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国王朝》走向《流浪地球》 ——人类霸权主义发展史之二
四 霸权帝国发展规律
上面我们简单快速地概览了人类历史上的三大霸权类型的演化,就和生物的演化有自身的规律一样,霸权,作为一种国家物种(或者说政治经济学物种),也是有自身的演化规律的:
规律一、霸权的扩张方式永远向低成本低损耗的方向推进。从古典霸权到意识形态霸权,军事力量在霸权扩张中的重要性实际上市逐步下降的,如果未来没法出现小说中三体人对地球的科技差,那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军事力量将进一步在霸权扩张的过程中淡出(成为一种威慑力量而不是实际力量),因为军事科技越进步,仗就越打不起了。
规律二、霸权主义的维持永远向低成本低损耗的方向推进。同样的,实际军事占领或者长时间的军事行动在新的时代从来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军事力量在霸权维持的过程中越来越不重要;反过来,政治导向、经济渗透,则是更好的霸权维持方式,而霸权收益的取得,也更加隐性化和多样化。
从以上两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军事力量,是霸权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军事力量在霸权帝国的重要性是逐步下降的,到了意识形态霸权时代,如果任何军事行动没法在短时间内结束,那么该次扩张行为最终必然在经济上破产,并形成对帝国的巨大损耗。二战结束后美国还能在朝鲜打一场小型世界大战,到了越南就只敢进行特种作战了,而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的部队规模就更加有限了,并且以上四场战争由于没有控制战斗规模,由遭遇战打成治安战消耗战,实际上均严重损耗了美帝的国力,苏联进行对阿富汗的战争也是绞死苏联的绳索;而与之相反的,无论是美帝在智利、巴拿马、南联盟还是苏联在捷克、波兰等小规模军事行动,均被控制在很短的时间或者很小的范围,均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有力量,更需要懂得如何限制使用自己的力量!
除了表面上的扩张、维持规律外,霸权帝国的演化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隐藏规律:
规律三、霸权帝国寡头化。在古典时代,限于科技的限制,霸权帝国普遍以区域霸权状态出现,这导致了亚欧大陆、非洲、美洲大陆均各自存在多个霸权,又由于古典霸权对边远地区控制力的薄弱,实际上区域霸权之间存在相当多真空地带,这实际造成了霸权的碎片化;到了殖民时代,霸权帝国在区域上开始高度集中,庚子国难中的八国联军以及慈禧宣战的11国基本包括了世界所有殖民霸权国家,这些国家除了日本、美国外,基本都是欧洲国家,也正是因为殖民时代霸权国家的高度集中,且力量并没有形成绝对性差距,其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到了意识形态时代,霸权帝国在国家数量上进一步缩减,冷战时是美苏争霸,冷战后美帝一尘绝骑。造成霸权帝国逐步走向垄断的根本原因在于随着科技门槛的逐步抬高,尖端产业链的进入门槛越来越高。如果说工业革命早期一个邮电局的小公务员都能写出相对论,穷小子可以不懈努力搞出震惊世界的发明成果,那么到了2017年,专利、自然指数排名前五的国家基本占据了接近80%的科技成果,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人类科技的进步可以说毫无推动作用;科技的高度垄断带来应用层面的进一步垄断,从军事上看,三代机、四代机还是群雄并起,到了五代机欧洲、日韩、印度等就开始放弃治疗了,相信到了六代机或者七代机时,我们有望看到真正的军事寡头的出现;在军事层面如此,经济也是如此,煤铁工业遍布世界,家电汽车就已经高度集中到少数发达国家了,信息科技硬件方面更是集中到中美韩、软件方面进一步集中到中美;而由科技、新经济、军事所形成的领先势能,借助全球化的威力在世界范围对韭菜进行大规模收割,从而直接断绝后来者追赶的妄想。可以这么下结论,只要科技门槛继续抬高、全球化不发生根本性的逆转,霸权国家日益少量稀缺和走向垄断的趋势就不会改变。
规律四、新的霸权国家必然将很好的利用及适应就霸权国家留下的基础设施,并开拓出完全异于前代霸权国家的商业模式,打造新一代的基础设施,从而构建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殖民霸权充分利用当时世界上所有已知古典霸权的知识成果(中国的指南针和火药,阿拉伯人的航海术,自身的造船术等),并构建了原材料输入--工业制品输出商业模式和初代全球基础贸易网络;意识形态霸权利用并拓展了殖民时代的全球基础贸易网络,并进一步改造并完善了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在无须武力入侵的前提构建了意识形态洗脑(文明点说是文化输出)、节点武力威慑、高科技垄断、金融体系吸血的创新型商业模式。
规律五、新的霸权模式,需要提供更完整的势力范围解决方案,持续提升势力区域的现代化水平。在古典时期,霸权可以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非常有限,实际上由于经济水平基本不存在代差,能尊重被占领地区的传统方式,通过移民做一些区域开发就已经是极限;到了殖民时期,为了更好地从殖民地获取资源、稳固殖民统治,殖民霸权必须对殖民地进行持续的基础设施投入(修铁路、建港口是殖民者要做的第一件事),这些投入虽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殖民地的掠夺与盘剥,但客观上,为殖民地开启了现代化的大门(印度的铁路里程直到21世纪才被中国超越);到了意识形态时期,新的霸权帝国输出的是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如果发展中国家想进入现代化,那么你就只能选择某一意识形态霸权的路径,采取该意识形态霸权提供的药方,对自身国家进行全方位改革,接受该霸权的援助、指导,并将自身纳入该霸权的势力范围,绑上该霸权的战车。
综上所述,不同时代的霸权,实际上是不同时代的商业物种,用商业的语言来说,古典霸权,实际上是一种数量型霸权,他们只能生产同类型的产品,并以此作为基础来进行竞争,他们的扩张也只能带来数量的增长,而没有质量的区别,可以看成是提供基础原材料的商业模式(通过更多的消耗来获取收益);到了殖民霸权,实际上是产品型霸权,他们会提供一定的差异化的产品,产品的质量还是有高低之分,重点在于效率的比拼而没有本质的区别,可以看成是提供工业制成品的商业模式(通过倾销来获取收益);到了意识形态时期,实际上是品牌型霸权,他们提供的是一整套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之间的差距可谓天差地远,人鬼殊途,可以看成是加盟店的商业模式(通过吸血来获得收益)。可以看到,随着商业模式的进步,霸权的控制范围越来越广,霸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霸权的手段也越来越柔和隐秘,那么未来的霸权模式又应该是怎样的形态呢?
