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朴素唯心主义者的自大狂欢——论“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中心论点:评价的意义在于客观真实有指导性,而不在于自由。摘除了与事实的联系,拉低到唯心主义的层面,的确赞美没了意义——当然批评也没有意义。不强调事实属性,这场论战就不能胜利。记住,不是批评和赞美的对抗,是诋毁和真相的对抗。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句话听起来好像还挺有道理,如果批评者真实观点的是“若诋毁不自由,则真相无意义”呢?这就是诡辩里面常见的偷换概念,或者说是传播学里的语言腐败。(以下为偷换概念的原理,不想看可以直接跳到粗体部分

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利用人的认知模式中的弱点,往往能误导认知,俗称“洗脑”。大多数人都认同三段论,或者叫概念推理,简单的模式是:

大前提:集合a都有属性x;对所有圆,圆心到圆周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小前提:元素n属于集合a;图形n是个圆。

结论:n有属性x;n存在一个点,到图形边缘的任何一点距离都相等。

这个模式当然是正确的。问题在于,在应用时,集合a往往是个无限、难以穷举的集合,而属性x并不能直接从集合a的内涵得出,结果就是大前提并不严谨,导致了著名的“农场喂鸡”问题:

根据鸡先知的观察,得出以下三段论:

大前提:农场主每天日出时喂饲料;

小前提:每个今天都会有日出;

结论:每天都有饲料吃。

这个结论在前35天都是正确的,但是到了第36天,鸡没有吃到饲料,而是被直接抓去屠宰了。

在生活中,这个问题也经常发生,比如“名校毕业生就一定能力强吗?”“分数高就代表应用能力强吗?”因反例的存在,质疑大前提。正确的应对方法是直接按照属性x的定义,对元素n进行判断。但人下意识的反应不是抛弃概念推导的三段论(毕竟概念推导太简便了),而是“极小样本最大似然估计”。

最大似然估计:如果集合a,有95%的元素有属性x,5%的没有属性x,那么一个集合a的未知元素n,根据最大似然估计,直接估计为具有属性x。

极小样本:集合a是无限集合,无法穷举,所以需要通过样本来估计集合a的总体属性。如果我抽取20个样本,其中19个具有属性x,1个没有,那么推断集合a的95%的元素有属性x,5%的没有属性x。当然因为样本量过小,而且样本不保证随机,这是个非常差的样本估计。

而人的估计所用的样本,不仅来自生活中的少量个例,更来自传媒。而传媒提供的个例几乎都非常特殊(毕竟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导致人估计时,用的样本几乎都是极小且有偏。

极小样本最大似然估计,导致了估计结果的不唯一性。不同人接触到的样本不一致;而且一个具体的元素n,具有无穷的属性,导致可以根据不同的属性分到不同的集合,再按照对应的集合进行估计。在几乎无穷的集合中都得到相同的估计结果,概率极低,案例如下:

以本人为例,现需要估计本人的写作能力,本人属性为:广东人(母语为粤语)、理科生、受过高等教育,常年写作,不喜欢通俗读物……高中作文分数达不到前10%……几乎无穷个属性。

根据广东人、理科生、不喜欢通俗读物等属性归入对应集合,可估计出我的写作能力不强;而根据受过高等教育,常年写作等属性归入对应集合,可估计出我的写作能力较强。问题来了,根据我的什么属性,来估计我的写作能力强不强呢?选择属性的方法有:

1.想实事求是,就选择本质属性或者主要属性,比如选择我的十篇文章来直接评估,就知道写作对应类型文章的能力。

2.预设结论再来找对应的理由。想捧我,就只说我的教育与写作经历;想喷我,就只说我是个应试作文分数不高的广东理科生。因为我有无穷的属性,所以符合预设结论的属性也是无穷的,无穷多的属性支撑的结论哦,是不是很严谨客观无可辩驳?

从具体事物中自由地提取有限的属性,来称谓和讨论时,就已经提前定下了讨论的结果。当我被抽象为一个应试作文分数不高的广东理科生,不提及我的其他属性时,我就必然被认为写作能力差。在从具体事物中提取有限的属性(语言)过程中,不分主次,只提取对自己有利的属性,就是偷换概念,语言腐败。

回到豆瓣某些人“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的言论上。他们言论不该被概括为“批评”,而应该是“诋毁”。在没观看过,不了解的情况下,因为非影片本身因素对影片打极不合理低分,明显是诋毁。把《流浪地球》换成人,“我和他没接触过,但是他居然是个河南农村人,还能来读大学拿奖学金,背后肯定做了很不光彩的事,铁定招摇撞骗”,这种观点就是垃圾话。

当他们抬出“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的言论时,隐含的逻辑是:

大前提:集合a:适用“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的情况,在媒体宣传中的形象为:在一片违心的阿谀奉承中,理性的批判者因为被政治威胁而不得不沉默。

小前提:随意抽象提取属性:

他们→“批评者”,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中的批评不自由的人→批评者,

所以他们=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中的批评者

所以他们的状况属于集合a。

通过随意抽象,建立概念联系,再通过饱和宣传强行往集合a中塞自己作为样本,成功偷换了集合a的概念(果然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

结论:强行对应:豆瓣差评众→集合a中被迫害的理性批判者;好评众→集合a中违心的阿谀奉承迫害者。通过不严谨的概念转换完成了谬误。

不顾客观事实,不顾主次属性之分,按照自己的喜好(利益)随意提取属性,定性事物,正是典型的朴素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有更高阶的玩法,本文不涉及)。而这种朴素唯心主义认为自己的主观认识高于其他客体,同时意味着自己高于任何其他人(因为其他人在ta看来都是客体)。对应到日常用语,“不顾客观事实,不顾主次属性之分,按照自己的喜好(利益)随意抽象提取属性,定性事物”叫做臆想,“认为自己高于其他人”叫做自大。

所以,这不是一场批评与赞美的对抗,这是一场大众的真相,对出于臆想与自大的唯心主义诋毁的讨伐。豆瓣的部分人,这次真的是犯众怒了。

ps:缺失了前提的真理也会变成谬误。“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种过于隽永而缺失要件,失去了准确性的名言,还是少用为妙。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