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衰落是必然的,在我们黄梅戏的老家安庆市,现在听黄梅戏的也是极少数
【本文来自《戏曲的衰落是很明显的,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沦为“庙堂之高”》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戏曲的衰落是必然的!
原因是其生存的土壤越老越少了,今后有可能绝迹,变成考古对象。
这是我在看《大戏黄梅》之后的结论。
黄梅戏的发展史就能论证这个:19世纪前后,黄梅戏在如今的安徽、湖北、江西交界处缓慢发展,到20世纪中叶在严凤英、王少舫等大师加持下,达到了巅峰,后期在八十年代的“五朵金花”让黄梅戏有红火了一阵子,进入21世纪就越来越小众了,虽然有不少名家想再次复兴黄梅戏,但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时代的潮流。
19世纪到20世纪前半段,黄梅戏作为一个地方小戏,屡屡被政府作为“淫戏”不让公开演出,但是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呢?因为那个年代的黄梅戏主要受众是农村的广大劳动妇女,而黄梅戏里面有许多折子戏描写的就是底层百姓身边的生活情况,这样台上的演员的演出就能引起台下看戏小媳妇们的共鸣。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底层百姓的娱乐活动贫乏,农闲时能听个戏(评书、相声也是如此)那已经是最高级别的精神享受了。
建国后黄梅戏能从一个地方小戏发展成一个全国性的主要戏种,主要原因还是它的内容唤起大部分观众对解放前困苦生活的记忆与对新社会、新时代的向往。再往后,生活水平提高了,娱乐活动变多了,特别是进入21世纪,物质文化生活产品的极大丰富,黄梅戏(其他戏曲也一样)的内容及表现形式与现实的快节奏生活不协调,对观众的粘性不足,没有老百姓的捧场——也就是没有市场,其没落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就是在我们黄梅戏的老家安庆市,现在听黄梅戏的也是极少数,且大部分是老年人。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没有必要可惜,顺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