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不愿意承认,学习是一件主要看天赋的事情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513252”推荐,来自《有些人整天想着工作上躺平,却天天鸡娃式地育儿,这是什么意思呢?》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guan_16076585181692
  • 学习也是分人的,我的亲戚朋友中,有的娃不用管学习成绩也好,有些娃就是稍微放松一点成绩就不行,还有些很努力的鸡娃,成绩才能保持在中等,大多数做家长的也很无奈,谁都想要一个自觉自律不用鸡学习成绩也能保持得好的神仙娃。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中国人是不愿意承认学习其实主要是看天赋的这件事。孩子自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其实是才华。有的孩子天天玩,成绩也很好,有些天天做题也不行,大多数则是介于两者之间。而且学习是一个肯定枯燥的事情,逼孩子学,只能是越逼越厌学,然后你继续逼的恶性循环。

所以你敢承认你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吗?这才是问题,所谓天赋就是有人擅长一些东西,天然就喜欢一些东西,你是不是能发现他,然后专注培养?拿我个人举例子,我小时候家里给我找过英语家教,报过数学补习班,报过象棋和国际象棋的培训班。但是我实际语言喜欢的是日语,而且还主动提出过想报一个日语培训班,学科上更喜欢政治历史地理和心理学哲学,属于1个月自己能啃掉图书馆所有历史书的程度,心理学哲学这种大学不学也会自己去学的这种程度,即使现在工作也一样。但是当初家里只是一句,考试不考,所以不给报就打发了。也没有人关心过我实际喜欢干什么。

经常就是在家不做作业就说我只知道玩,做作业就说怎么做这么慢或者都不知道出去走走。所谓家庭辅导也很外行,做不来题通常是思路没打开,或者叫没往那个方向想,正确的做法其实是引导孩子多想几种可能的方向,然后慢慢试,试不出来的拿着过程第二天可问老师。 而实际上家长所谓的指导,就是他选A然后因为-所以,然后孩子选个A,之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或者就是孩子让刚试一种没做过的方法,家长就急眼了,说不对,然后不提示,再让孩子想,有个两三次孩子还敢想吗?吓都吓傻了,那反正都是挨骂,干嘛要试?

另外就是学习环境,家里没有学习氛围,或者说工作氛围,家长一天天在家玩游戏,嘻嘻哈哈的,让孩子自己苦熬苦业的,加上学习本身是没有当期收益的事情,有的只是付出,按我高中老师的说法,谁喜欢学习谁是变态,都是没办法才学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是不是给到足够的包容和足够的奖励,让孩子减少点心理负担和成绩提高时获得的当期收益,这个收益可以不只是金钱,可以是权力,比如玩游戏的,指挥人的或者周末去哪里玩或者自己选择报不报补习班之类的都可以。而实际上不是打就是砸钱

另外最后是所谓的兴趣培养,这是最害人的。什么叫兴趣培养,不是把孩子培养出读书的兴趣,而是培养孩子的兴趣,最傻的就是培养学英语的兴趣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语言是作为生活工具存在的,孩子学的不是英国文学,怎么培养兴趣。你会特别喜欢学普通话吗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发表于浙江省

热门评论 9

  • guan_15744062521718 为人民服务
    以我39年高中化学教学的的经验来看,即便资质平平,只要勤奋自律习惯好,考个大学完全没有问题。阻碍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懒和马虎。好逸恶劳是大部分人的通病。
  • 左派幼稚病 话都不让说,那就不发帖了
    其实我的体会是,这世上真正的学渣是很少的,或者说,脑子笨学不好的人,是很少的。多的是努力了一下下,或者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发现跟不上,便放弃了努力,然后用学渣的身份来安慰自己,以此作为自己不再努力的借口。

    我大学四级可是考了三次才过的。前两次,单词本的第一页都背不下来,是我笨么?只是因为对英语的抗拒心理而已,学不进去。但是为了考研呢,而是还是只剩下三个月就考研的这时候,哪儿还有时间想什么抗拒不抗拒的,就琢磨着怎么能把5500的单词本给啃下来。最后也就的确两个多月就啃下来了,难道是我的天赋又回来了?

