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志飞影评--《疯狂的外星人》
请体现善良,也别低估观众——《疯狂的外星人》观后感影评就得讲真话,有些话讲得很直接,还请宁浩导演多多担待。”
大年初一,去影院看了预售成绩和当日票房成绩均排第一的《疯狂的外星人》。看之前,是抱着挺多期待的,特别是加入了科幻元素,还改编自《乡村教师》。
但是看的过程中,却不断感到失望、尴尬,看完后,心头更是掠过了一丝中国电影发展的寒意:莫非离电影强国梦越来越远了?这可是今天大年初一票房最高的已达3亿多的电影啊。
先总体说一下吧。这部电影是宁浩导演的最新作品,增加了一些科幻、全球、文化元素,就放大了宁浩导演作品存在的一些缺憾: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偏颇叛逆,文化根底薄弱,叙事不够严谨,视听语言基本功不扎实,以及常常体现出的一些“令人讨厌的目中无人”特征。
这篇文章可能是我写过的影评中语言比较直接、犀利的一篇了,但是对于受到全民关注的春节档大年初一最热门影片,需要说出真话,也是建设性的,任何虚伪都没有意义,也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批评指正。我预计这部《外星人》将给宁浩导演带来很多的批评声音,也会让很多观众和国际影人对当今的中国电影行业印象大打折扣,很多人可能还会比较愤怒。
我看的那一场过程中,全场观众大笑的次数不多,比近些年看的一些火爆喜剧电影少很多,我是全程没有能笑出来,这也不全是一部喜剧电影,而且可能会让很多观众看完感觉自己如同影片中的情节一样被当猴耍了。
还是先来总结一下影片讲述的故事内容,方便大家阅读整个文章。《外星人》讲了一个十分遥远的外星球派使者来地球与地球人建交、交换DNA,却因为地球派出的代表喜欢自拍发在社交媒体吸流量,结果在太空交换仪式中自拍让外星人产生误解并发生了太空相撞事故,导致外星人代表及其飞行器坠入地球上中国一个世界公园后,与地球人相怨相斗的故事。虽然影片标明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乡村教师》,但影片其实与原著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这可能也是作家刘慈欣并未在这次春节档提起这部影片的原因。说实话,如果这真的是刘慈欣写的故事,那么大刘这个作家是没有什么前途和希望的,也是不可能受到国际认可的。因为,这个故事,从大逻辑、架构到诸多细节,都是不成立的,可能还会让很多观众感觉很不入戏和智商受到了藐视。
我认为《外星人》不是一部好电影,给人观感是一部挺“土”的电影,也是宁浩导演过的最差一部电影,也将会给他带来很多的负面评价和质疑。而且,如果这部电影走出国门,恐怕会被外国观众和影人评为“特大烂片”,而且会对我们倍加嘲笑,和对中国电影行业和中国文化产生一些敌意。下面具体从各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因为较长,为方便阅读,分成上下两部分。
上半部分
首先,从影片传达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主旨来说,不能代表当下社会大众的审美和追求方向,也不是面对全民普通大众的文艺作品应该传达和引领的。这个其实是宁浩导演以前一些作品也存在的一个问题,例如《心花路放》等电影受到各方的一些批评。宁浩导演作品的一个优势在于喜欢关注和描写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故事,贴地气,但是缺点也在于经常把小人物自身的狭隘性、局限性和不美好的想法、行为传输给观众,虽然真实,但不是真正大众化的。艺术并不是只片面追求真实,面对大众的好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有丰富的情感蕴含、美感和社会责任感。而说到大众化,好莱坞那些在全球“倾销”的大片是最大众化的,是最受普通民众喜爱的,故事的主题必然都是宣传普世价值观和真善美的,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各行各业、不同性格、年龄段人士所组成的“大众”所能接受的价值观,所以是“普世价值观”。
其实,在成名作《疯狂的石头》后,宁浩导演的电影并不是真正大众化的,因为并不是以普世价值观为核心,反而最贴合的人群是一些叛逆、青春期青少年和对自己的人生、生活有很多消极思维和抱怨的民众,大家应该了解一点,网络有一个特性就是发泄不满的渠道和吐糟,因此也比较符合一些网络平台上一些用户的口味,这就是为什么宁浩导演前些年在网络上很受吹捧。如果在一些电影强国,宁浩导演的电影应该会分在“B级片”和小众片系列,并不会分在最大众、商业的电影系列。
