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最新图景:中国获胜已经毫无悬念
中美七月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都已经出炉,差距极为明显。
中国7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59.3万辆,市场渗透率接近25%;美国7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8.1万辆,市场渗透率不到6%。
可以看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美国7倍以上,仅比亚迪一家销量就是美国市场全部销量的两倍!市场渗透率代表着趋势和发展速度,可以说,渗透率指标表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领先美国2-3年。
当然,前面领先并不意味着永远领先。这场产业竞赛鹿死谁手还要看市场布局、国家政策、产业配套和产业成本以及技术应用水平。
下面我就从这几个方面稍作分析,让大家明白为什么在这个产业领域中国获胜已经毫无悬念。
跟中国比亚迪、特斯拉双雄并立、诸多车企奋起直追、在市场上广泛布局的市场格局不同,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就是特斯拉一家独大,从竞争氛围和产业活力上远远比不上中国。
特斯拉一直稳固保持着美国市场新能源汽车3/4的市场份额,根本没有竞争者。这很类似于美国手机市场苹果一家独大的状况。没有竞争者,就意味着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速度缓慢,整个市场缺乏活力。就拿在中国生产的特斯拉汽车来说,三年来产品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国内车企那种一两年就要大幅度升级换代的情况在特斯拉身上根本看不到。
特斯拉之外,美国市场上的其他新能源品牌全是杂鱼,第二名现代汽车还不是美国牌子,销量还低的可怜,中国随便一家造车新势力的销量都是他的两倍!
在中国市场上,比亚迪虽然销量优势很明显,但根本做不到通吃所以细分市场。低端的五菱宏光mini EV、奇瑞的冰激淋、小蚂蚁,中端市场的埃安、小鹏,高端市场的特斯拉、蔚来、理想、极氪都有很强的市场统治力,而且还有更多的品牌和车型正在快速加入竞争,长安的阿维塔、深蓝,合众汽车的哪吒S,零跑汽车的C01等等,市场活跃度远非美国和欧洲可比。
美国市场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造成了新能源车售价的居高不下。跟中国新能源车型从三四万的A00一直到售价八十万的高合豪华车渗透进市场各个层面不同,美国新能源汽车基本都布局在高端市场,平均售价66000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超过44万元,放在中国市场上都是妥妥的豪华车。
显然这样的平均售价即便是高收入的美国人也是不容易负担的,渗透率低就不足为奇,因为这个基本就是美国高端汽车市场份额中的一部分。
这样一种一味追求高售价高利润的市场布局显然是扩张市场份额的最大障碍,就市场竞争力度来看,中美市场差距只会越拉越大。中国今年预计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将达到600万辆,这个数字恐怕将超过欧美市场总销售量的三倍!
从国家政策角度看,本来欧洲是对发展新能源汽车最积极的,叫喊的也最起劲。可目前在被中国远远超越和市场被特斯拉占领的情况下,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正在快速消退。保住传统燃油车的优势算是他们最后的念想。
美国在民主党上台后开始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但政策上搞得却是闭关自守那一套。美国对本国产的新能源汽车有平均每辆7500美元的税收减免优惠,但是只要产品中包含了来自中国的电池和原材料,就不再享受优惠。这跟中国把特斯拉主动引进国门享受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完全相反。中国在努力增强汽车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美国则是保护他的低竞争环境。
美国这种做法正是他国内新能源汽车售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没有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特别是动力电池,关键性的原料基本都来自于中国。美国的闭关锁国造成原材料短缺和涨价,让车企根本没办法降低成本。
