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后,轮到大众给中企交“天价学费”了

大家好,我是谷智轩。10月13日,84岁高龄的德国龙头车企大众,宣布投资24亿欧元,让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刚成立7年的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公司合作,携手开发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说是“合作”,但属实是摆低了姿态“交学费”。这学费可不便宜,整整168亿人民币。大众在中国市场纵横四十多年,可以说出道即巅峰,从未被超越,被中国消费者宠上了天。到了“汽车智能化”时代,也不免变得“虚心好学”。本期《轩讲》就来聊聊,大众在中国“那些年”和“这些年”;为什么今天,大众要和一家中国初创公司联姻,才能为自己争一个未来。

大众这家公司,和中国的渊源非常之深。大众进入中国的时间点,是1978年。这是个非常特殊的年份。那一年,领导人主持“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又先后出访了日本和新加坡,在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那一年,中国第一次掀起了引进外资的热潮。中央政府曾策划了一个600亿美元的十年引资计划,大幅扩大工业、农业、科技、军工等领域的生产能力。其中,就包括了汽车。

500

1978年8月,主管汽车行业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向当时世界上著名的车企发出邀请,希望它们来中国市场考察。结果,丰田以正和台湾省洽谈项目为理由婉拒;奔驰说不可能转让技术,一口回绝;通用来都来了,还提出了“合资”的建议,可惜双方谈到一半,董事会突然否决合资提议,前功尽弃。到了最后,来了又留下的,只有“意外”遇上的大众。

当时“一机部”的代表团在欧洲考察,途径德国时,本来要去的是斯图加特的奔驰工厂,但见到满大街的“VW”车标后,临时改变行程,来到了狼堡,敲开了大众集团总部的大门。大众负责国际业务的董事施密特正在办公,突然秘书处有人说刚接到门卫电话,外边有个中国代表团来谈合作,公司里就他一个高管在,能不能接待一下。于是他便接待了一下。

这一接待,就改变了大众汽车“半生”的命运,也让中国的汽车工业,第二次按下了发动键。

中国代表团表示,希望和大众共同建立一个年产3万辆车的整车厂,需要大众现金投资,并且转让技术。大众对此是有兴趣的。但即使双方都有意愿,谈判还是拉锯了好几年。主要的矛盾,在于中方要求,大众汽车必须国产化,而大众对此存疑,因为当时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实在太弱,都找不出一家企业能生产桑塔纳的配件。中国能生产的,尽是些喇叭、天线、小标牌之类的零碎玩意儿,满打满算,也就占零部件的2.7%。更重要的是,德国人觉得,这种情况,短期内根本改变不了。当时大众考察团的队伍里面,有一个德国记者直接嘲讽说:“中国车间里的葫芦吊、长板凳、橡皮榔头,都是我爷爷辈的生产方式。”

不过,大众明显低估了中国“平地起高楼”的能力。仅仅过了五年,在尝试了数百次之后,桑塔纳轿车在中国组装成功,上汽大众汽车公司宣布奠基,中德两国的总理,都出席了盛大的奠基仪式。“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广告语,开始传遍我国的大江南北。这句话的前半句,后来还被改成了“学好数理化”,可以说是刻入了两代人的灵魂。

500

但是,对于“国产化”的目标来说,能组装出一辆车,只是第一步。在汽车制造环节中,整车厂能够创造的附加值,只占车辆价值的20%左右,其余八成,都是零部件生产环节产生的。所以,零部件本土制造,才是国产化真正的大头,也是最大的难点。上汽以前的供应商,产品精度和产量都差得太远了。它们见了德国人的图纸,都说这种技术标准,见都没见过。有的派人去看样品,直接就给吓跑了,不敢接手。为此,上汽大众专门成了一个国产化部,别的事不干,专门想办法找供应商“凑零件”;德国大众负责提供部分生产设备,培训中方供应商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还动员世界各地的供应商来中国投资建厂,包括博世、西门子等。上海市政府也全力配合,先是许诺,如果企业愿意给桑塔纳做配套,就免税、给贷款,又打起“中华牌”,找到一汽、二汽卡车的零件供应商和各路军工企业,希望他们能帮帮忙。