那些年,中国的普通观众看完电影后在网上互动的人很少,主要是一些活跃的、在网上主要是发泄不满、吐槽的叛逆、愤世嫉俗的青少年,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现在看电影的大众参与评价越来越多,所以你会看到对宁浩作品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多,《疯狂的外星人》正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其实,这是必然出现的。
例如,看《疯狂的外星人》,通过都是外星人意外降落地球的故事和外星人造型,包括海报,总是能想到斯皮尔伯格的那部经典巨作《E.T.外星人》,这部电影核心就是传达真善美和呼吁世界和平的观念,非常温暖,而在《疯狂的外星人》中,是看不到真善美和呼吁和平的核心传达的。如果说这就是对经典作品的解构和戏谑,是“暗黑”科幻电影,但那就不是符合大众化的电影了。在把外星人当猴训,为了笑果而生硬制造一些包袱的背后,却让人产生动物、外星人遭受虐待、人类不尊重的心疼和不适感,也真不是符合当今大众审美理解的。这部电影的审美观和理念是比较小众和土的,也是已经过时的。中国虽然很多地方还不够发达和文化水平落后,但中国人群还是很善良和富有正义感同情心的。
而且,在为了完成剧情包袱设置,强行将欧美强国和外星文明“弱智化”后,影片变成了几个核心角色为了皮肉之痛、食物、金钱等基本需求、欲望的争斗,而且最后是吃(香蕉)的本能欲望打败了外星文明,拯救了耿浩从而化解了地球的灾难。这构成了一种对人类文明有意无意的“胡编”和“亵渎”,人之所以为人,与其他动物相比的核心特征是高级动物,更加文明,不是整天为了最低级的欲望游走和搏斗,然而这部电影,把人类、外星人的智慧发展仿佛又重新拉回了最低级的生理需求欲望,而外星人之所以文明高度发展,首要解决的就是克服低级欲望。根据人本主义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也可以分成低级需求和高级需求,而越发达的国家的标志,就越是高级需求占主体的。
这样的不当的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嘲笑和解构(消解权威与规则)。也体现出了主创团队在文化方面的不重视和薄弱,可以娱乐,但对人类文明、智慧、欲望法则要有基本的尊重,符合基本的常理,违背了常理,让观众很难入戏。
在文化方面,这不是一部思想上和层次上高雅的电影,虽然这次宁浩导演作品中的具体低俗段子并不多,但影片的整体格调是不高雅和三观不够端正、大众化的,而且电影中有还有对中国传统神话习俗、西方宗教文化的不尊重和嘲讽,比如结尾处,士兵用耍猴用的锣槌来在身上划十字的情节,会让很多中外宗教人士和普通民众反感和愤慨。还有一些脏话的谩骂,大过年的,真不太好。
我们再捋一下影片传达了什么样的文化内容。影片表现了外星人对地球人的瞧不起,欧美强国对亚洲人的瞧不起,但都因为“被智商低”而被收拾得服服帖帖的和遭受戏谑,这样粗暴简单的处理没有体现出艺术创作的智慧。
影片中传达了中国的什么文化呢?“耍猴”“猴戏”虽然养活了很多艺人,但却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文化,因为包含的不文明成分很多,有虐待动物的成分,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为什么?因为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科技、武器都迅猛发展,如果不在精神层面的真善美上提高,那么将给其他生物造成巨大伤害,以及人类内部的冲突导致的灾难都越来越大,破坏生态链、污染地球,比如一个核武器就可以毁灭地球,那最终与时间、空间、宇宙相比都十分渺小的人类都将自我毁灭。因此,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就是文明不断发展,真善美不断发展,人的高级需求需要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影片还表现了中国的酒文化,虽然酒是人类发展的产物,有的酒少量饮用对人体有一定益处,但相信大家也都明白,饮酒的弊端同样是很大的,因此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落后和需要合理限制的,当然不适合在科幻片中大肆传达。那说这是后现代主义的戏谑呢?戏谑也需要合理、让观众信服和不反感。影片中的外星文明远高于地球,连二十世纪后期才发展起来的手机通讯都被斥为极落后的科技,在全球各地早就诞生的酒在外星人面前恐怕就更是极为落后的发明了,怎么可能被酒吸引住和战胜?影片里中国落后愚昧、不值得宣扬的文化打败了西方世界、战胜了外星文明,这显然是很不合情理的,是属于缺乏文化研究和“自大”“无知”的表现,会让国际影人笑掉大牙。
