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救高雄市,韓國瑜要對接粵港澳大灣區
韓國瑜近日公開表示重啟高雄自由經濟示範區(自經區)的想法,使得這個宏觀經濟計畫重新引起矚目。如果這個在馬英九時期胎死腹中的計劃得以實現,並與粵港澳大灣區對接,將成為兩岸經濟整合建立重要基礎,和平統一的願景也將跨出里程碑式的一大步。
馬英九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計畫
馬英九在2012年推出自經區計劃,做為他「黃金十年」計劃的一部份,其原始構想便是以高雄市為第一個實驗城市,然後再推廣至其他城市,最終實現全台自由貿易島的目標。更早之前的1994年,吳敦義任高雄市長時也提出過「高雄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高雄之所以在重大經濟計畫裡屢屢成為第一個被考慮的城市,乃因高雄港的天然優勢,且此城早在日據時代便開始發展重工業,是台灣的工業重鎮。
馬時期的自經區計畫是為了在2020年加入TPP的所做的準備,也是台灣本來應走的路,但計畫推出後遭遇兩大阻礙:
其一,高雄市當時為民進黨執政城市,國民黨內不滿以綠營政黨執政城市作為首要考量,最後迫使馬英九提出了「六海一空」(外加屏東生技園區)的構想,以全台六個海港與一個空港先行成為自由貿易港區,再升級成自經區,以打造「自由貿易島」的遠景。由於各城市的背景與狀況不盡相同,「六海一空」複雜化了原初的構想,最後落入「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窘境。
其二,民進黨認為,自經區會為原來對大陸商品與人員設下的重重限制,打開後門,等於是經貿版的木馬屠城,所以在“立院”杯葛,大加阻撓。
因為以上兩大阻礙,整個計畫只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六海一空」,六個海港與一個空港成為了自由貿易港區,但大家都沒水喝。第二階段關於實現自經區的法案被擱置至今。白話說,就是海港與空港簡化了通關流程,也降低了企業跨國營運的各種障礙。然而,在放寬境外人才工作限制,農工原料及貨品免稅自由輸出入限制,開放市場並放寬投資限制,便捷土地取得並提供租金優惠,與高效單一窗口的部分,皆無法完成法規鬆綁。
換言之,自經區最關鍵的目標,吸引資本停駐,吸引境外人才停駐,原物料與貨品免稅流動的部分無法達成,自由貿易的大門形同只打開一條縫,自然就談不上區域經濟整合。目前的「六海一空」不但難以達到加入RCEP的標準,亦無緣加入CPTPP。
目前全球經貿格局處於重構的階段,無法加入任何區域貿易協定將是毀滅性的災難,資金與人才會大量往鄰近自經區移動。作為負債累累的高雄市長,韓國瑜不可能成天只賣農產品做小買賣,所以在任內必須推出一個大型經濟計畫,才能對高雄人交代。
高雄自經區的實現,合情合理,當然是首選。
韓國瑜的困境
韓國瑜在這幾個月,必然已逐漸了解到自經區對高雄乃至於台灣的重要性,才會對這個佈滿政治地雷的區域進行探勘。
現在民進黨將高雄自經區打回票的理由主要有三項: 其一,自經區要以「全台」為單位做計畫,不能獨厚某一城市。其二,自經區會打擊本土農產。其三,海關人力不足。這些小打小鬧,甚至不成理由的理由,都意在掩蓋民進黨不願扶植藍營城市,以及對大陸門戶洞開的疑慮。
其實所謂自經區,原本就是在開放的基調下,一種實驗性質的嘗試。這類的宏觀計畫,絕無可能完美無瑕,方方面面都能照顧良好,而是要在執行過程中依特區遇到的不同層面問題做逐步修正。二十多年來在台灣之所以無法實現這類宏觀嘗試,就是因為有太多雜音在挑刺,干擾,扭曲政策。所以最後都不了了之,頂多做一半,甚至只跨出一小步。這是台式民主機制的內在問題,現在連大陸一般民眾都看得很清楚。
