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棺并不悬

悬棺的幽默

今天早晨,央视二套《清晨故事会》还在说悬棺的事!

报纸上,电视里,关于悬棺的话题不少,也不少能人志士对悬棺进行过探究,也得出不少有价值的东西.不知真的是古人高不可攀,还是现代人糊涂,居然成了谜.不过到今天,悬棺有一点是就是在江西、浙江、台湾、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许多地区,也都有此类棺葬存在。就凭这么一个事实至少也就会说明,在当时,棺木入穴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只有简单,才易行!!其实,只要细想一下,既然在那么多的地方出现了那么多的悬棺,就说明悬棺在当时简单易行,也就不会有什么玄机.只是被岁月淹没了。难道真如科学家们所说,族人灭绝了?那就更解释不通了,以悬棺流行时间之长,遍及范围之广的事实就说明族人灭绝绝对不是悬棺消失的理由,难道四川的僰人消失了,生活在江西的,湖北的,广东的其他族人等等也都都消失了??那为啥,既然简单,今天依然是谜呢?只能说,随着悬棺消失的是习俗和工具。即是说,当地人们的习俗随着人口的变迁改变了,不再用崖葬的方式;二则是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生产(工具)资料的变化,不再使用那些工具。悬棺也就自然而然随着岁月流逝,且会湮灭得越来越深。其实在四川珙县西南角的一个平静的小山村,就有一些老人至今还隐隐约约提到一些关于悬棺线索,估计再过些时日,如果这些老人都去了,这么一点点线索就无从考证了,留给后人的除了再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以外,就永远是一团谜了。为了这个悬棺之谜,不少历史学家们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费尽周折好像也理出些道道来,但他们的结论就是他们自己也承认经不起推敲,或许这些道道就是因为都市人远离生活的原因吧。如果悬棺都象人们想象的那样,惊、险、奇、复杂,要花那么多人力物力,悬棺会留到今天那么多???从报章上的新闻看,很多次他们都已走近事实的边缘,但由于缺乏一些人为的东西,悬棺的真相都与他们擦肩而过。………..

也不是本人要卖什么关子,本人也不是什么奇人,只是小时候的一些生活片段告诉我,再加上一些粗略考证,确实证明悬棺不是什么谜。只是因为悬棺,有过一个滑稽的心路历程,今天写出这篇文章,来纪念我的心情。事实是,在当时,只需要很简单的工具,工具的制作同样简单,就地取材,花不了多少人力就可以将棺材送 到悬崖峭壁之上。当然,就像当今社会一样,悬棺同样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即是说,悬棺的选址―――悬崖的高度和险度的选择,同样会是家族实力的象征,实力普通的家庭,就选择离地不高,三五个人就可以将棺木入葬的崖穴;家境显赫的,选择那些位置较高,地点危险的地方,就要多花一些人力物力,几十人几百人不等,将棺木入穴。但不管是常人百姓家,还是大家,把一个棺材入葬,使用的都是一样的方法,一样的工具。这个工具在今天看来,可以说连器械的说法称不上。简单点的,就在所选入葬的地点砍四到五根木树(这些还木树甚至用不着从家里拿到墓穴所在地来),木树的长短及整理加工根据墓穴的高度而现场裁定,再用几根数米到几十米的竹绳,利用杠杆原理,整个现场最少的(如果棺材不重,墓穴不高的话)需要四个人即可(如果力气稍大的话,三个人都可以办到);如果墓穴很高,棺材很重的话,相对人手就要多一些,但还是那样的工具,还是那么几根绳子,由于工具简单,人手可多可少,在船上施工和在陆地上没什么区别,只是船越大,在水面上越平稳,操作起来越方便。所以,不管墓穴高低,根本用不上什么身怀绝技勇士类的人,也不会需要什么专业人士。这也是悬棺在当时普及的原因所在。时至今日,有一点应该是事实,由于当时使用的工具太简单,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没什么秘密,所以书上没记载,口传也没有,也就到今天就很难看到他的蛛丝马迹了(但不是看不到,人们今天建设高楼大厦使用的很多工具,利用的都是相同的原理)。也就是正因为这样,悬棺就成了谜,真是开了现代人不大不小一个玩笑。

二零一零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