在干旱地带的
荒漠湖泊中繁衍后代
鄂尔多斯的红碱淖
便是全世界仅存的
可供其生存的栖息地之一
此处遗鸥数量达16000多只
约占世界总数的60%以上
(红碱淖繁殖与哺育期的遗鸥,遗鸥是科学家最晚发现的鸥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而这片生生不息之地
也必将引来
人类的瞩目
①
立命之勇
(人与自身)
距今约7-14万年前
鄂尔多斯最远古的居民
即“鄂尔多斯人”(河套人)
在此登场
彼时
巨鸵鸟、鄂尔多斯大角鹿
野马、野驴、原始牛、披毛犀
在这片无遮无拦的天地之间
悠闲地进食、撒欢
(请横屏观看,萨拉乌苏遗址群,此地共发现古动物化石45种,其中包括鸟类11种,哺乳动物34种,摄影师@朱金华)
▼
鄂尔多斯人
作为这片大草原上最早的猎人
也在此野蛮生长
他们以鹿角锤、鹿角茅为武器
同强于自身数倍的猛兽搏斗
最后以火种烧烤捕获的猎物
残留的灰烬、烧骨和石片
逐渐被岁月尘封
隐入地下
鄂尔多斯人的遗骨
是中国境内第一件
有准确出土地点
与地层记录的人类化石
(鄂尔多斯人化石的发现地点,摄影师@朱金华)
▼
时间来到距今
约4200-3500年前
鄂尔多斯的先民们
逐渐掌握了青铜技术
他们将目之所见的一切
以此记录下来
那是一片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天地
老虎与野猪撕咬搏斗
(虎豕咬斗纹金带饰,摄影师@刘艳晖、柳叶氘,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山羊相对而立
(圆雕双山羊饰件,摄影师@刘璐、柳叶氘,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刺猬呆萌可爱
(刺猬形银饰件,摄影师@刘钢、柳叶氘,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老虎们没羞没臊
(双虎交媾小饰件,图片来源@李理、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还有已被驯服
成为先民伙伴的骆驼
似乎正走在茫茫大漠中
(人骑骆驼纹柄青铜镜,图片来源@陈国曦、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奔放彪悍的先民们
将这些生动的形象
装饰在日常生活所用的
青铜及金、银制品之上
它们被统称为
“鄂尔多斯青铜器”
每一件与历史厮杀后
存活下来的器物
都自有其魂魄
它们竭尽全力地展现着
当年持有者的英勇
(双鸟环首青铜短剑,摄影师@傅鸿超,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中国现存第一把青铜短剑
第一套也是唯一一套
北方部落首领的金冠
均出土于鄂尔多斯境内
金冠的纹饰好似
威猛的雄鹰高高在上
俯视着弱肉强食的草原
(鹰顶金冠饰,摄影师@动脉影,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当我们穿越回那个时代
迎面而来
一位鄂尔多斯的勇士
他一定骑着最烈的马
腰间配着最锋利的短剑
头顶着苍穹之上的雄鹰
在天地间放声歌唱
也许他在歌唱着
父亲一般的高原
也许他在歌唱着
母亲一般的河流
(请横屏观看,牧马人与草原上的马群,摄影师@苏大)
▼
与轻便实用的
鄂尔多斯青铜器相比
同一时期中原的青铜器
多为厚重的礼器
中原诸族与北方民族
逐渐分野
虽然地表植被与气候
更适于放牧与游猎
但是由于黄河的切割
鄂尔多斯直接与
中原王朝的核心区接壤
(不同时期我国农牧交错带北界的变迁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
作为中原与草原
碰撞与往来的前沿地带
鄂尔多斯
注定成为各方争夺的
逐鹿之地
②
血战之勇
(人与人)
商王伐鬼方
周王征猃狁[xiǎn yǔn]
晋文公攘戎狄
鬼方、猃狁与戎狄
均为曾在鄂尔多斯盘踞的
北方游牧民族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
更进一步深入鄂尔多斯腹地
并在此修建了中国早期的长城之一
秦昭襄王则紧随其后
将鄂尔多斯东南部
纳入秦国的疆域
(战国长城,摄影师@郭宇,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后
其凭借荡平六国之军威
派遣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攻占鄂尔多斯
为了方便军队驰援前线
秦始皇
还修筑了一条古代的“高速公路”
即秦直道
(秦直道,摄影师@郭宇)
▼
黄河
又成为这片土地的“护城河”
其南北两岸
均建有秦王朝绵延的长城
北长城将这片土地
与蒙古高原相阻隔
南长城之内的中原王朝
又将其拒之门外
鄂尔多斯
犹如一块天然的战场
只有最善武的勇士
才敢于入场拼杀
(鄂尔多斯周边秦长城分布示意,制图@刘志鹏、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中原王朝
率先展开着攻势
秦始皇
(出自贾谊《过秦论》)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汉武帝