有些重要政策就是要「先做再調整」,民進黨之所以成為台灣發展的巨大阻礙,就是基於一黨之利益,將整個程序搞成「先調整再做」,所以什麼大事都做不成。因此,韓國瑜以一個區區市長,想通過這個佈滿政治地雷的區域根本不可能,高雄想實現自經區計畫,唯有在2020年換掉民進黨,更重要的是,藍營就算重返執政也要有排除萬難的魄力硬幹才行。
民進黨佈下的地雷,主要是將「特區」扭曲成「特權區」,「特定廠商特權區」,「特定產業特權區」,「中國特權區」。這類小打小鬧的模式,與當初推動三通,ECFA等兩岸交流政策時,如出一轍。
除了這些至今無法清理的島內政治戰場,韓國瑜遇到的是比馬時期挑戰更高的局面,就是大陸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城市為首構成的「粵港澳大灣區」,此宏觀計畫可以是徹底邊緣化台灣的經貿核彈,也可以是藉以加入RCEP的救命閥。
高雄自經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的關係
粵港澳大灣區涵蓋人口7000萬,經濟總量約10兆(萬億)人民幣,大約是台灣經濟總量的2.7倍。純以發展潛力觀之,高雄自經區與粵港澳大灣區若是彼此競爭的關係,那是自尋死路,因為大陸是RCEP成員,自己也有一帶一路計畫。加入CPTPP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但蔡英文已使出渾身解數,就是進不去。因此,高雄自經區與粵港澳大灣區只有成為合作分工的關係,自然進入RCEP經貿地圖,才有出路。而這當然是綠營會拼命阻擋的構想,無論他們是否執政。
有輿論認為,台灣也可以拒絕和粵港澳大灣區做整合,改而選擇印度,馬來西亞,美國等國簽訂單邊或多邊協議。只能說,做如是想的綠營學者專家不知凡幾,但並未脫離嘴上說說的階段,毫無具體成果。
關於美國,連CPTPP都尚未加入,與歐日也有經貿上的矛盾,未來動向難以預測。關於印度,早在2017年蔡英文就曾大力支持台印合作,事實上她的「新南向」終極目標也是印度,但截至目前為止,並未交出值得一提的成績,因為扎根印度的難度比中國大陸高很多。
如果紮根印度有希望,陳菊的高雄市早已成為以台印合作為主的自經區了。換言之,舉目四望,就目前為止看來,高雄自經區無法自外於大陸的自經區獨立運作。
因此,韓國瑜想以高雄灣區的概念與粵港澳大灣區做整合,就避不開綠營操作「政治矮化」的地雷,而必須解釋為何獨獨只有高雄自經區不足以成事,這是迴避不了的政治議題。
誠然,在民進黨促進經濟能力信用破產的此時,藍營促成兩岸里程碑式的區域經濟整合機會比以往要大,但它也有讓民進黨獲得政治能量而重新站起的風險。按照過往國民黨的作風,對兩岸政治議題閃閃躲躲,最後遭民進黨單點突破的例子不勝枚舉,這便是藍營支持者幾乎將整個希望放在韓國瑜身上的緣故,因為也只有韓能有效反擊綠營。
韓國瑜3月赴陸,應該會對於高雄連結粵港澳大灣區的願景有更深的期待,也會體認到區區一個市長,很難實現這麼大的事業,而必須集結所有藍營政黨與支持者的力量,在各個層面有效化解綠營的攻勢。
總而言之,韓國瑜勢必要從現在開始,就為實現高雄自經區而積極備戰。若想避免馬英九當初的失敗,就必須先在黨內凝聚出一股團結的力量,以將高雄打造為全台經濟中心,繼而提升中南部經濟實力做為2020國民黨競選主軸,正面切入與粵港澳大灣區整合的議題,向人民公布一個完整而合理的願景。
這題很難,反撲的浪頭也會很高,僅靠城市首長的地位是做不到的,但若以藍營共主的身份號召黨同志與支持者共同努力,成功機率就會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