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上限是美国下限?一定是体制问题?
航天技术细节我一概不知,只是从大政策和大家聊聊马督工的建议:“政府应该充分对市场开放航天产业,不要让每个单位都能用自己的安全理由占用天空,不要让具体的服务机构只给对口企业做测试...”
目前政府没有充分开放航天市场吗?恐怕督工是觉得互联网或者大资本没有进入,所以没有充分开放吧。
航天市场又有那么多市场吗?没有国家项目哪来的大市场,一般的公司发几个商业卫星才几个钱(具体参考马斯克的星链,是商业目的还是军方目的我相信大家都知道)。
开放航天市场时,我有幸面临过当时商业航天浪潮的冲击,单位人心浮动,大家都想早日转商业航天,当老总拿干股,(造成了非常明显的骨干技术人员流失,也倒逼了院所提高待遇)。
可最后这些商业航天公司又真的拿出相对应的成绩了吗?大部分是没有的,一波野蛮生长之后,融资融资,然而融资的资本是需要回报的,需要快速的回报,然而航天产业投入多产出时间长,融资的资本大部分已经非常不满,盲目上马项目,失败后又无法彻底归零(马斯克频繁炸鸡,我们也是笑死)。
这些出去的骨干技术,浮躁之下能真的坚持做技术的又有几个呢?白白毁了院所培养的人才。
为何美苏冷战航天上限之高,最后到现在又沦落在科技考古?我想领导人已经想到了原因并且给出了答案,答案就是军民融合,产学研结合,才不会让高端技术束之高阁。国内院所联合高校,院所有项目,有需求,有工程经验和验证手段;高校有技术,有前沿,懂得都懂。
空天的敏感性大家都知道,也不多说,商业航天公司又不是不能去发射场、靶场,不知道督工凭啥说“以安全理由占用空天”。国家看到了马斯克的表现,也做出了我们的实验。
不摸鱼了,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