1988年初,上海大众董事长陆吉安立下军令状,如果年底国产化率达不到25%、次年达不到50%,他就引咎辞职。同一年,国家计委同意,每卖一辆桑塔纳,加收2.8万元的国产化基金,专门用于向配套企业免息或减息贷款。一年之内,桑塔纳的国产化率,从12.6%猛增到30.6%,1990年达到60%。到1991年底,桑塔纳国产化取得关键性进展,初步实现了发动机、车身、变速箱、前桥、后桥五大总成的国产化。达到德方质量标准的上海大众供应商,从1986年的1家增加到1991年的127家。

通过与大众的合作,中国人学会了造车,可以制造配件,还明白了质量与标准,明白了为什么一个方盘上,就要有几十个技术指标,为什么误用了一袋受了潮的橡胶原料,就会让轮胎爆裂,车毁人亡。这些,都为后来的整车生产,打好了基础,也让其他汽车厂商进入中国,变得“丝般顺滑”。而供应链的改善,和丰厚的回报,也让大众在中国身上押的宝,越来越重。1990年,桑塔纳的年产量,达到了6万辆,每辆售价高达17.8万人民币,是世界平均价格的六倍。上海大众的税后利润,一举超过了大众的全球盈利目标。大众仍嫌不够,趁着一汽集团和克莱斯勒的谈判陷入僵局,中途“截胡”,仅仅花了几个月敲定合作,成立一汽大众,陆续把捷达、奥迪等品牌国产化,销入中国市场。1997年,第80万辆桑塔纳下线,最新型号的国产化率超过了80%。

有大众珠玉在前,雪铁龙与二汽合作,天津汽车厂引进日本大发汽车的技术,生产出了夏利。到2000年,中国先后成立了10家整车合资企业。“入世”之后,中国汽车业更是迎来了中外合资的“黄金十年”。2002年到2009年,新成立合资整车企业42家,零部件企业126家。2010年,中国乘用车销量突破1300万,进口车比重已降到5.7%,这两个数字在1984年,是2.8万和78.3%。

作为头一个打入中国市场的跨国车企,大众在完成历史使命的同时,可以说是占尽先机,牢牢把握住了中国消费者的心智。到2010年,大众在华合资企业的汽车产量,超过了德国本土,中国利润占其全球利润的近三分之一。202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红海”时代,大众在华的市场份额,依然超过了18%。它一年在中国卖出了385万台车,占全球销量的40%。

大众与中国车企合作,对大众,对中国的汽车工业,毫无疑问是双赢的。但是,就像月球有暗面,在桑塔纳把中国汽车工业带入下一个时代的同时,上个时代的骄傲,却很少有人再提起。1983年,桑塔纳组装成功的同一年,中国第一款自主设计和生产的汽车品牌、工业现代化的里程碑——“红旗牌”轿车,悄悄停产了。也是这一年,上海汽车工业曾经的名片——上海牌轿车——开始走下坡路。上海大众成立后,上海汽车厂的2900名员工里,有1600名骨干去了新的合资厂,政府也不再对原来的生产项目投入资金。此举直接宣告了上海牌轿车的没落,苟延数年之后,在一汽大众成立的同一年,宣告停产。

“北红旗、南上海”,曾经红极一时的国产手工轿车,相继凋零。有人说这是“壮士断腕”,还有人相信,这是民族汽车品牌的“潜龙在渊”,只待我们掌握技术,时机成熟,定可“腾必九天”。

一汽借助奥迪、福特和丰田的技术平台,两度打算复兴红旗,结果都以失败告终。直到2015年自主研发的红旗L5问世,这个民族品牌才有了足够的技术支撑,来讲好故事,真正迈出了“复兴”的脚步,在2020年突破20万的年销量,领跑二线豪车品牌。

而上海牌,则在等待时机。2007年开始,这个消失已久的品牌多次亮相车展,不过只是“换标”最新型号的荣威,用来推广新能源技术的车型。这是一个信号:“上海牌”将会以“新型汽车”之姿,带着这个领域最先进的技术,重新登上历史的舞台。

这无疑是个明智的做法。在新型汽车的赛道上,百年历史的老牌车企,与“零零后”的技术新秀,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谁追谁还真不好说。

与传统汽车相比,新型汽车的核心,在于“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汽车不再只是一个移动载具,而是移动智能终端。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未来二十年的汽车,想象成一台可以带人跑路的智能机器人、暂时不会变身的变形金刚。安全快捷仍然是基本要求,但让消费者省心省力,感到高兴,也同等重要。

