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到底是怎样的传统民间节日呢?
提起中秋节,总有许多遐思与情趣。“深蓝的夜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自古至今,月亮给人们以寄托、以向往。中秋节自古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被赋予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秋收喜悦的“团圆节”……
那么,中秋节到底是怎样一种传统民间节日呢?民间所讲的“秋节”之说是立秋还是中秋呢?中秋节各地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节俗?中秋,老北京人为何喜欢“兔儿爷”呢?民间为何会把中秋节与春节看得同样重要?今儿,就与大家一起聊聊关于中秋节的相关话题—(此文节选自艾君刊于2019年《工会博览》26期杂志《“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之中秋节》一文)
中秋节到底是怎样一种传统民间节日呢?
(节选自《“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之中秋节》一文)
作者 艾君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提起中秋节,总有许多遐思与情趣。自古至今,中秋月亮给人们以寄托、以向往。
嫦娥奔月、玉兔呈祥,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在迷人的中秋圆月之夜,把玉兔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形象,老北京称为“兔儿爷”。爷,是封建时代对地位尊贵者的敬称。每逢中秋,老北京人喜欢“请”一尊泥塑的“兔儿”且称之为“爷”“供”起来。
(北京民间艺术家双起翔生前在做“兔儿爷”)
据说,“兔儿爷”渊源于对月亮崇拜,是在明朝末年出现的。明人纪坤(约1636年)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这是最早的关于兔儿爷的记载。明清以来,月宫玉兔之说,逐渐从月崇拜的附属物中剥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形象,并逐渐丰富。“兔儿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的功能于一体。到了清朝,统治者中秋节的后宫祭月活动搞得红红火火。民国时期,老北京祭拜并玩赏“兔儿爷”的风俗仍在延续。一到中秋节,“兔儿爷”的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都曾经有卖“兔儿爷”的摊子。
民间祭兔着重突出了游赏性质。百姓把玉兔称“兔儿爷”非常亲切。在民间关于兔儿爷的故事很多。其中有一段广为流行的传说,故事讲道:一年,北京城忽起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嫦娥看到此景,心里难过,就派身边玉兔去为百姓治病。玉兔转换身份挨家挨户治病。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能给更多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后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每到中秋节这一天,家家都要供奉玉兔,还亲切地称为“兔爷儿”或“兔奶奶”。
著名作家舒乙回忆起那时满大街兔儿爷的时光曾深情地说:“童年时候兔儿爷就是中秋节的象征,没有了兔儿爷好像就不是中秋节。孩子们都得买兔儿爷,大家都觉得要是连兔儿爷都不买那还怎么得了。”可见,在老北京,“兔儿爷”不仅是中秋佳节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也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的符号。如今“兔儿爷”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以上我们一起简单讲述了中秋节老北京文化的民俗事象,可见老北京的中秋文化给人们许多情趣。那么,中秋节到底是怎样一种传统民间节日呢?
祈合家之圆,享受秋收之获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民间又叫“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秋节”等;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月亮正圆,自然也会被赋予许多美名,譬如,“月夕、月亮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圆圆节”等,也被文人墨客演绎和编织成了带有许多神化的色彩的浪漫故事和传说。它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因中国之大,民族众多,各地风俗有异,也有些地区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据文字记载,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于宋朝至明清时,成为与元旦齐名的中华主要民间节日之一,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中国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吃月饼、赏月亮是每年中秋必做的两件事。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很多人家还要设宴赏月,一片佳节盛况。
(民间制作中秋食品)
以下简单谈点个人的理解。“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众说不一,据考证,在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之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中,中秋节形成最晚。不过,与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中秋也有着悠久历史,可追溯到远古的敬月习俗和秋祀活动。
(春之耕,秋之获)
春之耕、秋之收。《荀子.王制》中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之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它强调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因此敬畏春天,春之大节(以前艾君关于春节与立春相互关系问题,谈过自己看法)就是“春节”。有了春耕夏耘,就要做好秋收工作。中国大部分地区传统农作物农历八月中旬,迎来秋粮收获之际,男女老少一家人聚到一起、齐心协力做好秋收同时,享受秋天果实,吃月饼、赏月亮,团团圆圆,中秋节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勤劳的中国劳动人民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以感恩天地作为“秋报”,这就是“中秋节”。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演绎,民间对中秋节赋予了许多别称,主要都是围绕“月”进行的,俗称“月节”、“月夕”。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又称“八月节”、“八月半”。中秋时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此也叫“团圆节”。
“秋节”之说,立秋还是中秋
一年四季,在我国民间有“春节”“夏节”“秋节”“冬节”之称。中国之大,是文化大国,节日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所以,也就自然存在一些节日称谓和涵盖内涵之别。对于“秋节”的专指也就存在不同说法:一是立秋为秋节;二是中秋为秋节。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标准,是北斗斗柄的运行方向。北斗斗柄的运行,同月亮、太阳、二十八宿标示的度数相配合,组成了一个古代完整的、科学的历法、天象体系:两维之间,九十一度(也)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斗]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二十四节气,构成了一个天象、历法、气温、降雨、降雪、物候、农事、音律、干支等的综合体系,成为古代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从事农业生产,顺应自然规律,和谐“天人”关系的理论基础。
中国过去长期使用的是农历(也叫阴历、古历、旧历)是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其长度和回归年大约相差十一天。用十九年置七个闰月,使其周期和回归年相符。但是,农历的月份与实际季节可能有半个月左右的差异,不利于指导农业生产。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是民国后按阳历推算的。它是一年中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的总称,是在—个回归年(用阳历计算的年)中,太阳行经黄道上二十四个特定位置的日期。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太阳行经黄道上二十四个特定位置的日期。
立秋在我国民间是二十四节气中比较重要的节气之一。立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北方地区天气渐渐转凉,秋作物开始收获,瓜果栗子枣开始上市,过冬小麦也将开始播种,可以说是立秋也预示着一个忙碌的季节的到来,也由此在民间产生了许多民俗事象。有“立秋开头坐一坐,来年春天要挨饿”“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等农事俗谚。也有“贴秋膘”“啃秋”“咬秋”等民间习俗。这些都集中反映了秋天的到来,对我国农事以及家生活的深刻意义。可以说,在黄河流域,秋与春一样都是个忙碌的季节。
............(略)
(月之圆人之圆,寄福运思亲人)
总之, 中秋节俗虽多,但万变不离其宗。中秋节自古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明代散文集《西湖游览志余》中曾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而明代史地名著《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可见,中秋节自然代表着是中华民族追求团圆、吉祥和美满的价值诉求,从此意义讲,中秋节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团圆节”,成为中华民族享受亲情的“团圆会”。(文化学者、民俗学家艾君2019年1月16日于北京释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