还有,我国用各种动物泡酒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和饮用,也是一个不人道的野蛮对待动物的行为,不值得在文艺作品中作为重量表现。很大的一个遗憾是,没有看到电影中的应该有的善良和文明,哪怕是喜剧和解构主义表达,因为你是春节档面对最广泛大众的产品。那些愚昧和残忍会让我们遭受国际友人的批评与蔑视。
下半部分
不说那些大的方面,就电影具体创作手法而言,这部《外星人》也不是好电影。其中一个主要的体现是,在故事、剧本叙事方面问题很大,很不严谨和扎实,给人感觉胡编拼凑,极大影响观影感受和笑果。《外星人》从大的故事框架方面是不成立的,诸多重要情节转折和细节方面也是禁不住推敲的。
例如,外星人与地球人“建交”这样的大事,在遍布卫星和太空探测的今天,影片中的G国人是瞒不住其他国家的,而且一心创作历史的G国人为何不搞一个全球直播,一起见证伟大时刻呢?还有,巨大的飞行物从天空坠入中国领土,天上划过巨大光带,恐怕早上热搜了,航空航天部门绝不可能一无所知;影片中外星人的文明远高于地球,也不可能被在地球已经诞生几千年的酒吸引和征服;穿越几千万光年距离来到地球的飞行器,得有多发达的科技和预警、保护措施,不可能连普通的地球人造卫星运转都躲避不开;已经是互联网、抖音等各种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耿浩再傻,也不可能把一个将房子砸了一个大窟窿的从没见过的外星人当南美洲动物;在耿浩不知道那个皮环是外星人恢复关键的前提下,外星人至少有一万个机会可以取走皮环(而且从后面情节看出靠近皮环就可以获得巨大能量)……确实,在大的情节设置、转折和各种细节方面bug太多了,不一一列举了。难免会让观众感觉智商遭遇了藐视和仿佛被当猴耍了一样。
另外,影片的叙事节奏比较拖沓,特别是中间部分,内容信息量也不丰富,看到很多为了搞笑而搞笑的生硬的梗。虽然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什么黄段子,但有些梗还是比较低级。如果一部喜剧电影永远围着“屎尿屁”转,那就真不是高级的。看得出来,设计外星人让地球人把基因球放到嘴里转动来收取DNA(这是一个很奇怪和牵强的设定),就是为了达成让G国人吃耿浩排泄出的基因球这个情节,制造笑点。但是这个梗实在是太生硬和尴尬,是对人家西方文化和宇宙、外星文化是一种很没有说服力的胡编,充满了我们的自嗨意淫,体现了我们的不文明和粗俗,会让人家笑话的。
总之,影片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剧本、叙事很不过关,缺乏对相关资料的认真了解、研究,很多是为了制造矛盾、冲突、笑果而强行安排,并不是合格的叙事、编剧手法,很多网友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不满。其实,影片增加了科幻元素,也就放大了宁浩导演作品在这方面的弱项。
在影片制作方面,也体现出了宁浩导演电影一直以来的一个缺憾,就是制作上有时过于“能省就省”,并不追求精致。宁浩导演前几部影片上映时,因为一些投资较大的电影本身存在缺憾,因此小成本喜剧借助比较讨巧观众、投资小的方式取得了票房和投资回报比率上的胜利。但在制作这部电影时,因为有科幻情节,有些钱是不能省的,会直接影响电影的效果,这是题材决定的硬核和观众观影的刚性需求。
全片第一个镜头,是一个外国人自拍的镜头,镜头拉开然后移动,但竟然很快出现了对画面主体人物的“虚焦”,镜头的布光也不精致讲究,一下就体现出了影片的一个把握水准。常言说,看一部电影的前三个镜头就能够知道整部影片的大致水准和风格,是有道理的,因为前几个镜头太重要了,创作者们都会全身心设计。普通观众可能说不出来,但很多业内人士看到这个镜头就会感觉不精致,会大大降低对电影的初始印象。
宁浩导演电影还有一个较大的缺憾是,在视听语言方面缺乏扎实的功底和设计,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多导演的一个通病。《外星人》的视听语言也是没有多少设计和很值得分析研究的地方的。看很多国外优秀电影,包括所有的好莱坞大片,在视听语言方面是让人看着很过瘾、很电影化的,可以看到那些很有章法的视听语言设计与创作智慧,分析起来很有乐趣,但目前我国电影似乎在视听语言方面越来越随意和紊乱,越来越不正宗和电视剧化了,把我们以往老导演们的优良传统给抛弃了。视听语言是无数电影先人在漫长的创作中总结出来的宝贵智慧,也是电影不同于其它艺术的最基本叙事手段,不重视,那在叙事和传情达意上自然会受到严重制约,也会越来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影片前面的G国人部分叙事片段,剪辑与摄影产生了较明显的冲突,一些运动镜头的剪接很愣,看得出来是在设计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和沟通好,摄影想用运动镜头,而最后想节省时间就大量剪短了。但这一段在观看的时候,真的是比较尴尬,在开篇部分,大幅影响了很多观影经验丰富的观众对影片的初始感受,进而影响对整部电影的印象。