    天赋当然很重要,天才对普通人那就是碾压,那没啥可说的。但是普通人如果连努力都不去努力,还奢谈什么天赋?我高中瞎混,学校每学期都固定发一批练习本,用不完,而同班的学霸拿练习本做草稿纸,不够用,还得再花钱买新的。我就把我用不完的练习本以低于学校的价格卖给学霸。学霸有天才型的,也有勤奋型的,那些说自己是学渣的,又有几个能比我同班这位学霸更勤奋?
  • 已注销用户 攒时间百事放下,了心愿全力专攻。
           在中国,大多数人认为学习主要靠勤奋,其次靠天赋。
           天赋是指人天生的体质健康状态和反应的灵敏程度。就天赋来说,只要是一个健康的人,每一个人都具备成为顶尖科学家的天赋。也可以说:人天生就具备学习的能力条件。
           一个人在世上能否有所作为,关键依靠后天的学习努力。
           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是没有自我教育的能力的。幼年时期的人,依靠的是父母亲人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可以说,一个人生活的家庭塑造了一个人的一生能够创造的事业作为的基础。也就是说,是父母亲人的见识学问如何引导年幼的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命运。
           在学校的教育也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在家庭中,父母亲人对孩子的教育是最根本的决定性的因素。
           父母如果自己没有什么学识,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是很难把孩子教育好的。这里不是说没有文化的人就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是这样的。教育孩子与文化有关系,但是,决定的是:
           1、做父母的要能够给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这就是要经常从正面肯定自己的孩子是有能力的孩子,而不是经常否定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笨蛋。
           凡是学习好的孩子,其自信心普遍比较强。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凡是学习比较差的孩子,在头脑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为自己没有学习天赋,没有学习的特长。总之,是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的。
           人是需要有出路的,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的人,需要在其他方面寻找自己的价值,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身心发展的平衡。所以说,会学习文化并不是孩子的唯一出路。人生有千万条道路。
           2、做父母的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耐心。要养成孩子把一件事情坚持做完的坚持的能力。耐心是成就事业的决定性的保证。没有耐心,是人们无法成就事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3、做父母的需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也就是为孩子设定一个发挥能力的方向。兴趣爱好都是养成的。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做一种事情,就会非常熟练内行,与其他没有长期做此事情的同年的孩子相比,你就会比别人更突出更有能力。因为自己在这个方面比别人优秀,就会更有兴趣去做这件事情,就会越来越有能力。这就是兴趣发展的基本规律。
           教育孩子还有许多的方面,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生顺利与曲折的重要影响因素。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作为父母,只要帮助孩子养成了上面三个方面的习惯,孩子将会受用一生。要做到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对于父母的文化要求并不高,没有上学的人同样能够做到。问题是父母亲人在头脑中有没有这样的概念,有没有怎样的自觉,这就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期。

  • 依据统计学,家长社会分类,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是知识分子家庭,哪怕是小学中学老师的家长都好,高知家庭当然更好,工程师家庭可能更更好。不能否认吧,智商是有遗传的。然后,家里父母有书房,三面墙都是书架,孩子能不爱看书学习吗?然后是社会资源,亲戚朋友,亲戚朋友的孩子,如果都是知识分子,甚至高级知识分子,物以类聚,耳濡目染。那种家庭出生的孩子,能有几个没出息?
  • 甘核平大炸弹 对人身攻击+滥用举报者一律用举报打回去
    guan_15744062521718
    以我39年高中化学教学的的经验来看,即便资质平平,只要勤奋自律习惯好,考个大学完全没有问题。阻碍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懒和马虎。好逸恶劳是大部分人的通病。
    2021年全国普通本科招生444.6万人。

    2010年到2020年,全国每年新入学小学生数量大概在1600万到1800万的范围上下浮动。未来十年,尽管新出生人口数量开始明显走低,但每年新入学小学生数量会至少在1000万上下。

    也就是说,即便所有孩子都没有“懒”“马虎”“好逸恶劳”的毛病,全都争当勤能补拙标兵和做题家,最后依然会有少则55%,多则75%的孩子考不上个大学

    作为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并不是你勤奋自律习惯好,就一定能在成绩、升学上有回报;而是你要通过勤奋自律习惯好,最终在成绩上进入全体同龄人的前25%,才能在成绩、升学上有回报。而最直观的就是你模考的分数能在全县、全市学生中排到什么档次。

