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走本手是守成,要发展和创新必须依靠妙手
【本文来自《李昌镐不常使用妙手,但他绝对是很重视妙手的,他很会防备对手的妙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比你大5岁,并未遗漏什么。
李昌镐并非很少出错,而是很少出人类很容易看出的大错,放现在AI面前,他的错误肯定不少,而且,即便是让他重新年轻,以当时的水平也不是现在一流年轻选手的对手,因为围棋本身在进步。而且,我也说了,刘昌赫在韩国就是对他有优势的对手,只不过国际比赛,更多人对李昌镐的风格不适应、不熟悉,还在心理上形成了障碍,这造成了他的国际战绩很突出。
我个人的看法,围棋棋手分两类,一类是胜负师,其贡献就是战绩,另一类是求道者,其贡献是侧重围棋本身的发展。吴清源、藤泽秀行才是后者,而李昌镐是很清楚的胜负师,他对围棋的贡献,我觉得不如他老师曹薰铉。胜负师的套路,目标是打败同时代的人,不是把自己水平尽量提高。
具体到围棋技术,走厚自己让对手觉得无机可乘,对胜负师而言,这本身也是需要水平的,这种水平绝不是单纯侧重在顺应棋理,如果不比对手更知道可能的妙手何在,那肯定抵抗不住对手冲击,也无法在对手出问题时准确抓住机会。同类棋手中,李昌镐应该是战绩最好的一个,其他的,高川、石田、小林,以及我上面提到的中国选手等等,都至少有些逊色,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对对手的冲击能力有差异。你不可以只把这解释称一种风格上的优势。
而你提到的具体应对,不管是李昌镐自己的走法,还是更早的小林流,随着时代进步都有很多东西被证明其只具备时代相对的先进性,现在一流高手的套路和他们那个时代不一样了。那种风格,其实更多是对对手心理和水平的考验,而不是说那对围棋本身的进步贡献更大。更直白地说,李昌镐和小林光一所代表的,更多是一种高水平的保守,而不是创新。保守可以保守出成绩,不冷静和水平不够的对手应对不了,但围棋永远是用创新战胜一切保守的——不只是围棋,其实一切领域都如此。创新者未必更容易得到具体实惠,但发展更多是靠创新。
马晓春,我个人看法,他和李昌镐风格是有些相似之处的,差别是他很多棋更“灵”一些,当然也更不稳健和更多随手。当然,战绩的差别还有别的因素,马年轻时有日本超一流和聂卫平压在头上,遇到李昌镐时又有些上了点年纪,同时,他其实也是偏向胜负师的棋手,在对手李昌镐强的地方努力是更徒劳,在对手弱的地方努力才事半功倍,比如像刘昌赫那样。
围棋比赛,你只能和同时代的人对弈,对局结束就是终点,但围棋事业却总是要继续下去的。棋盘之外,则更是如此,甚至连棋局都没有,社会是持续而永恒发展的,那种每一步都80分的思维,是支持不了这种发展进步的。从具体个人利益出发,李昌镐的这种思路可能让自身利益最大化(也可能不是,看对手了),但对社会整体而言,引发进步的永远是妙手,而不是本手。
如果想做人才,请更关注妙手,如果你不想,可以考虑本手。只是,真能坚持走本手的普通人并不多,因为对妙手研究不够,想坚持走本手却经常走俗手的人恐怕是最多的,他们事实上是进步的最大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