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聂:我们在东非干不过印度人

很多中国人以为自己在非洲干得挺不错:基建、电动车、制造、手机、光伏……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中国人的身影。但要是你在非洲住得久、接触得深,就会发现一个扎心的现实:非洲很多真正的“规则制定者”不是中国人,而是——印度人。我最近写了一篇《我们为什么总是嘲笑印度》,竟然有十万加的浏览,被骂的很惨,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我对印度有深深的警惕感,因为在我接触的在非洲的印度人中,真的都是很有实力的,虽然我没有去过印度本土,但是从一个国家的国民看他的国家,我是觉得可能印度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差,至少不是我们媒体渲染得那么差,我们始终要有清晰的头脑,认识自己的不足,这没有什么坏处。

印度人在非洲的历史,比中国人早了整整一百年。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从印度运来成千上万的劳工修建东非铁路,很多人没有回去,就地落户。从当年给殖民者种甘蔗、开杂货铺的苦力,到今天掌控非洲医疗、法律、房地产、政界、媒体的精英阶层,这一跃跨了五代人,但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他们不是“走出去”,而是“留下来”;不是“赚一票就跑”,而是“世代扎根”。

非洲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传承自英联邦,课堂上用的是英语,考试制度参照的是英国A-level和剑桥体系。印度人从小接受英式教育,思维逻辑相近,语言无缝对接,连口音都“更接地气”。他们的孩子读的是贵族私校,考的是牛津剑桥,毕业后再回到本地做律师、医生、顾问、议员。他们本身已经是非洲人,认可自己的印度后裔身份,也认可自己的非洲国民身份,而我们国家是单一国籍国家,入了一国国籍就自动放弃中国国籍,所以我们在国籍上有很多顾虑,绝大部分非洲华侨仍然保留中国国籍,极少数入了非洲国籍,他们可能连回中国都很困难,还涉及后代子女的教育、国籍问题。

你在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的大医院里随便看看,有一半医生是印度裔;你在药房里翻翻药品包装,一半是印度仿制药,一半来自欧美国家。保健品市场也是这样的情况印度人掌握了非洲的命脉产业:医疗。他们不仅药便宜,还敢跟国际组织合作,大量出口援非;很多印度家庭从祖父辈开始就是医生,世代行医,积累了良好的口碑。而印度人在内罗毕的私立医院,收费虽然不便宜,但品质高、医生好,是中产和富人首选。我们国企援建的医院或者中标的医院基本上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无偿或者有偿的医院建设完毕,交给印度医生行医卖药,交给印度医保公司挣钱,这是很现实的。

说了教育的医疗,再说说我们最重视的住。印度人是非洲天生的地主,是殖民主义时的英国管家,所以当殖民者走后,很多印度人继承了他们在非洲的权力和土地。很多在内罗毕打拼的中国人会发现一个讽刺的现实:自己白天搞基建、做电商,晚上住的房子,是印度人盖的,房租交给印度的房主。肯尼亚大部分的工业园区基本都是印度房东,我们经常调侃我们是给印度人打工的,因为不管你挣不挣钱,都是要给印度房东交房租的,工厂房租可不便宜,郊区600个方得一万多人民币。印度人最早一代就是靠“地皮”起家。在肯尼亚、南非、坦桑等地大量买地建房,掌握物业、租赁、商业楼盘。很多写字楼和商场的产权,都是他们的。这几年我们中国开发商在内罗毕建房子,基本上都是从印度地主手里买,然后现在又把地价炒起来,印度地主看着就笑了,没来由看着地价疯长,简直捡钱一样,而我们中国人乐此不疲。有人说我们是基建狂魔,可是我们要看看我们在非洲是怎么中标的,付出了多少代价,是多少钱中标的,到底有没有利润,给出去的贷款钱收回来没有,在我看来,多半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还得不到名声。

说完教育医疗住房基建,再说说政治话语权。非洲不少国家,印度裔早已进入议会、法院、内阁,担任部长、高法法官,甚至是总统经济顾问。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不仅做生意,更能“参政议政”,能影响政策,能给自家企业争取减税、牌照、保护。这个简直是他们的天然优势,他们成了非洲各种关键行业的规则制定者,我们中国人老是被教育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印度人直接设定创造非洲国家的法律法规,当一个族裔朝中有人时,办事就太容易了。米面油,钢材水泥,凡是关系到东非基本民生需求的行业,基本都被印度人垄断在,中国人想进入,他们必群起而攻之,滴水不漏,想方设法得让你干不下去,上游限制你的原材料进口,用改变法律法规,关税杠杆等来限制,下有用产品规格,产品标准来限制你的卖货,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当我们考察一个产品时,觉得对印度有优势,做起来却发现印度产品总能比我们便宜。我们目前做的,是最基础的不能对他们的利益造成威胁的低端制造业,国内过剩产能部分,即使是这一部分制造业,我们还必须通过他们的批发零售渠道销售,甚至建解放汽车这种靠牌子也是靠印度人代理。用印度人的销售渠道。