总体来说,《外星人》的摄影、美术都不够精致,与好莱坞大片自然是不能比了,感觉在用心程度和精致度上还不如宁浩导演的前几部电影,不知道为了省钱还是时间不够。
相比画面,影片在声音方面的缺憾就更大一些。一个是很多音乐与画面表达内容、故事人物不匹配,比如影片出片名主创的部分,那段仿佛是“中东”“阿拉伯”异域风情的音乐,让人摸不着头脑,以为故事人物要去中亚一些国家,然而看完全片也没发现有多少联系。另外,影片的音乐有点大杂烩了,风格很不统一,就感觉是把很多乍一听有各种韵味的音乐拼在了一起,而并没有考虑与内容是否匹配。这方面,也感觉影片有点对付观众了。不知道宁浩导演是否是故意在追求一种奇怪、后现代拼接的风格,但真的是很违和。
还有,就是影片的声音制作粗糙程度较大,很多声音大小好像是在混录时没有恰当处理好,还有人物的画外音在5.1中“盘”(把声响分到左边声道和右边声道,让观众产生声音的方向感和空间感)错了方向,跳轴了,都体现出了制作上的不够精致,抑或是这部电影的后期时间不够?
这些年来,好莱坞电影不断地向中国输入,以不断增强的制作标准不断提高着中国观众的观影水准,如果我们不提高,总是还把观众欣赏水平看得很低,不注重发展创新,为了争取效益最大化过于追求节省和省事,不注重核心的叙事、制作质量把握,注定是在自我毁灭,把电影市场拱手交给别人。各行各业精英辈出,大多数行业的平均文化水平都比我们影视行业的平均水平高,随着时代发展,观众的审美水平、眼光越来越高,自大、低估观众,想拿观众当猴耍肯定是不行的,正如电影里面的,最后是要被耍的。
网络上对于《外星人》的很多“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不够尊重文化、逻辑”的批评已经出现很多,这是宁浩导演开始面临的问题。再从美学上对宁浩导演的作品做一些分析,分析为什么宁浩导演的作品会遭遇越来越多普通观众的差评。
宁浩作品因为其一直以来的叛逆性、反传统、反权威性,以及通常表现小人物的生活、游戏人生的题材,博得了很多喜欢叛逆的年青人的共鸣和喜爱。其实,宁浩导演的这些作品特点,正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文艺作品中诸多表现的一些表现。后现代主义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思潮,并不是新东西,也有很多后现代主义影视作品,目前已是比较过时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科技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重新审视和反思,其实也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比如出现瓶颈阶段,出现的尝试再次突破、实现螺旋式上升等的人类认知本能。因此,后现代主义并非单纯是消极、懈怠和瓦解,要想在后现代主义中取得好成果,前提是对现代主义非常了解,才能尝试打破那些规则,完成解构和重构。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也并不是所有的理念都是成功的和有益的,比如那种试图全部否定现代主义和科技发展的,就是一种有害的、可悲的倒退,而著名学者杰姆逊成功地将二者辩证统一了起来,将后现代主义推向“高级现代主义”,成为后现代主义的集大成者。这些对我们分析后现代主义文艺作品是极重要的依据。
而宁浩导演的这部最新作品《外星人》中就接近那种最保守的后现代主义,用中国比较落后的文化打败了全部的现代科技、外星文明,就是一种对科技发展不够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一种“可悲的倒退”,是后现代主义中早已过时和已被证明注定失败的思潮模式。电影中的故事创作,除了体现出陈旧的观念之外,也体现出对文化的不注重和藐视。时代在飞速发展,社会思潮也在不断变化发展,青少年的思维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一味守着陈旧的思维和方式拍电影,自然会失宠和遭遇失败。