派遣大将卫青与霍去病
以鄂尔多斯为跳板
向西北出击
(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
“(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登临瀚海”
(东汉龙首青铜灶,鄂尔多斯市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摄影师@柳叶氘)
▼
草原诸部
也不甘示弱
魏晋南北朝之际
匈奴部落最后的血脉
赫连勃勃进驻鄂尔多斯
建立大夏国
并在此兴修都城
即“统万城”
(统万城,图片来源@Esri Image Map)
▼
缭绕统万城畔的
无定河
似乎在诉说着战争风云里的
小民悲哀
(出自《陇西行》)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唐宋交替之时
党项族建立西夏国
鄂尔多斯的部分区域
连带统万城一起
被纳入西夏的地盘
而西夏与宋辽(金)一起
开创出中国历史上
第二个“三国时代”
(城川古城,唐王朝专门为党项族迁徙而设,而后党项族建立西夏国,摄影师@任玉豪,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而后
蒙古人暴风骤雨一般的战斗力
瞬间席卷了整个欧亚大陆
他们经鄂尔多斯一路南下
覆灭南宋、西夏等多个帝国
建立元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
首次由少数民族
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可惜的是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在征讨西夏的过程中
猝然离世
(龙头银酒杯,展现元朝气质,图片来源@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如今
成吉思汗陵
便位于鄂尔多斯境内
屹立在天地间
(成吉思汗陵,摄影师@郭宇)
▼
历经无数血与火的洗礼
明朝时期的鄂尔多斯
既被象征农耕文明边界的长城
排除在外
又被黄河从蒙古高原上
切割而下
成为一个独特而暧昧的存在
(鄂尔多斯周边明长城分布示意,制图@刘志鹏、陈景逸/星球研究所)
▼
也正因如此
这里至今仍保留着
北方草原最大的石窟寺群
阿尔寨石窟
此地也是成吉思汗
攻打西夏时的汗帐驻地
在这片土地上
也许只信仰天神与勇者
(阿尔寨石窟,摄影师@郭宇,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③
改天换地之勇
(人与自然)
新中国成立之后
鄂尔多斯一直以来的
羊绒原料产出优势
随着中国外贸出口的开放
迅速抢占国际市场、扬名天下
(荒滩牧羊,摄影师@苏大)
▼
而这块硬核的大地
早在数以亿年之前
深埋的宝藏
也终于在此时得以挖掘、造福一方
鄂尔多斯
已探明的煤矿储量
约占全国1/6
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
约占全国的1/3
(请左右滑动观看,鄂尔多斯煤矿与天然气资源分布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
如此巨量的矿藏催生出
中国最大的露天矿场之一
黑岱沟露天矿场
其一天之内便可开采
9万余吨煤炭
装满约1500节列车货厢
这些煤炭
则可以转化为约2亿度电
满足约6万余个家庭
一整年的用电需求
(黑岱沟露天矿厂,图片来源@Esri Image Map)
▼
鄂尔多斯
由此迅速崛起
2000年
其煤炭产量为0.56亿吨
仅4年之后
便达到1.17亿吨
成为中国首个煤炭年产过亿的城市
虽然工业在发展、城市在建设
但是自古以来的
土地沙漠化问题
尚未得到解决
最严重的时期
库布齐沙漠
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
约1.6亿吨
鄂尔多斯湿地
更是水面萎缩、湖心岛消失
在此筑巢的遗鸥近乎绝迹
整改与治理迫在眉睫
(紧靠黄河却飞沙走石的荒芜沙漠,摄影师@李琼)
▼
鄂尔多斯几乎举全市之力
遏制沙漠的漫延
并凭借新兴的技术手段
开启了治沙征程
第一
是修建引凌分洪闸、分凌引水渠
生态围堤等等
引黄河凌水入沙漠
(黄河水与沙漠共存,摄影师@苏大)
▼
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3月
环绕鄂尔多斯的黄河
流凌堆冰、水位抬高
化冻之后则形成洪灾
一边水多为患、一边荒漠干旱
经由相关专家团队论证之后
当地正式以凌水滋润沙漠
库布齐沙漠的腹地迅速形成
近60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
与近20平方公里的水面
20多种植物自然恢复生长
10多种水鸟在此长期栖息
村民甚至在此养殖螃蟹、维持生计
(库布齐沙漠中的螃蟹,摄影师@曹敦美)
▼
第二
是以麦草或其他植物的茎秆
扎入沙土
形成网状的“草方格”
此举稳固沙丘的同时
也便于在草方格之中
栽种植物
(草方格,摄影师@苏大,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
