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件事,拼多多一做就是两年
图源:视觉中国
文/ 金错刀频道
中国人越来越爱读书了。
新华网发布了一则视频,让一对“读书父子”走红网络。在医院里,父亲陪着儿子打吊瓶,两人认真读书地模样,感动了无数网友。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成年人平均一年读纸质书4.76本,比去年高了0.06本,读书时间也比去年高了1分钟。
这组数据的另一面是,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读书,知识鸿沟存在于一线城市和偏远乡村,甚至于五、六线城镇。
一直以来,扶贫先扶智的理念成为共识,教育被视为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救命稻草,这需要更多人的参与。
从2021年开始,拼多多发起“多多读书月”,发力图书业务,与其他平台不同,拼多多更倾向于平价经典书籍——拿出百亿级的读书基金,最大程度的让利消费者,一本经典名著仅卖4.9元。网络上一度掀起了拼书潮。
但这种“毫无套路”的拼书形式,让不少人怀疑,拼多多根本是在赔本赚吆喝,很难持续走下去。但这事儿,拼多多一做就做了2年。
“固执”的拼多多,真能圆8亿人一个读书梦吗?
谁能让“阅读”真正成为主场?
没人能否定书籍的力量。
过去两年,很多人靠着拼多多“多多读书月”的宝藏书单,寻找知识和智慧。在《乡土中国》中,看懂中国农村;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洞悉社会的灾难性决策;在《西西弗神话》里,读懂荒谬英雄西西弗的斗争与反抗;在《人生海海》里,审视人性的光亮和黑暗。
就像白岩松所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阅读量,就会造成一种悲剧:有学历,没文化;有知识,没智慧。只不过,读书自由仍然是一种奢望。
一个是价格门槛,书价已经不再是“一杯星巴克的钱”了。
近几年,图书的价格上涨了2倍,同等厚度的图书,定价已经从30-40元一本,涨到了60-80元,更不用说精装版图书了。
与此同时,2021年,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6265元,换算下来,平均每个月是2100元,而在偏远的地区,这个数字只会更少。
更为真实的情况是,书价的涨幅远远超过了工资的涨幅。对大多数人而言,书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是选书困难症,比不会读书更可怕的是不会选书。
豆瓣上有个小组叫“买书如山倒 读书如抽丝”,很多读者最头疼的是,忙于工作没时间读书。其实,书读不下去,很大原因是没能筛选出适合自己的书。还有的人干脆盲目跟风,只囤书不看书。
图源:视觉中国
全民阅读连续9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建议,而是基于中国阅读现状提出来的国家战略。
拼多多“多多读书月”的出现,对于治疗读者的“阅读困难症”起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拼多多上有超8亿用户,用户需求量大。
阅读正在成为下沉市场的刚性需求且高速增长。《2021年多多阅读报告》显示了两大趋势:95后小镇青年,对图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比一二线城市的差距缩小至10.6%;农村地区的图书订单量、图书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154%。
同时,下沉市场是拼多多的主战场,强大的农村物流和支付系统,让拼多多在填平城乡间的知识鸿沟方面有着天然优势。
其次,“多多读书月”连续做了四季,更懂用户的阅读习惯。
在8月24日启动的第四季多多读书月,优质书单超1200本,由多多图书组的资深编辑从上百家出版社、优质图书品牌联合推荐的上万本书目里筛选而出,囊括了本季新书、国内外知名作家经典书目,及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及权威热销榜单的代表书目。用网友的说法,按照多多书单,闭眼入没有问题。
每逢“多多读书月”,豆瓣山倒组中近63万读书人,就会搭起拼书的千层高楼,第四季“多多读书月”也不例外,在8月24日0点启动后,山倒组里就跟过节一样热闹了起来。
就连疫情期间,“多多读书月”引领的经典严肃阅读成为新的流行趋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社科经管类书籍因专业性过高,备受冷遇。拼多多的大数据显示,社科经管类书籍成为类目里的黑马,诸如《社会心理学》《中国哲学史》等社科经管类书籍,订单占比达到32%,仅次于文学小说。
多多读书月,让阅读变得触手可及。
拼多多掀起的这股“读书风”,
这次大有不同
在年轻化的社交平台上,读者们阅读正酣。
豆瓣、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读书博主热闹起来,推荐书目、解读书籍。尤其是豆瓣的读书“山倒组”,不少人开始摩拳擦掌做功课、列购买书单、分享囤书心得。
他们讨论的焦点正是多多读书月,一场即将到来的文化盛宴。
图源:视觉中国
这两年,拼多多已经成为图书界新晋IP。不同以往,第四季“多多读书月”新玩法正在重塑阅读这件事。
1、唤醒国民阅读力
