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恶水出刁民:很多人误解为指的是农村和偏远山区
今天在风闻论坛上看到一个讨论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的文章。我看了一下,有一个地方很多人都搞误解了。
穷山恶水出刁民,很多人把这句话里的穷山恶水,理解为农村或者偏远山区了。
这个是个天大的误会。
穷善恶水,本质上说的是物质资源(匹配当地人口)的稀缺性。穷山恶水在这里的性质和所指,接近于‘仓廪实而知礼节’里的仓廪实。
穷山恶水是资源稀缺,仓廪实是资源富裕。
把这个看懂,就知道,(客观环境上的)物资资源稀缺,并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环境恶劣的乡村和偏远地区。
其实很少有人看懂一个简单的常识:大城市,因为人口集中,密度大,往往也存在资源稀缺性。
这个资源稀缺性,容易被城市的繁荣表象掩盖。就是乍看城市资源总量远远高于农村,但因为城市集中了太多人口,而且资源分配差异指数(俗称贫富差距)过大,获取资源的主要模式,是竞争单赢,所以城市刁民往往更相对农村更多。
很多人听到这个结论不服气。那是因为城市往往又是统治重心,严刑峻法的实施地,表面上用严苛的法律制裁,对冲了刁民效应。
其实城市刁民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黑帮(黑社会)。除了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城市没有黑帮,放任自然状态下的资本主义城市,都是黑帮聚集地。
资本主义农村反而黑帮不多。像美国的意大利裔黑手党分子,在其老家意大利农村小镇,往往都是当地的大善人,是乐善好施的形象。跑到美国大城市,就成了黑手党了。
爱尔兰黑帮在老家农村,都是虔诚的天主教教徒,结婚之前都不能过性生活的一些人,跑到城市里就成了恐怖组织了,成了刁民中的战斗机了。
为什么?一定要看懂核心运作机制。
也就是,穷山恶水,为什么出刁民?
资源稀缺性,为什么导致人的性格变了呢?
资源稀缺性本身,不会直接变出刁民。
但是资源稀缺性,往往是加剧被动竞争的一种重要的客观环境要素。
核心运作机制是:自由竞争出刁民。
竞争的底层逻辑是:单赢。既剥夺别人,满足自己——对方得不到,自己才能得到。
客观环境上的资源稀缺性,加剧了人的主观意识里,对竞争单赢的冲动和路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