老牌汽车巨头们,“四化”方面,布局算早,投入不少,但目前来看,大力还没出奇迹。不久前,一位买了奔驰纯电车型EQC的车主,被特斯拉的销售嘲笑,发了个视频表达不满,结果在评论区被观众群嘲,成为知名“开奔驰EQC的大冤种”。不少网友评论,嘲笑是不对,但买个奔驰的电车,真的忍不住哇。

换在十年前,谁能想到,买辆大奔,还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就说大众,它可能是德系车企里边,对“四化”最上心的,原因无他,纯粹是因为在环保方面被罚得太痛。2015年,经历了“排放门”后的大众,痛定思痛,新上任的总裁赫伯特·迪斯临危受命,要让这艘燃油车界的航空母舰调头,进行电动化转型。2016年,大众开始打造新一代纯电生产平台MEB。2017年,法拉克福车展前夕,大众发布了电动化战略“Roadmap E”,计划到2025年,旗下各品牌将推出超过80款电动车型,全球生产100万辆电动车。2019年11月,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迪斯的陪同下,参观了大众转型的首个阶段性成果——第一台ID.3下线。双方在ID.3的宣传牌前合影留念,似乎都看到了德国汽车工业光明的未来。

然而,就在九个月后,大众最先进的德国工厂内,120辆即将交付ID.3新车,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排排坐,每台边上连着一台电脑。这阵仗,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做什么高级调试,实际上,只是给大众自主研发的VW.OS操作系统,进行升级。2020年,消费者们对OTA云端升级,早就习以为常。可是,因为VW.OS的OTA模块无法调用,工厂里的80名大众软件工程师,还得用最原始的办法,以7小时一台的速率,给1.1万台ID.3“连线刷机”。大家可以求一下他们的心理阴影面积。这场“刷机大战”,持续了一个月,刷掉了总裁迪斯的人望,也刷掉了大众集团的颜面。

500

智能汽车就是一台会跑路的电脑。电脑不只要有硬件,还要有软件,而操作系统,则是最重要的软件。它连接了芯片与海量的应用,没了它,什么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统统免谈。2019年6月,大众成立了专职软件部门Car.Software,计划打造一款完全自主的车载操作系统,运用到集团旗下所有品牌之上。而这个系统的首次实战,就是ID.3。

问题是,从部门成立,到ID.3上市,总共只有一年的时间。在这方面毫无积累的大众,要怎么原地起飞呢?

外包,只有外包。

Car.Software刚成立的时候,大众拨了1600人过去,当中算得上软件专家的,只有百人。一位奥迪前研发主管透露,ID.3的1000万行代码里面,没有一行来自大众工程师。结果就是,大众总裁亲自领衔的软件设计团队,每天要面对测试员上报的300个bug。车都要上市了,操作系统只能勉强使用主界面,许多模块和基本功能都没法调用,包括OTA。实际上,OTA的问题,直到2022年都没完全解决。今年年初,20万ID.3车主被告知,因为OTA无法运行,还是要把车开到4S店升级,而且下载软件包,也“升级”到了12个小时。这“刷机门”,是没完没了了……

除了OTA外,ID.3的软件故障,还有断网、卡顿、黑屏、错误报警,等等等等,举不胜举。而且,这些bug还“代代相传”,ID.4的车主,一个都没少尝。大众在排除故障方面,那效率真是一绝,不但一个云端升级要花上两三年,解决断网问题的时间表,也排到了20个月之后。有这点时间,大众对标的“友商”们,可以迭代一两次车型;新合作伙伴地平线,可以把智能驾驶芯片,从征程2开发到征程5。

这种软件体验,欧洲用户或许能忍,但在已经卷上天的中国电动车市场,消费者可不会买账。今年上半年,大众下了血本的ID系列车型,在中国只卖出近6万辆,还不及比亚迪半个月的销量。

而造成这些问题的祸首Car.Software,在2021年的时候,改名为CARIAD。没错,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要与地平线合作的那个CARIAD。CARIAD现有员工将近5000人,距离1万人的目标规模,差得很远。其中软件工程人员只有一千左右,比之前强点,但也有限。招不到人,已经够麻烦了,现有的高级技术人才,还在不断流失。比如今年4月,CARIAD的自动驾驶主管就跳槽去了路虎,大众自己的研发项目瞬间就搞不下去了。

