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节怎么和“夏日祭”扯在一起的

动漫节和日本“夏日祭”扯在一起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两点:

一方面是日本动漫游戏产业发达,特别是在青年向、成年向动画上长期一家独大,客观上让迄今为止的“动漫节”难以摆脱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电视台往往将青年向、成年向动画片放在深夜节目里播出,得名“深夜动画”,基于深夜动画审美的动漫游戏爱好者就是“御宅族”。日本人把出自动漫游戏等作品的虚拟角色称为“二次元”(该词本义是“二维”),而现在的中文舆论里经常把“二次元” 当做“御宅族”的代名词来用。而国内用来指代日本深夜动画的“番剧”一词的“番”字,出自日语指电视节目的“番组”

由于日本文化在动漫产业里的强势地位,让很多人有意无意将动漫文化和日本文化划了等号。“祭”字在日语里有“节庆”“庙会”的意思,这是动漫节会和日本传统文化“夏日祭”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原因。(以“二次元文化”起家的B站搞了好多年的“拜年祭”,影响力“出圈”后为了避嫌,改成了“拜年纪”。)而在使用表音文字的欧美等地,更是直接把日语词汇当做了御宅族之间的“圈内术语”(比如音译“御宅”的“otaku”,指代日式动画的“anime”,意为“二次元老婆”的“waifu”等)。

“夏日祭”其实和上面说的“番剧”一样,是被中文舆论“改造”过的词语,日语里本来叫做“夏祭”。夏祭是日本神道教文化和佛教盂兰盆节融合后的产物,一般由某个神社牵头在夏季举办一系列庙会庆典仪式。不同神社办夏祭的具体日子各不相同。

另一方面是日本外事部门、日资,甚至“精日”利用流行文化夹带私货,为了在国内培养对日本的好感而有意为之。

日本深夜动画既然以青年人和成年人为主要受众,免不了会带有色情元素,这导致“宅文化”在日本长期不受“社会主流舆论”待见。但随着日本领先世界的行业越来越少,动漫游戏逐渐变成了日本官方满世界宣传“酷日本”的重要名片。2016年里约奥运闭幕式上的“东京八分钟”就是例子。

司马南在他的视频(BV1WT411E7dk)里揭露,近期有20多个城市“不约而同”要搞“夏日祭”,里面包含大量和抗战历史有关联的三四线城市,不能不让人起疑心。

500

日本文化传播在中国受争议的原因在于中日历史问题还没翻篇。历史问题迟迟不能翻篇的原因出自日本战犯没有受到彻底清算,右翼势力至今仍在掌管日本。日本媒体把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正当情感表现曲解为“反日”,同时日本还试图通过让中国人遗忘历史的办法来回避历史问题。这种畸形的现状不改变,中日交流无法真正实现正常化。

500

二三十年前,日本的名片是“高科技”(国民党的韩国瑜到2019年还在说“科技靠日本”)。如今日本的高科技制造大多被中国后来居上了,其名片就成了“动漫游戏”。但在手游方面,国产游戏质量已经超越日本,如果这股势头能够顺利推进下去,动漫节和“夏日祭”等日本文化渐渐地就可以不再有关联了。(现在很多动漫节里cos成国产游戏角色的人越来越多,日本动漫角色已经不具备往年的“统治力”了。)未来如果“国产二次元”完成了对日本动漫游戏行业的反超,那时日本的名片就剩下中国不愿发展的AV风俗业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