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小县城上班,几年前这里刚摘掉贫困县的帽子,这几年经济发展肉眼可见

【本文来自《一个前所未有的改变!基建潮已下沉到十八线小城》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丶灬晓淚
  • 哈哈哈,这文章一定是坐办公室了看各种统计数据写出来的。

    十八线小城的实际就是县城。它的基建真是具有经济活力的产业吗?

    河道修葺之类的,实际是全国防洪与生态之类的必须式基建基础,并非活力式、可持续性的产业经济。你怎么不把农村修田间水渠看成是产业经济?

    修机场?那是以廉价土地取挂靠某个大城市或者主要区域的交通枢纽的极少数的特殊小城县城才能有的。

    大多数小城县城的真正产业是什么?是只有垄断聚拢县级区域的较好的医疗、教育以及其它行政部门的机构(比如社保局、供电局、警察局之类)所造就的垄断又狭窄的公共服务性产业,外加这几年疯了般的大修特修的修建期与清库存比高达三五倍(修两三年的量需要卖十年)的房地产(中位数收入两三千,房子价格能卖近万)。你以为中国的小城和县城,都是山东曹县和以前的义乌?错了,绝大部分不过是本段上述的“独山县式”和“县城双向十二车道无多少车跑”式的“经济”。

    去逛逛吧:

    看看那些主要的街道的店铺,又多少是非关门或贴出租告示的正常开业的,又有多少客人——大部分门可罗雀;

    再看看,主要道路上下班时段之类的交通主要时段能有算得上多的车再跑吗——里面主要还都是机关雇员和学生,而非上下班时段那些大道恐怕都空闲得能晒稻谷玉米了;

    再看看,集中规划出来的夜市宵夜摊,有多少摊位正常营业,又有多少客人在吃烧烤喝酒——每天能有几单生意恐怕老板都能乐开颜了;

    再去看看,那些大修起来的楼房,入住率是多少,较高的入住率的楼盘是多久之前就已经上市的,而那些上市了的真正的新楼的入住率又是多少;

    再去看看,工业园区、高新区或者分散的郊区的真正工业企业有多少?

           咱是逛过很多地方的,问这些小城里的管理者或者“上层居民”(普通公务员、医生或者较为高档的商店的老板)的看法。人家说的是“咱们全县的人口是几十万上百万——实际是包括农村乡下的人口,他们总会来的,毕竟他们去其他城市或省份打工之后,总会回来的,而县里才有较好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而你若问怎么没有多少轻工业之类的真正产业,除了主要的三四条街道还有点顾客,别的那么多街道修建了如此多的店铺却开业率这么低。那人家就是避而不答,或者只说“以后会好的”。

    真的以后会好吗?这两年房地产陷入困境之后(不需要是房市销售的困境,而只是再不能拿到钱去开建大建),这些地方都窘迫得开始查抄本来就空空荡荡的道路上的偶尔路过的电动自行车违章了,可以前只查小汽车酒家和货车超载的;不停的开查消防和环保了——有点小毛病就罚钱。这还不是“没钱”了“闹的”?

            总之,我说过很多回了,大多数中小城市欠缺真正的产业——根本也无真心与诚意去扶持,却又大铺大建房地产,这迟早是在自寻死路。你知道这种情况下,除了极少数的零星的“山东曹县”和“以前的义乌”之类的算是真正在发展的,大多数表明看起来在发展的中小城市呈现出来了什么局面吗?是遍地的“洗脚房”和“按摩”产业——而且主要从事人员还都是中年妇女!

我觉得你说的有些片面了,可能你们广西那边你所看到的部分县城是这样,毕竟,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但是,我也是在一个小县城上班的,几年前我从一线城市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刚刚摘掉贫困线的帽子(得益于发展陶瓷产业和医疗产业),那时候一路上看到县城荒凉的景象,我的心是拔凉拔凉的,看到了第三世界的样子,深刻体会到“中国很多地区还并不富裕”这句话的意思。路上的确没几辆车在跑。

但是,我在这工作的这些年,我感到县城经济在发展,肉眼可见,各种各样以前只有在大城市看得到的现代化的时尚店铺,突然间如雨后春笋般地覆盖了整个县城,种类也越来越多,比如宠物美容店,教育培训、兴趣班等等。

路上的车辆数量不亚于大城市,上下班时间比大城市还拥堵。一到晚上,夜生活极其丰富,比大城市还热闹,大城市里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的夜排档、小吃街,在这里几乎成了经济支柱,无他,只因为小县城没太多别的高端娱乐,所以餐饮业极其发达。让我找回了久违的烟火气。

大型的现代化商超在这里拔地而起,开了一家又一家,以超市为中心,又在附近衍生出各种游乐项目、小吃街、服装市场,每天晚上都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我的所有当地同事在这几年间也都相继买了车子,原来一个个骑着小电驴上班的,已经都换成了四个轮的了。毕竟,农村地区公共交通不发达,有了点钱的都买车了。但也说明县城的经济是在快速发展的,人们都有点小钱了。

这还是当地政府不怎么作为(还经常拖后腿,动不动环保名义停产限产,稍有疫情就停工封城,完全不顾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民间自发产生的经济繁荣和消费需求。

从人口大数据看,县域人口也是在从大城市回流的,而大城市发展相对饱和,进入向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期和转型期,有的大城市人口还在流失,因为房价物价太高了,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很多打工人都退居二线三线城市,一部分回到家乡创业或就业。虽然目前还没爆发,但未来县域经济的确是发展的动力源之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