其实,也有永恒的主题,好莱坞在这方面经验十分丰富。对于越来越全民化的观影群体来说,真正的“大众”绝不是愤青、叛逆青年、“嬉皮士”可以全部代表的。人类文明发展几千年,只有真善美才是真正能够征服大众、所向披靡和经得起时间淘洗沉淀的。当前,电影越来越开放,我们面临全球的竞争,不在作品价值观、文化方面坚守住,不去刻苦地下功夫,如果选择耍小聪明、投机取巧,就注定会失败,这不是危言耸听。大家看看,哪一部全球大卖的好莱坞电影不是传达普世价值观、正义必胜和真善美主题的,这是人类大众文艺作品的唯一永恒主题,也是我们当前影视行业最需要坚守的。
在中国,本来并不是真正大众化的宁浩导演作品能成为热门档期第一大片的现象,也正体现出了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的落后、不正规和观影市场的不成熟。以往,很多真正的普通大众并不参与网络评价和讨论,我们必然经历影视行业发展中的网络评价混沌时期。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众和各行业精英参与进来了,必然会把文艺作品往正确、真正国际化的发现去纠正。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迅猛,但国际竞争力越来越下降,原因也正与我们失去了一个正常、规范的评价体系有关。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虽然今年大年初一的票房超过了去年,但那是因为大幅提高票价和大幅增加排片场次,整个观影人数比去年有了明显的幅度较大的下降。随着时间推移,观众对国产电影越来越有意见,就变成你不排好莱坞精品电影我就节假日不去看电影了。国产电影就这样,在恶性循环中逐渐衰落。到那天,赚钱的、图名的都心满意足又略带留恋地离开了,剩下的一些真正爱电影的能干什么?只有长吁短叹和唉声叹气。
宁浩导演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学院派。通过一些访谈可以发现,他对那些文艺电影都是持排斥态度,也没有看到他有多少敬畏之心,这也正是宁浩导演的叛逆性所在。但我知道,绝大多数一流的商业导演,都是从心底对那些经典文艺电影毕恭毕敬的和充满敬畏的。正如前苏联在商业上最成功的“第一导演”米哈尔科夫评价塔尔科夫斯基,认为塔尔科夫斯基是他可望不可及的人,是自己真心钦佩却因达不到他的艺术高度而只能仰望的人。看得出来,目前宁浩导演还是对一些文化不够重视和根底较为薄弱,要不然就不会拿“耍猴”“酒桌文化”作为影片中打败外星文化的中国文化代表,这注定是会被各界观众所大量批评和质疑的。
总体来说,令人失望的是,在《外星人》中,没有看到宁浩导演有多少进步、学习,反而是因为这次触碰了科幻题材,增加了全球性和文化属性,就必然放大了他的不够重视文化等一些缺点,这也是中国影视界很多导演的问题,也体现出了他对观众、市场的低估和成名后的自大、“目空很多人和事”。
演员的表演真的是尽力了。黄渤和沈腾二人真是堪称优秀演员,非常聪明和有才华,在表演的层次、节奏上把握得很好,有些剧本设计不合理的地方,依靠两人的精湛表演才对付了过去。两位演员也都很善良,但是,鉴于剧本和整个叙事、风格的问题,他们塑造的角色就没有体现出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广大女性观众最喜爱的善良和爱心。
《外星人》在主题和价值观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为了制造笑果而体现出的人类社会和文明中的应该有的善良远远不够,在创作方面,主要就是低估了观众,各种牵强生硬、胡拼乱凑的情节设计和精致度不够的制作,让观众感觉仿佛被当影片中的猴一样耍。
其实,宁浩导演在做着他认为正确的事,也是我们的整个电影行业、影评行业的落后、不规范导致了很多怪现象。衷心建议宁浩导演,做电影一定聘请真正国际化眼光、水准的顾问和编剧,重视文化和借助各种巨大优势扎实补充各方面,以自信面对越来越全民化的观影人群和国际化的挑战,宁导是国内的大导演,很多人对他有大期待。
这篇文字比较犀利,但确是有感而发。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作为一个连演艺圈的门都还没入的人,说些真话是合适的,毕竟我不说,可能圈内那些影评人没人敢说。影评就得讲真话,有些话讲得很直接,还请宁浩导演多多担待。这些意见也是建设性的,宁浩导演拥有太多国内年轻人不拥有的各项资源和优势,肩负着重大责任。期待宁浩导演能拍出真正让国人骄傲和国际友人尊重的电影!
毕志飞
2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