印度人在非洲的生意,讲的是“深耕”。他们开超市就从小卖铺干起,做到连锁王国;开药房就做到医疗器械、诊所、医院一条龙;做律师的,就把侄子送去英国学法律,回来接班。一口井打到底,五代人都干一件事,行业内形成了垄断优势和信任体系。

再说说媒体,媒体是社会地位获取的关键。你翻翻非洲本地的媒体、高端杂志、电视台,幕后很多是印度人或受印度裔资助的团队。他们懂英文、会讲故事,会包装自己的“公益精神”和“企业家形象”,频频上电视、接受采访、写书演讲,塑造的是“非洲文明合伙人”的形象。而我们中国人呢?一则语言不通,二则媒体能力太差,做了一万件好事非洲人从来不知道,做了一件坏事,第二天必上头版头条,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在非洲缺乏社会地位的根本原因。中国人太低调,不怎么管外面发生的事情。做事多,说话少,能上一次电视还担心暴露;很多人在非洲干了十年,连当地社区领袖都不知道他是谁。

我简单说说我们的缺点,不能说多,说多又要被骂。中国民营企业喜欢单打独斗,谁也不服谁,谁都不报团。别人有难,很少有人伸手;行业协会形同虚设。而印度人非常抱团,有事一起上,哪怕是跨行业,也能组建联合会、基金会、宗教网络、政治联盟。中国的国有企业,在非洲铺摊子很快,但问题也大:层级复杂、决策迟缓、官僚作风严重。有时候一项工程利润不错,但因为“政治对接不到位”,就白白流产。甚至人员出国,调动都很麻烦,很多国企干部来非洲不是为开拓市场,而是“挂职镀金”。我们本可以凭借国有企业和印度财团抗衡,实际上不如人意,好多企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效益不好就撤退,人员更换频繁,效率不高,浪费严重。

中国人真正大规模来非洲也就这二十年,基本还处在“淘金阶段”。很多人一来就是“赚快钱”,能走就走;不愿意投资人脉、法务、教育、社区建设,导致市场浅、信任少、风险高。非洲对中国民营大财团来说,还是“低端市场”的代名词。阿里、腾讯、字节跳动都试水过非洲,但都不敢深扎。一个物流成本高、法制不健全、消费力弱的非洲,在他们眼里不值得下重注。整个国内媒体对非洲抱有深深的偏见,也没有大格局大战略大眼光。结果,谁深耕?是印度人,是英美基金,是非洲本地资本。要知道非洲是有十四亿年轻人口的巨大市场,是各国势力的实力决斗的地方,错过了就错过了,尤其在中国如此卷的时候。

我们不是干不过印度人,而是输在“战略眼光”和“本地化深耕”。印度人用五代人赢得了今天的话语权,而我们很多人连第一代都还没扎稳。所以别再沉醉于“基建狂魔”“中国制造”,非洲这片土地需要的,不只是能修路的人,还要能讲故事、能做规则、能住下来、能被信任的人。我们不该羞于承认:在非洲,我们现在真的干不过印度人。但承认,是为了赢回来。

昨天和肯尼亚荣泰钢铁的朋友聊天,他是真正体会到想跟印度人在肯尼亚抢蛋糕的艰难,考察的时候什么都是好的,计算成本的时候也能有价格优势,等建设完成时,才发现印度人设置的绊子让你无法想象,他们不仅随时改变法律法规,还能限制你的钢材售卖,原以为本地生产能干过印度进口,结果别人竟然能够堂而皇之的在关税上做手脚,卖得价格还比你便宜,这让人到哪里说几去,市场经济永远干不过朝中有人,你以为我们会搞关系,印度人是这方面的鼻祖。你来非洲,十年以上,你会体会到印度人的根深蒂固,这绝对是一个不可轻视的对手,他的松散也是他的弹性,有时候会是巨大的优势,如果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明白其中深意。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