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国家,默克尔的外交风格是选举的减分项
【本文来自《冈特·舒赫:当下德企在华做生意,都会考虑三个问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通过这个案例,进一步支撑了一个观点:外交大事不宜拿来作精选题材,特别是通过演讲鼓动式,实际是伤害。 传递链太长根本不适合演讲表达,一般人也认识不到自己获利的因果链。
“我从来不是默克尔的忠实支持者,但如果要列举一点她的长处,那便是外交、调和分歧与危机管控。难怪默克尔在国际上享受的声誉,远高于她在德国国内的风评。我认为在处理对华关系问题上,默克尔指明的方向非常合适:通过互惠互利的贸易往来,维系德中间良好的外交关系与密切的经贸联系。
证明你自己作为一个贸易伙伴的价值,不要在全世界面前扮演“教师爷”,尤其是不要公开作秀;当你取得伙伴的信任后,便可以在台面下更方便、更有效地提出你想表达的任何观点。如果德国真的对一些问题抱有关切(不管是环保、人权、贸易还是其它事情),恰恰需要这种低调务实的政策。公开叫骂往往只会适得其反,导致更多的民族主义、互相回敬指责、施加制裁,然后是更激烈的对抗。
但在西方国家,默克尔的外交风格是选举的减分项。公开批评中国会带来巨大流量,在“宽以律己,严以待中”这事上,哪个德国人原则上会反对呢?这在任何国家基本上都说得通,不管他们自己对自己是什么标准。
“外交部长通常是德国人气最高的政治人物,因为他们能够打造许多光鲜人设,展示自己有多么强硬,而不需要采取任何行动或承担任何责任。
最后,自由派因为天性使然,不喜欢在他们看来不必要地限制任何种类自由的任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