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时期书籍中发现黄梅戏(三)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出版于1926年,为法文版,此书国内没有出版过。作者是法国汉学家George Soulié de Morant,书名为《Theatre et musique modernes en Chine》(中国戏曲与现代音乐),法文全名为《Théâtre et musique modernes en Chine, avec une étude technique de la musique chinoise et transcriptions pour piano, par André Gaillard》,此书为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之一,书中对中国京剧行业进行了系统介绍。

500

此书中记录有“黄梅腔”的原文如下:

Le Kao=Tsing (or Y Tsing) « ton élevé ». Il est caractérisé par une ouverture très lente et solennelle, sur des notes prolongées et tremblées, dans un ton grave etavec la voix naturelle. L’orchestre comprend des flûtes et des sona, avec les instruments à percussion habituels, comme pour le Kroun=tsing.

On le dit venir du nord, et cependant, il fut longtemps en honneur dans les provinces du,sud (voir Si=tsi ta koann, p. 16). Il était en grande vogue à Péking il y a une cinquantaine d’années ; mais n’y est plus chanté que dans deux théâtres (T’iènn lo yuann, et Koang sing yuann).

Il comprenait les subdivisions Roang=meï tsing « Le ton du Prunier jaune », et les Roa=kou Si « pièces du tambour fleuri ».

原文翻译是:

高腔:(或者弋腔)。它的特点是非常缓慢和庄严的开场白,长而颤抖的音符,严肃的音调和自然的声音。管弦乐队(管弦乐队在本文中应该指的是文武场)包括笛子和唢呐,通常使用打击乐器,就像昆腔一样。

据说是从北方传来的,但在南方省份却久负盛名(参见戏曲大观,P16)( Si=tsi ta koann原文词语索引Si tsi为喜剧,Si tsiu为戏曲,根据本书的内容,此处应为笔误)。大约五十年前它在北京很流行,但现在只在两个剧院演出(天乐园和广兴园)。

它包括“黄梅腔”和“花鼓戏”。

500

这段文字摘录于此书介绍京剧唱腔中的内容,“Ces genres sont au nombre de quatre : le erbroang, le pang dze, le krountsing et le kao=tsing (ou Y=tsing)” ,翻译为中文就是“这些体裁有四种:二黄,梆子,昆腔和高腔(或者弋腔)”。这里的“弋腔”指的是弋阳腔。

关于高腔又称为弋腔(弋阳腔),根据1933年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郑震编译的《中国近代戏曲史》的记述,“高腔据说是弋阳腔的一支派,是弋阳腔传到北京的高阳地方,经过几种变革而成的”,弋阳腔、高腔、京腔“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由此可见,此书作者采信的就是这一种说法。

当时中国戏曲界也有类似划分。

1920年由上海生生美术公司出版,刘达著,夏志皋校雠的《戏学大全:附大鼓书》中记述“有如无时下通行者,仅有昆乱梆三种,而乱弹尤为社会所欢迎。良以秦腔(即梆子腔)鄙陋难登大雅之堂,昆如白云阳春赏音不易,惟乱弹宜深宜浅,亦庄亦谐,故能令雅俗共赏也”。

“昆乱梆”的“昆”,指的是昆曲,“梆”指的是梆子腔,“乱”指的是乱弹。

根据1926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凌善清、刘豁公编、许志豪阅的《戏学汇考》中记述“‘乱弹’者何,‘皮’‘簧’(西皮二簧)之总名也。其初本为‘汉调’,满清中叶,始有‘徽调’之称,近人以‘乱弹’来自京师,遂漫称之曰‘京调’,其实不然。盖‘乱弹’者,湖北黄冈黄陂人所创,故又统称为‘二黄’。初仅流行于皖鄂间,咸丰初年皖人程长庚(即伶界尊为伶圣之大老板)师其法而变通之(调仍汉调音用皖音),挟技游京师,每一登场,万人空巷,‘二黄’因以大昌”。

George Soulié de Morant写作此书时,为什么会将“黄梅腔”和“花鼓戏”归纳到高腔的名下,作为其分支呢?

从民国时期的国内戏曲著作来看,“黄梅腔”、“花鼓戏”和“高腔”都是戏曲种类之一,并没有什么区别,George Soulié de Morant认为“黄梅腔”和“花鼓戏”是“高腔”的分支,大概是这些声腔都属于戏曲腔调的花部,而“黄梅腔”和“花鼓戏”形成晚于弋阳腔,且流行地点邻近江西弋阳(鄂皖赣湘地区)。《中国近代戏曲史》中的记述“以前一班士大夫,将这些腔调都加以‘地方土戏’的名称以便和专门给支配阶级享乐的昆曲区别”。这个“地方土戏”的名称是符合“黄梅腔”和“花鼓戏”的原始名称定义的。

从此书的记载,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至少在1926年前,“黄梅腔”已经在北方流行了,这一点再次契合了1935年第324期的《北洋画报》“戏剧专刊”上刊登的文章《谈“黄梅腔”》,也与1935年上海中央书店出版,由胡憨珠编辑,储菊人校阅的《学戏秘诀无师自通》,和上海东亚书局出版的,由张德福编辑的《学戏百法》中的记述“今之黄梅腔花鼓戏即其流亚纽腔盛行燕赵齐鲁间”的表述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黄梅腔(调)”在全国的流行并不是解放后才有的,而是在解放前就已经盛行了,流行地域包括了湖北、安徽、北京、上海、山东等地,根据《北洋画报》、《申报》这两个当时一北一南的大报的记载,“黄梅腔(调)”是起源于湖北黄梅的,而根据安徽老艺人丁永泉的口述“黄梅戏是从湖北传到我们安庆地区来的,老黄梅调还是按湖北乡音咬字。曲调跟语言走,也是湖北乡音”(王冠亚、丁永泉,《丁老纵谈黄梅戏》),同样也证明了“黄梅腔(调)”是起源于湖北黄梅的。

虽然安徽人一直在否定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编造各种谎言来抹黑湖北、湖北人,散布所谓新中国成立后,相关学者做出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定论是迫于政治压力等等,但是通过以上种种资料,难道不能得出,在现有的,已知的历史资料记述中,可以确定黄梅戏是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