比如用于锂电池阳极的石墨材料,全球产能79%在中国,美国和加拿大加起来只有1.2%,自建工厂完善产业链需要数年的时间和数百亿美元的投资。起码在几年内,来自中国的原料无可替代,即便将来完成替代,成本也将是中国原料的好几倍。这对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无疑是巨大的障碍。
从产业配套上看,美国严重依赖国外产业链,即便抛开中国,在电池、电机、电控芯片这些核心部件领域也离不开东亚。特斯拉作为美国最成功的新能源车企,除了整车设计之外,三电系统、车身制造工业产线和原材料供应跟韩国、台湾、日本深度绑定。甚至在特斯拉进入中国之前,马斯克一直债台高筑处在破产边缘,只有到了中国之后,特斯拉才飞速崛起,马斯克才变成世界首富。其中的秘密就是,中国的产业配套数倍降低了特斯拉的造车成本,导致他利润大增、扭亏为盈。
美国国内不是没有想成为跟马斯克竞争的人,但这些车企雏形纷纷胎死腹中,不是美国资本投入的钱不够,而是不跟中国产业链深度绑定,造车进度只能停留在PPT上,跑去美国造车的贾跃亭就是明证。
美国打算走特斯拉道路的还有尼古拉和卢卡斯。尼古拉品牌用的是“尼古拉-特斯拉”名字的前半部分,啥意思很清楚;卢卡斯是做影视和娱乐园的,《星球大战》系列的拥有者,肯定不缺科幻头脑。但这两家都是连车都没造出一辆就破产完蛋了,根本原因就是——在美国找不到支撑他们把汽车设计从PPT变成量产车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美国人当然想到一招,就是把中国的动力电池生产搬到美国去,所以前一阵子在自己国内找不到电池供应商之后,就向宁德时代和弗迪动力发出邀请,去美国建厂。鉴于美国不要脸地制裁华为的事,宁德时代表现得很是犹豫,而比亚迪干脆就拒绝了,绝不做冤大头,给美国人做嫁衣。
美国为啥自己搞不定动力电池?原因当然是专利和技术研发的缺乏。所以从技术应用角度看,美国更是远远落后与中国。
电池技术现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全面领先,未来两年固态电池走向应用这种差距会继续拉大。美国不是没有先进的电池技术,但基本都在大学实验室里,离应用永远十万八千里。中国的电池技术大都在企业手里,都是围绕工业化进行快速改进升级,新技术应用速度比西方国家快十倍。
电机技术虽然没啥高深原理,但材料和设计细节很重要。这方面比亚迪正逐渐取得领先优势。中国有一个先天优势就是稀土永磁体,就凭这一点,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体积小、重量轻、单位功率高的电机中国独一份。
目前国内的短板是电控,但以比亚迪为首的一批厂商正在快速追赶电控芯片制造的世界先进水平。在先进电控架构应用方面,中国也正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以小鹏G9为代表的高压、高集成电控平台正在进入市场,远远领先包括特斯拉在内的外国新能源车企。
除了三电系统之外,比亚迪注重安全的刀片电池技术、提高燃油效率的DMi技术、线控底盘技术、车辆运动和姿态控制的毫秒级响应技术、电池底盘一体化的高强度车身建造技术;很多新能源品牌不吝投入的智能座舱技术、更丰富便利的人车交互技术、激光雷达技术、空气悬架、电磁悬架技术等等在国外只在顶级豪华车上配备的先进技术都在快速普及,这些东西在外国品牌的汽车上广泛应用是不可想象的。即便是特斯拉,在这些方面也是差距巨大,甚至根本没有应用。
另外,新能源汽车对充电设施依赖很重,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中美之间的差距更是天壤之别。
美国独栋带车库的住宅形式很方便家庭充电,但想要使用快充,就必须依靠公共充电桩。美国这些充电桩基本是由车企负担,成本自然也就摊到了车辆销售上面。到目前为止,美国全国只有不到5万个公共充电桩,美国自己估计未来10年,美国需要至少120万个充电桩。而中国目前充电桩数量超过400万个,其中今年上半年就新增130万个!总数是美国的80倍!
没有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支持,以其为基础的应用就很难发展起来。移动通信领域美国就是这样落后的,新能源汽车也不会例外。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差距远比普通人想象的要大很多,不论是在市场规模还是技术应用方面,中国企业都遥遥领先。美国的去工业化恶果导致他根本没资本跟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全面竞争。特斯拉这个以品牌和设计为核心的汽车组装企业就是美国今天产业现状的缩影。中国是在以比亚迪为首的包括长安、吉利、奇瑞、广汽埃安、蔚来、理想、小鹏、零跑、哪吒等车企还包括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电控系统供应商的产业军团在跟孤家寡人的美国特斯拉竞争,成败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