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没文化的人多了,没文化就对了?

鸿儒实在吃不消。

500

有家搞培训的前两天发了一篇提醒说,请各位主持人注意,有些词的拼音改了!赶紧了解一下最新发音!不然读错就要扣钱了!

有意思的是,昨天下午开始,有媒体开始发辟谣贴:重点提醒这篇不是官方发的,而是培训机构发的。

我一直很奇怪:如果你要辟谣,第一要辟的是内容的真假,而不是身份。

然后我仔细看了看辟谣贴,看看读音到底改没改。结果发现,不是没改,而是在过去十几年陆陆续续悄么声息改了。辟谣的核心是,“我早就改了,不是现在改的,你们别胡说啊。”

最有意思的就是“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本来,动词念qí,名词念jì,代表“一人一马”,这本来是铁板钉钉的事情,我一直觉得这是多音字。后来一翻字典,铁板的钉子被撬走了,人家只有一个读音:qí。

500

主管部门说,新华字典第11版显示,这个字2005年就统一读音了

我现在正在用拼音输入法打字,随便截个图: 

500

从你统一读音到现在,整整14年,你是普及不得力呢,还是落实不到位呢?

偷鸡摸狗地改,改了也不通知,就在我们孩子的教科书里动手脚,这是什么意思呢?

作为小学生的爹,我早就有类似的困扰了。

去年他们学了一首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孩子读的时候,正大光明地读斜(xié)。可是我读书的时候,老师特别强调,读xiá,还借此普及了一下“古音破读”的知识。

我对儿子说,读xiá啊,结果儿子把我数落了一通。我一看,一查,果然读xié。我说这样读韵律就有问题了啊。我儿子说是韵律有问题要紧呢还是答案有问题要紧呢。

当然是答案有问题要紧。于是我就承认错误,乖乖退下。

我在沙发上闷了半天,才想出了解决之道。我说古代没有普及普通话,有时候方言会展现韵律之美。比如这个斜,你用上海话试试看。读qiá,整首诗的音律就完整多了。

儿子琢磨了一下,点头称是。问题是,虽然我面子挣回来了,但刘禹锡是洛阳人啊。

诗词都有韵律一说,xiá是公认的古音,教起来也不复杂,为什么非要改成读起来特别别扭的xié呢?

为什么要改?在各种各样的理由中,最扎眼的是这么一条:

“因为读错的人多了。”毕竟,“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音也会出现变化。”

“就比如说‘确凿’的‘凿(záo)’字,大家都这样读,读着读着就成了‘对的’。”“进行普通话审音也是为了适应大众的需要。”

这个理由让我想到了三个故事。第一个叫“三人成虎”,传统成语故事,大家都知道,明明扯淡的事儿,说的人多了,魏王就“寡人信之矣”。第二个叫“闯红灯”,现代故事。明明是红灯,闯的人多了,就可以过马路了。

明明这个读音不对,在音律和释义上都存在问题,但因为错的人多了,就变成对的了。

我特别想采访我小时候的语文老师:我们全班明明发的是有前瞻性的读音,你又何必白忙乎呢?

前面说“三个故事”,第三个故事叫“二简字”,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这事儿。

现在我们用的汉字叫做简体字,因为“繁体字认读太麻烦,写起来也太费时间了”“有利于扫盲”。1977年,可能觉得“简体字也太麻烦了”,主管部门推出了“二简字”:

500

笔画更少了,写起来更快了:

500


出来的效果是这样的:

500

预防肠道传染病

500

建成整齐清洁的城市

500

产量翻几番

当时的普罗大众都表示了欢迎:

一些部队的指战员反映:「《草案》里许多简化字,我们早都那样写了,打心眼里欢迎。

有的搞文化宣传工作的同志,也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说:「《草案》里的许多字,改得好,很解决问题。像面、尸、厶、伏这些字,写起来刷刷刷,几下就成了。多省工夫!」

 

因为“正确的字需要学习,会写的人不多”,所以不妨把大家“习惯性写的错字”变成“正确的字”。

你看,是不是和这次拼音的变化理由特别像?

1986年,二简字废止。理由有很多:例如减少的笔画不至于形成太大的便利,例如基础教育的普及,使得原有的简化字不再是认知壁垒;更重要的是,人们发现,这样的符号化变革改变了汉字象形会意的核心,许多表意的解释在二简字里讲不通了。

你用在乡野生活中,便于交流,问题不大;但你要入学堂,把它作为向下一代传输的内容,不觉得有些遗憾吗?

减少文盲的方法,只能依靠教育的普及,而不是把文化的标准朝文盲那里靠。

写是这样,读也是这样。

否则,水浒传,早晚一天会成为水许传。

有专家给出的理由是,约定俗成。

但问题是:约定俗成,和迁就错误并不是一回事。那些错误的读法,确实降低了汉语发音的难度,但同时也把韵律意境给破坏了。

更糟糕的是,原本经过学习被“正音”的我们,现在成为了错误的一方。改了也不发个通知,让我们一下子成了发音界里的哥白尼,被绑在了不及格的火刑柱上。

那么,我们那些语文老师,做了那么多的工作,是为了什么呢?讲了那么多道理,又是为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这些道理,为当时的收获感到喜悦,又是为什么呢?

不如告诉大家,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吧。只要你们都这样读,那你们的字音就是对的。什么茕茕孑立沆瀣一气踽踽独行醍醐灌顶,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吧。

不过我觉得,当这些同龄人,按照新的注音在诵读的时候,心里应该也是有些小小的遗憾的。

时代在前进,学习在继续,但我依然希望——

一个事物之所以正确,不仅仅是因为选择它的人多,也是因为它真的正确。

一个背景声

“什么鸿鹄啊,念鸿浩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