库布齐沙漠之中
建设起中国西部最大的种质资源库
培育出1000余种
耐寒、耐旱、耐盐碱植物
鄂尔多斯的森林覆盖率
也从1980年的6.1%
蹿升为2018年的26.91%
(请横屏观看,图为治理后的库布齐沙漠,除了人工因素之外,全球变暖、降水增加对于植被生长也有很大帮助,摄影师@苏大)
▼
第三
是发展光伏治沙产业
光伏板的组件
在吸收太阳光发电之外
还能够有效的挡风、防风
阻止沙尘的飞扬与移动
减少水分的蒸发
为植被的生长保驾护航
(光伏板与绿植,摄影师@苏大)
▼
光伏板下茂盛的绿草
还可以牧羊养鸭
帮助百姓脱贫致富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
治沙改土的目标
在如此良性循环之中
自然而然便达到了
(光伏板下的鸭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库布齐沙漠
全年平均有效光照
高达3180小时以上
为发展光伏产业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于是
中国单体规模最大的
光伏治沙项目
应运而生
(请横屏观看,光伏治沙与未治理的土地对比,摄影师@苏大)
▼
如此实施下来
库布齐沙漠的治理
极为成功
绿色肉眼可见的增长
(鄂尔多斯遥感影像对比,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
▼
沙尘暴发生的次数
急剧减少
(沙尘暴发生次数,制图@刘志鹏/星球研究所)
▼
曾经萧索的毛乌素沙地
开垦出成片的良田
(毛乌素沙地的农田,摄影师@任世明)
▼
甚至荒凉如库布齐沙漠
也因喷灌技术而出现了农场
这里出产的部分土豆
被生产为薯片
摆放在数千公里外的超市货架上
供人们选购
(库布齐沙漠土豆田,出现圆形的农田是因为喷灌半径的限制,摄影师@苏大)
▼
与此同时
长川巨流之上
数十座黄河大桥
依次建成
(请横屏观看,黄河大桥,摄影师@叶长春)
▼
多彩大地之畔
包神铁路负载着列车
连接远方
(包神铁路,摄影师@杨诚)
▼
茫茫大漠之中
人称“穿沙公路”的省道215
也全线贯通
(请横屏观看,穿沙公路,摄影师@苏大)
▼
库布齐沙漠
还被开发为旅游景区
(深入鄂尔多斯响沙湾景区的观光越野车,摄影师@陈彦)
▼
洁白如莲花的新式建筑
拔地而起
冬季之雪色
与建筑完美融合
(库布齐沙漠莲花酒店,摄影师@李晓春)
▼
鄂尔多斯
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也正式批准成立
大批的遗鸥及其他候鸟
重归鄂尔多斯湿地
(请横屏观看,遗鸥自然保护区,摄影师@孙华金)
▼
这片天地日新月异
而所有的改变背后
是一个个敢于战天斗地的
鄂尔多斯人
付出了10年、20年、30年
乃至一生的努力
他们也许是
坚守荒地的夫妇
(7万亩沙漠变成绿洲,殷玉珍夫妇花费了25年,他们还在继续,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他们也许是
以治沙为己任的基层干部
(2018年7月23日,鄂尔多斯杭锦旗的工作人员展示快速沙柳栽种,约用10秒的时间可栽种2苗,成活率提高的同时加快了工作效率,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他们
也许被称为先进模范、治沙能手
而我更愿称他们为
勇士
鄂尔多斯、鄂尔多斯
这里见证过伟大的英雄
也经历过惨烈的战争
而惟有真正的勇士
才能够让这片土地
焕发活力与生机
回望过去
古地质史上几十亿年的海陆变迁
古生物史上几亿年的进化繁衍
人类文明史上几万年的波澜壮阔
都曾在鄂尔多斯上演得荡气回肠
而眺望未来
这块硬核大地所养育出的
勇敢的人民
始终在这片土地上
建设着家园、播撒着希望
这也是鄂尔多斯
最美的风景
(请横屏观看,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库布齐沙漠,摄影师@陈剑峰)
▼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斡尔朵
图片:感恩的心
地图:松楠&陈景逸
设计:刘志鹏
封面摄影师:苏大
审校:云舞空城、明天会更好
特别鸣谢
鄂尔多斯市博物院
【参考文献】
[1] 高毅、王志浩、杨泽蒙等编著. 鄂尔多斯史海钩沉[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8.09.
[2] 梁冰著. 鄂尔多斯通史稿[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9.07.
[3] 杨泽蒙著. 远古的倾诉:鄂尔多斯青铜器[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8.01.
[4] 鄂尔多斯博物馆编. 八百年不熄的神灯——祭祀成吉思汗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5.04.
[5] 梁霞, 杨勇, 公王斌等. 内蒙古西部库布齐沙漠北缘沙漠化特征讨论[J]. 地质论评, 2015(04):16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