人少,活不好,基础太烂,任务还赶,大众唯一能打的,估计只有钱多。大众当然也知道这点,想“取长补短”,靠钱来解决问题。就说智能驾驶这块,大众就没少使出“撒币大法”。在地平线之前,大众不但自己研发,还拿出了26亿美元的投资,入股了当年自动驾驶的明星公司Argo AI。之后又借微软之手处理自动驾驶数据;与博世合作研发L2和L3级驾驶辅助系统;用高通的芯片和骁龙Ride平台开发L4自动驾驶系统;今年早些时候,还和华为谈了好几个月,要收购华为的自动驾驶部门。短短三年间,大众频繁放出大招,就是想“广撒网,多敛鱼,择优而用之”。软件当然也是“零件”,大众这种为了“凑零件”、“学技术”,而到处找人合资的套路,与我国汽车界早年的做法如出一辙。

作为最新选中的“交学费”对象,地平线对大众来说,可以“拿来”的地方绝对不少。

地平线成立7年,估值已经达到了80亿美元。它的核心竞争力,一在能够量产本土化的智能驾驶芯片,二在于提供大众最缺的软件能力。可以量产智能驾驶芯片的企业,全世界也没有几家。从2019年开始,地平线基本保持了每年出一代芯片、平均8-10个月实现量产的高节奏。最新芯片“征程5”的算力达到128TOPS,虽然不及英伟达Orin,但价格只有一半,性价比极高。去年,“征程3”出货量超过100万片。9月底,“征程5”芯片的全球首发量产车型也正式上市。

同时,地平线除了造芯之外,也具有极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公司创始人余凯,之前不是搞芯片的,而是深度学习方面的国际顶级专家。他在各种演讲中,多次强调地平线是最懂芯片的算法公司,最懂算法的芯片公司。地平线的软件团队,专门负责打造芯片开发工具链、操作系统和智能驾驶感知算法,一心一意地研究,怎么样通过软件,把征程芯片用好。在和整车厂的合作中,地平线也根据对方的需求,提供不同开放程度的合作模式,给予整车厂很大的主动性和创造空间,还会派出团队,为整车开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500

这对大众来说,那真是瞌睡了送枕头。有一说一,大众这种车企,体量大、不差钱,没人卡脖子,朋友遍天下,要买芯片、造芯片,有的是门路。光是在今年,大众就和高通、意法半导体、地平线三家公司,谈妥了开发芯片的事情。但是软硬件技术都过硬,而且合作态度开放、积极的合作伙伴,却是打着灯笼都难找。

更重要的是,地平线是一家土生土长的中国公司,掌握中国技术,了解中国需求,并且已经获得了中国市场的认可,国内九成自主品牌都是其量产客户。而经过国内造车新势力的不懈努力,中国电动车市场,无论是在规模、技术水平,还是消费者体验上,都已经达到了世界前沿。只要中国市场盖了戳,横扫世界的通行证就有了。大众最依赖中国市场,又号称“最懂”中国市场,早就看明白了这一点。今年5月,德国政府为了所谓的“经济安全”,拒绝为大众一笔在华投资担保。尚在执棒大众电气化的CEO迪斯却不为所动,并对德国媒体明确表示:不能仅仅把中国看成一个简单的销售市场,而是必须把这个国家看成是未来的市场;中国在技术上将推动整个世界,同中国脱钩,就是同增长和技术进步脱钩。显然,与地平线合作,就是大众坚持不与中国脱钩,紧紧抓住中国市场、中国技术的关键抓手。而抓住了中国,就是抓住了未来。

四十年前,汽车只是车。德国大众教会了中国人造车,帮忙凑齐了零件,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打下了最重要的一块基石。四十年后,汽车远不只是车,“整车厂”已经被叫成了“主机厂”。扎根中国的大众,要找中国人凑零件、学技术,靠着中国市场,为自己争一个未来。摸着别人过河,并不羞耻;被别人摸着过河,也不应当骄傲。相互学习,互利共赢,是永远的坦途,而竖起壁垒,动不动就卡人脖子、强行脱钩,才会走上绝路。明白了这一点,未来才可期。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轩讲》的全部内容。这档节目会固定在我的个人号发布,每周两更,一般是在周三晚间和周六早上,还请各位点个关注。最后还是少不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吟唱环节:观察者网是一家独立而负责任的新闻网站,我们秉持全球视野、中国关怀的理念,为大家制作节目。想要支持我们的朋友,可以加入付费会员频道观察员,年费198,使用我的邀请码007可立减十元。现在充值或续费,可领取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出品的《东方学刊》第十六期和范勇鹏老师著作的《从公司到国家:美国制度困局的历史解释》,限量三百套,大家赶紧行动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