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为例,博士毕业后进入了老家大学工作,什么都有了,但没成想患上了抑郁症

【本文来自《去年北大一个面向入学新生做的调查,结果显示3成厌恶学习,4成多觉得生活没有价值》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有嘲gether
  • 呵呵,那次调查的设计,就会让学生那么答的。据说,算是设计失误吧。

并不是,这个问题的成因要比想象中的复杂。

每个人生长环境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同。越是苦难出身,求生欲望越强,越不容易被杀死。越是生活条件优渥,焦虑就越多,内心就越敏感,甚至于一点小挫折都能跳楼给你看。

因此不只是教育,孩子对社会的理解所造成的心理问题,也有抚养平台和家庭投入水平。

以我为例,博士毕业后进入了老家大学工作。什么都有了,没任何负担,独居在带院子的很大的房子里。工资水平在本地是绝对高收入,我一个月能攒下一万块花不出去。要知道大学工作压力是呈现出两极化的。对比一流大学那些青椒,我们这儿就是养老单位。平日带着孩子出去拍摄,每周6个小时的课程,教教剧本,排排大戏。平日总结成果就写个文章。毕竟科研分只占总绩效的15%,交个白卷也没压力。

按理说这很闲,应该很幸福。

但事实上首先找来的是电子阳痿,有了着顶级的配置却只能面对着桌面发呆。继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了对相亲和娶妻的漠视。然后就是对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人生的价值感和意义也无从体现,对美的感受变得相当淡薄。最后就是对生死的冷漠,经常出现的轻生念头,以至于丧失了对生活以及自己生命的起码尊重。记得年初我染上流感后独自躺在床上靠喝水活了三天,烧的脑袋都糊涂了也不想见任何人,很平淡的想看看自己会不会死。

几年前读博期间那种活力四射的感觉没了。小憩片刻醒来后精神抖擞的感觉也再也没有出现过。感觉好像永远都有一口气憋在胸口出不来,好像无尽的悲伤,排山倒海一样的空虚。

可爱的孩子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成本转嫁理论,现在的金融和实体产业关系,正如他们不理解工业的发展为什么会决定了他们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以及坐在今天这样的教室中上这么一门课,接收这样或那样的思想。但压力也会从生活的各种维度向他们渗透,以多元的手段压制着人的天性。面对着焦虑的孩子,有时候想说些什么,但又无从讲起。大学生抑郁自杀其实哪个学校多多少少都会有,只是不见报。

负面情绪到来的原因于个人而言可以是未知的,因为没有足够的眼光去考察,但是焦虑和压抑是实在的。年轻的时候可以凭着充裕的精气神忽略很多东西,定下追求目标。但学习过程中以整体性的概念逐步的开始了解和整合历史发展脉络,开始思考很多触目惊心的现实——才明白原来自己年少时的目标只是些可笑滑稽的破玩意儿。

不断地把虚伪的价值泡沫从熟知的一切事物中剥离,是我悲剧的源泉。

虽然可以通过与他人缺乏意义的对比,说我生在福中不知福。但这也改变不了每个人都只能面对自己问题的事实,以及我对自己生命的漠视和偶尔浮现的自杀冲动。这种东西无法表现出来,因此我特别理解那种突然就死的不明不白的体面人。

医生管这个叫抑郁症,伴有自残行为。但这个病症的过敏原可不是几粒药片可以解决的。缺乏生活的意义背后是一副硕大无比滚滚向前的社会进化巨轮,每个人都被粘在了轮子上。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