读书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有很多讲究。“读适合的书”比“读好书”更重要,“如何读”比“大量读”更重要。
拼多多严格筛选书籍。在海量的书籍中,多多读书月遴选书目的标准只有一个:经典。具体来说,拼多多的贴补书单中,有三大标准:要么有权威奖项认证;要么是著名出版社撑腰;要么是创作者足够优质。
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瑞·达利欧《原则》……除了难啃的大部头经典,高口碑的中长篇小说,冷门文学遗珠也赫然在列。
李娟的《冬牧场》,记录了哈萨克游牧民冬季转场的生活,于寂静深处见证生活的热气腾腾;
穿越到两个世纪以前,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以女人与小说漫长的纠葛为主线,激发女性的精神觉醒;
在《终结一切战争》中,亚当·霍赫希尔德跳出元首与将军的常规叙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第一次世界战争”,驱使我们正视历史。
拼多多在价格上完全没有套路,消费者需要什么,就补贴什么。
上亿级的读书基金,不仅补贴正版优质图书,还开设了“数字阅读馆”,对iPad、平板电脑、翻译笔等电子产品进行“百亿补贴”。
拼多多让阅读变成悦读,开启了人类高质量读书新时代。
商务印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书香社会大背景下,出版社与平台作为知识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应合力把优质出版物推广给广大读者,“多多读书月”在选品、营销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前三季读书月里,该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国史大纲》《发现之旅》等优质文史社科类产品获得了大量读者的青睐。
在第四季读书月里,商务印书馆联合活动推出了更多优质经典书籍,如《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独立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等,“希望更多读者多多阅读,爱上阅读”。
2、鼓励好作者持续输出好作品
拼多多从不吝啬于流量,但凡是好作者和好作品,都会给予流量倾斜和支持。
互联网让作家们更容易被看到,也更容易被淹没。拼多多“众声创作者计划”,持续与创作者合作,其作家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新潮。
在拼多多的支持下,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与科幻作家陈楸共同创作了《AI未来进行式》,为人们重新思考科技落地与人类社会关系;著名作家孙甘露的最新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仿佛重回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探索隐秘而伟大的历史事件。
旅行作家刘子超作为首批入驻作家之一,他认为电商是读者购书的主要渠道,拼多多愿意用算法和流量支持写作者,这本身就是对创作者的帮助。
守住了“平价”的优势,
就是守住了拼多多的优势
从拼多多出现开始,用户就一直体会着“真香”定律。
过去,一些年轻人会选择和父母拼单同一批食材与家乡特产,在异地共享团圆饭;小镇青年之间彼此拼单,实现水果自由。
拼单潮最大的杀手锏就是极致性价比。
当然,价格低不代表品质低,拼单的生存根基也不在于补贴,这背后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升级。
现如今,拼多多的平价模式,正从拼农产品转向拼书,在满足买家物质需求的同时,上升到精神需求。
在图书界,拼多多直接和上游知识生产者沟通,创新图书C2M模式,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信出版社等上百家国内权威出版社、理想国、新经典、后浪、果麦等优质图书品牌进行对接,联合设立读书月专场,带来新增量。
为了应对供不应求的局面,拼多多利用库存动态监测模型,根据销售情况实时调度、紧急加印,最大限度的提高图书供给能力。
消费者只需要认准出版社,不用货比三家,就能买到梦中情书。小红书上,有读者晒出书单,花80多元就买了7本书,相当于用一杯奶茶的价格买下一本书,其中不乏《亡灵书》等经典图书。
不少读者野性消费后,直接带动出版社官旗的爆发性增长。商务印书馆旗舰店的图书拼单量达到10万件,后浪店铺销售至少提高了2倍。
这种良性循环,最大程度地实现知识普惠的可持续性。
结语:
拼多多从诞生之初起,就在争议中成长为中国电商平台的头部玩家。
现如今,在满足消费平权后,拼多多又“拼”出了知识普惠。很多人认为,拼多多的低价是一种营销策略,凶猛的补贴政策也只是一种噱头。
在全民悦读中,短暂的平价容易做到,难的是持续性去做知识普惠。拼多多利用自身优势,拿出真金白银,创新模式,连接供需两端,实现作者、读者与出版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
德鲁克曾说,企业有且只有两大使命:创造价值和告知价值。前者叫创新,后者叫营销。
而拼多多,正在持续性地创造阅读的价值。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