    如果大家都勤奋自律习惯好,那依然是智商天赋就处于同龄人前25%的孩子,最终在成绩上也拥有进入前25%的最大概率,毕竟人的智力水平分布不是绝对平均,而是大体符合正态分布曲线的。

    而所谓的“勤能补拙”,放在升学竞争里,本质上就是智商天赋不在前25%的孩子,通过勤这种主观能动性,拿到了前25%的成绩;而被其挤掉的,是智商天赋在前25%,却因为“懒”“马虎”“好逸恶劳”等负面的个人主观因素,在成绩上掉出前25%的孩子。

    从这个层面上讲,当年流传甚广的“黑板上挂皮鞋和草鞋”的传说(尽管黄冈中学从不承认),之所以很多人认同,就是因为这个对比很切合升学竞争的本质。
  • 司马错 轻微完美主义倾向,偏理想主义者,良好的中国公民。
    全部楼层
    肥龙之怒
    其实大多数的天赋基本都能测,问题有1.覆盖的成本。2.家长能不能接受,因为测的时候基本是要5-12岁。3.孩子自己能不能接受和自己妥协。有部电影叫《千钧一发》你可以参考下真执行的时候会出的哪些预期问题。
    大多数的天赋基本不可测吧,以挑选体育特长生为例,很多可测的只能算是测量硬件条件,即基本的身体素质,敏捷性、爆发力、协调性、身高、柔韧性、速度、耐力等等,不仅只是表面的东西,实际的进步空间,还有最重要的大脑思维根本无法测量。初步展现的某方面天赋(天赋的下限),实际上有多少进步提升空间(发掘天赋潜力过程 ,天赋的上限)算是未知数吧,脑袋跟不上,身体各方面的发挥都是受限的,然而脑袋在天赋方面发挥了举重轻重的作用,并且还有“开窍”之类的加成事件。这个过程还涉及资源投入问题。
    另外,现代各行各业的知识信息这么多,从事各自天赋擅长的职业的人不多吧,从事自身既有兴趣又有天赋的职业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是人们不想吗?不是吧,只是很多人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然而又是为什么没有发现自己的天赋呢,天赋的发挥可能受到了环境的限制,但更多原因是很难发掘吧。
    一个人接触的东西有限,很多人有时候根本没机会接触到可以展示自己天赋的事情,就算是接触到了,还得考虑这方面有没有更有天赋的人。这得人类或者部分人类基本统一于一个政治框架体制内,高效公平的进行“初步”的筛选,然后在发掘天赋过程中根据潜在天赋水平的高低,有选择的进行进一步培养。
    对筛选体制、培养过程的高要求(毕竟要筛选掉虽然有天赋,但天赋不高的人),目前或者很长一段时间根本无法达到。当然,部分改善调整教育方针有一定的可行性,即发掘那部分已经明显展露天赋的少数人(以前的少年大学生有不少都很有天赋吧,但结果并不美妙,因为天赋的展现除了天赋本身,还需要其他考量因素。)
  • 全部楼层
    过来涨姿势
    如果大专也算大学,你这句话是成立的。
    但是靠一个好一点的本科,985、211这种,资质平平是不太行的。
    录取率决定一切。
    我觉得不是在和天赋竞争,而是在和不够勤奋的人竞争
    学习讲究学习效率,学习方法,很多人不是笨,而是懒,这种懒不仅指的是不愿意花时间学习,更是指不愿意动脑子去琢磨如何学习,主动掌握学习方法
    遇到很多人,学东西从来不想着自己去总结规律,去理解知识,而是死记硬背但求形似,甚至部分人看起来还很勤奋,从早上背书背到晚上,但是考试也就中等水平,同班的同学,有人花的时间更少,但是成绩还比他高,于是有人直呼是天赋不行

    但在我看来他就是懒,死记硬背是最轻松的学习方法,能让人头痛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对规律的总结,是这部分主动动脑的过程,而多少学生会主动去做呢?一旦去做了,他会发现,世界充满疑惑,会有想不通的地方,即使老师解释了,依然觉得不够,然后会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因为难题的困扰辗转反侧,这才是每个成绩好的人都经历过的状态。
  • 中国人其实知道的是,天赋和努力分管不同的上限下限,努力学习,能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 怎么不承认天赋了?
    学习没天赋,古汉语甚至有个专门的形容词叫“拙”
    通过尝试归纳和总结,又发现“勤能补拙”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89
最热 最早 最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