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乘眼中的《平凡英雄》

终于有时间走进电影院,看了这部《平凡英雄》。观影后回到人声鼎沸的商场里,心里五味杂陈。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让很多不知道该去哪里消遣假期的青岛人民走进了这里,可电影院里人不多,我看的是中午12点半的场,影厅不大,一共十三排,算上我只有12个人——当然,这个片面的数据并不能代表什么。

但我心里就是有些异样。说实话在观影之前,我没有抱很大的预期——这跟导演无关,跟演员无关,跟出品方也无关,仅跟这几年的舆论场给我的感受有关:这个档期能够上大荧幕的电影,或许足够正能量,但可能也只有正能量。

我倒不是不喜欢“主旋律”的电影,可倘若一部电影只为了展现“真善美”,讴歌大义与牺牲精神,甚至为了煽情而矫揉造作,就缺少了一份最重要的“真实”。

《我不是药神》中的程勇为何能成神,电影演绎的是他从一个贪财落魄的中年男人,在现实的苦难下,被人性反复纠结折磨,直到后来,决定牺牲小我成就众生,有了这个蜕变的过程,才成了神。

反观《平凡英雄》,每个社会角色的出现——包括交通警察、医生、护士、机长、空乘以及各个体系中的后勤保障等,都是闪光点,他们和她们站在职业精神的制高点熠熠生辉,彷佛不存在缺点,生而就是英雄,给我的感受是:不够真实。

虽然,他们和她们确实在真实的场景中充当着英雄的角色。

可假如这不是一部电影,是一部电视剧,甚至一部纪录片,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片段去讲述每个人的心理路程,我相信更能触碰人们心中敏感脆弱的神经,也更能击垮人们的泪腺。

但矛盾的是,那样却可能赚不到钱,赚不到钱就不会有人去拍,那这些平凡的故事反而更不会被人们知晓。

市场决定一切,姿态决定一切,电影怎么拍才好看,专业人士绝对比我们懂,但对于一个产业来说,他们要做的却又不仅仅是拍一部电影。

所以我们还是只聊这部电影吧。

1.

这部电影,改编自发生于2021年4月30日真实的一幕:

一名7岁男孩的手臂被拖拉机皮带轮绞断,需紧急前往乌鲁木齐进行接臂手术。和田当地的医生告知小孩父亲,手术需要在数小时之内完成,否则细胞坏死后将无法治疗。

南航和田营业处和新疆和田机场塔台迅速将此情况反馈至上级部门。经多方紧急协调,并征求101名旅客的同意,南航向机组下达了“滑回廊桥,二次开门”的决策。

如同电影中,站在和田机场停机坪上师徒二人的对话那样:我干了这么多年,第一次遇见飞机推出又滑回接旅客这种事。

“一切都要为生命让路。”

2.

电影名为《平凡英雄》,不是《民航英雄》,所以虽然几张电影海报中李冰冰和黄晓明都站在C位,但民航体系只是这一救援过程中的一环。

也正因为如此,受限于电影时长,在这一环里,从地面到空中,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有着自己的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所以我们没有时间去展现个人风采,也无法去演绎一个普通航班该有的场景。

其实同为民航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执飞过类似的开辟绿色通道的航班,在我过去执行航班的时候,也见过几次那个灰白色、看起来无比沉重的大箱子,那时地服领导和乘务长会语重心长的跟我们说:注意一点,那是人体器官。

我曾经飞过一个担架旅客,机务提前很早上飞机,拆掉了后三排九个座椅,旅客是从后舱被抬进客舱的,据随行医生讲,他的腹腔是整个打开的,缠满了绷带。他比我小一两岁,浑身插满了管子和袋子,瞪着眼睛看着身边忙来忙去的人。

登机,旅客无不侧目,我们制止了所有的拍照。航班要重点保障,很快便要滑行起飞了。他的管子和袋子,挂满了整个上方行李架中所有设备的金属口上,飞机高速滑行,他的身体不可避免的开始摇晃,他妈妈站了起来,来到他脚边,用身体挡住他滑动的趋势,医生站了起来,来到他头部,仔细观察,我站了起来,右手抱住他的腿,左手抓住他的小臂。安全员走了过来,一起尽力维持着他的平衡,乘务长不住的探头过来,我比任何时候都要希望快点飞,快平飞。

3.