五 意识形态霸权的局限
美帝取得意识形态霸权战争的最终胜利后,可谓风光一时无两,美帝牌加盟店是全世界最响当当的加盟店品牌,抢着交加盟费的国家从北京一环排队到五环外,少数一些不愿意加盟的灰头土脸不敢吱声回家还要被家里人埋怨为啥不早交加盟费,原有加盟店里早期经营得好的店就算有二心也丝毫不敢另起炉灶只能继续挂着美帝加盟店牌子。可不到30年,美帝势力就肉眼可见地在全球范围出现退潮,问题的根子,也只能出在美帝的商业模式上。
首先,意识形态霸权通过意识形态的输出实现有效扩张是一部好棋,但意识形态扩张实质上也有自身的局限性。美帝的意识形态需要合适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结果,但美帝的扩张实际上并没有充分考虑世界各地历史、文化、政治习惯、经济水平的多样性,使得美帝的意识形态在大部分地区都出于水土不服的状态,全聚德的北京烤鸭再好吃,广东人也不买账啊(真心太油腻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帝出于胜利者的傲慢,并没有及时地对自身的扩张方式进行调整。
其次,在意识形态水土不服的情况下,在不同的文明区域,意识形态扩张出现了周期性的反复和调整,直接提高了霸权的维持成本。举例而言,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作为美帝传统的势力范围,美帝为了进一步稳固霸权,推动了意识形态的进一步扩张;可惜事与愿违,初始建立的所谓民主政体完全没法按照美帝牌加盟店的操作模式解决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直接导致极端主义的兴起,最后不得不再次祭出军政府的方式维持现状。兜兜转转接近十年,明里暗里投入了无数的成本,但实际上除了美帝自身国力的损耗外毫无收获,甚至造成俄罗斯影响的扩张及自身影响力的退潮;同样的例子在拉美地区一样存在,美帝花费大工夫大力气干翻拉美的左翼政权,确没法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只能做看拉美右翼由于缺乏实际的解决问题能力而周期性地再次被左翼推翻,进入另一循环,而一次循环带来的就是前次投入的打水漂(右翼自由化,美帝资本进入,吸血,然后左翼上台推行国有化,吸的血还未必够赔的),这些均是对国力损耗。
同时,在霸权维持对军事的要求日渐降低的历史性潮流下,美帝没有形成对军事威慑和军事行动的清醒认知,在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无底线的长期投入的同时,在全球保持了过渡的军事存在,美帝的军事建设要求长期围绕着“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为核心进行建设,这是毫无疑问的过渡投入,以美帝目前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和综合实力,就算为了维系美元霸权,真的需要全球布武到这种程度吗?(美元霸权真的需要用到11艘航母外加十几艘两栖攻击舰嘛,就算考虑到日常部署最多5艘,这个世界上存在敢于在军事上挑战美国的区域力量吗?俄罗斯真的敢于对欧洲大陆动手吗?德国驻军减少大半真的会造成德国离心离德吗?这些区域问题真的是武力存在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吗?)
最后,如果说如此高昂且持续走高的霸权维持成本能够通过吸血来回收的话也未尝不可。但非常可悲的是,美帝已经基本丧失了做大蛋糕的能力,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实际上已经非常弱势了,蛋糕不做大美帝又怎么可能吸到更多的血呢?这个时候吸更多的血只能不断推广霸权维持成本,形成恶性循环。当美帝重启石油工业,特朗普重新推动工业化,开始和小弟们抢钱开始,就代表了美帝牌商业模式的基本破产——如果加盟店经营者没法赚钱只有品牌商赚钱,那么这种加盟店不加也罢。
如果说加盟店类的商业模式已经破产,那么新时代的商业模式又该是一个怎么样的形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