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是年代 留下的是歌声 (三十)
1980年,香港拍摄了部电视剧《上海滩》,取材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引起万人空巷争看。至今,人们可能已逐渐淡忘了它的剧情,但前不久,在网络上忽然听到一个四五十岁的外国女人声情并茂,用标准的粤语演唱歌曲《上海滩》,即时,在我眼前浮现出《上海滩》的演员周润发,赵雅芝,吕良伟等人的身影, 歌曲《上海滩》作词:黄沾 作曲:顾嘉辉,首唱:叶丽仪的字幕。
所谓标准粤语,是指广州荔湾区西关地区的广东话,西关,是个有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有地方,有三国的光孝寺;有西来正街的西来初地,即公元527年,大乘佛教中国禅宗的始祖印度达摩沿海上丝绸之路,经历三个寒暑抵达广州上岸之处,被命名“西来初地”,他在此建造了西来庵,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改建为华林寺,占地三万多平方米,有供奉五百罗汉的罗汉堂。有嘉庆十五年(1810年)成立的文澜书院。有始建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延续至民国,多为名门望族、官僚巨贾所建的西关大屋,多达八百多座,现存三百多座,特色之一是窗户皆采用玻璃五颜六色的满洲窗。标准粤语,已为港澳,新马泰,乃至欧美粤语广播所采用。
广义而言,“上海滩”始于1845年11月29日,清朝苏松太兵备道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成立英租界之日开始,终止月于1949年5月上海解放。
电视剧《上海滩》的故事大致发生在百年上海滩的二三十年代。
上海滩,在上海人的心目中,这个‘滩’是指外滩,外滩从北向南依次贯穿9条马路:南苏州河路、北京东路、滇池路、南京东路、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延安东路,全长1.5千米。
这1500米上,殖民大国争相在兴建的大楼上,争奇斗艳:例如:
1916年兴建的亚西亚大楼(中山东一路1号),为英商兆丰洋行产业。
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1909年在原址再建的上海总会(中山东一路2号),又称英国总会,建筑外观呈晚期文艺复兴式。
1916年的有利大楼(中山东一路4号),为美国有利银行所有,为新古典主义建筑。
1925年的日清大楼(中山东一路5号,日本近代西洋建筑与古典建筑风格相揉和。
1897年的元芳大楼(中山东一路6号),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也是中国第一家发行纸币的银行。成立于1897年。创办人为盛宣怀。
1908年的大北电报公司大楼(中山东一路7号),原是美国旗昌洋行的产业,招商局买下后,归属下大北电报公司使用。欧洲文艺复兴式风格,注重统一。
1891年的轮船招商总局(原属旗昌洋行,中山东一路9风格外观仿文艺复兴式。
1921年的汇丰大楼(中山东一路10~12号) ,希腊复兴新古典主义。
1925年的海关大楼(中山东一路13号),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
1880年的交通银行大楼(现总工会)(中山东一路14号),德国多家银行联合从颠地洋行买下了外滩14号的一幢德国文艺复兴式四层建筑。
1901年的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又名中央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5号),德国建造师设计,外滩第一幢以天然石块堆砌起来的建筑。
1911年的台湾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6号),日本官商合办,有着近似于希腊神庙建筑式样的独特外观。
1923年的字林西报大楼(中山东一路17号),11层,曾是当年外滩最高的大楼,两座石雕女神像,系意大利雕塑家所,文革时被毁。
1922年的麦加利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8号),新古典主义风格。
1908年的汇中饭店(中山东一路19号),是第一幢安装电梯的大楼,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
1928年的沙逊大厦(旧名华懋饭店,中山东一路20号),风格属艺术装饰主义,顶楼是沙逊自己的豪华住宅。底层西大厅和4-9层开设了当时上海的顶级豪华饭店华懋饭店。
1937年的中国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23号),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建筑师陆谦设计,是外滩唯一座由中国人设计的建筑。
1924年的纺织大楼(中山东一路24号,曾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的行址,旧名正金银行大楼),古典主义风格。
1920年的扬子大楼(中山东一路26号),建筑风格为折衷主义。
1922年的怡和洋行大楼(中山东一路27号),仿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老板查顿与詹姆士马地臣是被林则徐驱赶的鸦片贩子。
1922年的格林邮船大楼(北京东路2号),原属德资禅臣洋行,一战德国战败,被英国怡泰公司(格林邮船公司)收购,外观为新文艺复兴式。
1875年的东方汇理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29号),典型的古典主义风格,总行在巴黎。
1924年的上海邮政大楼,大楼整体风格为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国家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1936年的法邮大楼(中山东二路9号)法邮大楼(中山东二路9号),现代化风格,形体简洁,顶层作台阶式造型。
1929年的和平饭店(南京东路23号),原名华懋饭店,属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楼高77米。
外滩,在我少年时的形象,就是从居住的法租界坐卢家湾开出来的有轨电车,直接到南京路外滩下车,见到黄浦江,也见到外滩上的上述高楼,中午时候,很多人肩挑着午饭去大楼给写字楼工作的人送午饭,又挑着有剩饭残羹的担子下来,一走到马路上,就有几十个小瘪三争抢。小瘪三,就是指,无家可归,饥饿度日的少年儿童。
电影《风雨上海滩》的总策划刘松林是毛岸英的妻子让她回忆起和岸英在一起的日子。她和岸英结婚那一年看过两场电影:《三毛流浪记》和《一江春水向东流》。刘松林记得很清楚:“看《三毛流浪记》时岸英非常激动,一直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电影结束了,他还沉浸在电影的情节中。我推了推他说:‘该走了,影院都快空了。’他抬起头望着我说:‘这就是我在上海的流浪生活,我和岸青除了没有给资本家当干儿子和偷东西以外,三毛其他的经历我们都经历了。’
每次听到歌曲《上海滩》,有时,我就会在眼前出现杨开慧在狱中慷慨就义,遗孤在上海滩的日子!包括外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