对于一名空乘来说,电影中确实有很多触动我们的画面,能够被触动是因为那些经历我们都亲历或亲眼见过,很真实。

比如:乘务长在起飞前跟儿子视频;比如黄晓明饰演的机长说的那句:你们赶紧跟家里联系一下。

“家里”,对于飞行在外的空勤人员来说,指的就是自己的公司,这是个准确又温暖的词汇,不过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不同。当我们飞行在外,遇到突发状况,急需跟公司值班部门取得联系,我们对外的统一回复皆是:跟家里联系一下。

再比如,乘务长进驾驶舱给两位飞行员送水杯时,这里也有着严格的规定:水杯要从左右两侧递给机长副驾驶,严禁从中间交接——这应该属于乘务员看到会心一笑的画面。

4.

李冰冰饰演的乘务长说出的那句:“我们受过专业的训练,请相信我。”

这句话,在中国每一名乘务员接受的培训中都曾模拟过,当旅客需要急救帮助时,我们一定要用这句话抚慰旅客焦急的心。

同时,平日里那些瘦弱的小姑娘,那些临近退休的老前辈,也都会因为这句话而产生无数的力量:我们是旅客最后的希望,我们一定能行。

5.

“查看医生证件”,请各位医疗工作者不必介怀,因为这是我们乘务员急救工作中的标准程序——时至今日,我都记得那道考试题:

当旅客自称其是医生时,乘务员应该:

答:查看证件,并确认其是哪一科的医生。

早在2016年7月,南航便推出了“机上医疗志愿者计划”,并面向全社会进行招募。当志愿者乘机时,其专业信息会在起飞前上传到客舱移动系统以便客舱乘务员提前知悉。机上旅客突发伤病需要医疗救助时,乘务员可直接邀请乘客中的志愿者提供救助。

当然,南航也负责任的表示:志愿者在南航航班上提供医疗救助和援助,南航承诺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责任。

6.

小男孩的演绎真的好,他每次呜咽的说一句“我疼”,我都感觉心脏被人狠狠抓了一把,擦了好几次眼泪。

兄弟之间的“两个男人的冒险”,也很戳中我的泪点。

7.

医生太辛苦,五分钟十分钟的时间,也能马上入睡,甚至叫都叫不醒,虽然行业不同,但看到这里真的很心疼。同时也感觉,这部戏在医院里的情节少了一些,不足以体现医务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

8.

我觉得最大的瑕疵,是每个角色在完成自己使命之后都要凹一个造型,就跟春晚里的小品一样,抖完包袱等待观众们的掌声。

那些看着车辆远去后的背影和各指挥中心里也就算了,可林永健老师饰演的地服工作人员,那会儿飞机上都那么紧张了,您怎么还能站那摸着胸口沉重点头呢?

真实情况里,您肯定一边低声嘱托着乘务长,一边咆哮着指挥着其他部门:快快快快快!廊桥赶紧撤赶紧撤!关门关门快关门!

然后站在廊桥上一把帮乘务长把门关上,这时,随着廊桥缓慢撤出,您才有时间站在那摸着胸口点头告别啊。

还有最后的急救,医生都说了“再给我两分钟。”那你们为啥还要再对视个十几秒再默默点头呢,看着这一幕都快把我急死了。

还有一个跟实际情况不太相符的地方:航班落地后,旅客下完,那边手术都要结束了,乘务组还在飞机上没走,在加油打气,在立flag。凌晨三点了姐姐们,哪怕不回家休息,也得考虑一下怎么跟公司汇报吧。戏剧性是有了,但还是有点过了。

9.

2019年《中国机长》上映时,我写了9篇文章,有兴趣的可以看这两篇:写在《中国机长》上映前,和《中国机长》里,我们依然是我们

这是近几年民航人难得的机会,能够作为故事中的主角登录大荧幕给所有人展现我们真实的样子,《中国机长》有全篇的篇幅,给了我们民航人一个个会心一笑的画面,不管你在哪个部门哪个岗位,我们都能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一点上,《平凡英雄》略逊一筹。

不过,如果袁泉和李冰冰两位乘务长在我面前,我选择跟李冰冰飞...这两位乘务长演绎的都非常出色,但袁泉老师演技好到我都有点害怕她这个乘务长了...

想聊的还有很多,但已经太长了,就到这儿吧。

总结一下,这部电影对于民航人来说,还是值得去电影院贡献出自己的票房的,除了真实的故事值得我们去观看,还一个原因——如果连民航自己这个市场都不支持,我很怕以后就不会再有公司愿意拍摄以民航为题材的电影了。

电影结束时,乘务员说:希望我飞的每个航班都能平平淡淡。

我也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是:不论何时何地,当旅客遇到困难向我们寻求帮助的时候、当航班上旅客需要我们救治的时候,在那些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国民航人都可以勇敢的站出来,做平凡的英雄。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