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村镇银行有事,那你的银行是否高风险?央行早给过你答案
郑州的红码,很快让舆论到了孰可忍孰不可忍的程度。
面对清一色的舆论批评,当地可能在苦思冥想怎么面对。

不过,大家可能都没有理解到郑州的苦心孤诣,人家也许是想给广大人民群众好好上一堂金融风险课,让人民群众千万不要仅仅事发后两个月就忘记,河南有四家或者说有一批农村银行存在高风险。郑州的这堂课火遍全国。
所以,接下来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是,河南暴雷的那4家农村银行仅仅存在于河南吗,或者仅仅只有这4家?
这应当是我们普通人不要忽略的问题,毕竟没人不关心自己的银行存款,需要一个正确的关心方式。

中国目前存在少数高风险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非银行机构。这压根不是新闻,人民银行公布的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情况早就说的明明白白。

根据新华社2018年11月3日报道,我国在构建宏观审慎相关评估框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于2017年12月正式启动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工作,重点关注金融机构资本管理、资产质量、流动性、关联性、跨境业务和稳健性等宏观审慎管理要求。

2018年第一季度,央行完成了对4327家金融机构的首次央行金融机构评级。2018年11月2日,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首次公布了金融机构评级结果。
评级结果分为1级至10级,级别越高表示机构的风险越大。评级结果显示,3969家银行机构中,评级结果为1级至2级的76家,占比1.91%;3级至7级的3473家,占比87.5%;8级至10级的420家,占比10.58%,其中235家为农村信用社、109家为村镇银行、67家为农村商业银行。
也就是说,2018年央行首次金融机构评级,处于风险等级最高8-10级的银行,是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
到了2019年11月26日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明确规定: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级划分为11级,分别为1~10级和D级,级别越高表示机构的风险越大,已倒闭、被接管或撤销的机构为D级,其中评级结果为8~10级和D级的金融机构被列为高风险机构。

也就是说,在2019年11月,我国央行首次明确,8-10级和D级金融机构就是高风险机构。
2019年公布的金融机构评级具体情况是:
8~10级的586家,D级的1家,占比13.5%,主要集中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结果较差,分别有43.3%和32.7%的机构分布于8~10级。
也就是说,截止2019年11月,央行已经披露,中国的高风险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有43%高风险,农村合作银行有33%高风险。
这次河南农村银行的外地储户,很多是在2020年以后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办理存取业务的用户,包括:百度旗下的度小满、小米旗下的“天星金融”、中国人寿旗下的滨海国金所、360“你财富”等,以及从上述平台转到村镇银行自营小程序上的用户。


很遗憾,所有这些储户,包括储户中的金融从业者,肯定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些信息,虽然这些都是公开的金融信息。如果他们看到2019年11月央行公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评级情况,一定会更慎重地考虑向农村金融机构存款。

储户没关注到这些信息,绝不是储户的问题。只是说,如果这方面的意识再强一点,多想一层,动手简单查一查资料,也许能早有警觉。
从2020年至2022年4月18日河南四家农村银行暴雷之前,央行至少还公布过两次金融机构评级情况。分别是2021年4月24日,和2022年3月25日。
2021年4月24日,人民银行公布2020年四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

这次评估认为高风险金融机构有:
城市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次之,有72%的机构分布于1-5级,但也有12%的机构为高风险机构(资产占全部城商行的4%);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风险最高,高风险机构数量分别为285家和127家,资产分别占本类型机构的8%、10%。

这次还披露了高风险金融机构分布地区:
从地区分布来看,各地区风险状况差异较大。北京、上海、深圳、浙江、江苏、福建、江西等地无高风险机构或数量较少,“绿区”机构占比均超过60%。辽宁、甘肃、内蒙古、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山东、广西等省区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多。
也就是说,截止2021年4月,国内的高风险金融机构集中在农合机构(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分别是285家和127家。城市商业银行有12%为高风险(133家城市商业银行评级,12%就是16家)。
截止2021年4月,高风险金融机构都在哪里?辽宁、甘肃、内蒙古、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山东、广西。一共列出了9省和自治区。
请注意,这个地区顺序一定不是随机的,也不是按照笔画顺序,更不是按照地理从北向南,这个排序只能是某种数量顺序。
2022年3月25日,2021年四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公布。高风险金融机构有:
此外,城市商业银行有67%的机构分布于1-5级,但也有10%的机构为高风险机构(资产占全部城商行的3%);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风险最高,高风险机构数量分别为186家和103家,资产分别占本类型机构的5%、7%。


截止2022年3月,国内高风险金融机构仍然集中于农合机构(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分别是186家和103家。城市商业银行有10%为高风险。128家城市商业银行评级,10%就是13家。

截止2022年3月,高风险金融机构都在哪里?这次人民银行没有像2021年4月那样,公布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地域分布情况。而是简略地写到:
从地区分布来看,存量高风险机构数量呈现区域集中特点。截至2021年末,全国11个省(市、区)已无高风险机构,13个省(市、区)高风险机构为个位数。存量高风险机构主要集中在四个省份。
截止2022年3月,存量高风险机构集中于四个省份,央行没有点名。而2021年4月,列出了9个高风险机构分布地区,其中的前4位是:辽宁、甘肃、内蒙古、河南。
所以,人民银行在公布的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信息里,从2020年至2022年3月,已经把高风险金融机构和分布地区都明明白边告诉大家了,看大家自己是否有心留意到。
2022年3月25日央行公布金融机构评级情况,此时距离4月18日河南四家村镇银行暴雷还有3周时间,这是避雷的最后窗口期。
我们普通人确实应当多关注一些财经媒体,这些信息一般更多地出现在财经类媒体上。
其实早在2021年1月5日,关于村镇银行问题,不光财经媒体,主流媒体就报道过一篇重磅新闻,报道了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村镇银行化解风险改革重组有关事项的通知》。
光看这个央行的通知标题,即使不细看内容,也知道至少有的村镇银行存在很大风险,以至于央行要推动村镇银行的改革重组,来化解风险。
如果储户能留意到这些公开的信息,多些警惕,那将给自己省去多少麻烦。
小结一下:
截止2022年3月,国内的高风险金融机构(不考虑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农合机构(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是186家,村镇银行是103家。城市商业银行是13家。
而截止2021年4月,高风险金融机构主要分布地区是:辽宁、甘肃、内蒙古、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山东、广西。
作为普通人,我们不应觉得河南的事情和自己没关系,应当多和这些公开信息对号入座,积极自查,自己的存款在什么银行,那个银行又在什么地区,对风险有个基本判断。当然也不要忘记提醒亲朋友好自查一下。
如果还想查的更多,天眼查也是个好帮手,会员问题也有大把渠道可以解决。
当好自己的守门员,避坑就是赚大钱。

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让更多的人看到也是棒棒哒,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