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盯着寒门状元,多关注芸芸众生

    《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在一天之内经历反转,大家对部分自媒体无节操编撰故事,利用人们同情心贩卖焦虑的行为感到愤怒,连人民日报新媒体都专门发了文来怼这篇文章,可见大家对造谣、春秋笔法的厌恶。关于文章的错漏之处,已经有很多人指出,我就不在这里重复了。

但文章的刷屏其实也反应了人们对寒门状元、阶层差距、社会浮躁、个人成长等问题的关注,这种关注本身并不是坏事,只是被人利用了而已,不应该被耻笑和批判。我们可以说写这种文章的人都“坏”,但不能说转这种文章的都“傻”。

我个人虽然没转文章,但我那晚看了文章后还是有被触动到,虽然对文章的某些内容抱有一些小疑虑,但仍为故事主人公周有择的命运感到唏嘘,也想起了自己和身边朋友的一些往事。第二天一早看到辟谣文章后,疑虑消解了,但由文章引发的思考却没有停止。因此我想简单说说我个人看此文章后的一些想法,仅为个人所思所想,不一定正确。

 

疾病面前人人平等?

故事主人公周有择从小出生在贫困家庭,一件100块的羽绒服花费全家人大半个月的生活费,直到他大学毕业工作后还穿着,可见家庭条件有多差。但好在他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初中毕业就以全市第一的成绩挤进了省名校的高中尖子班,后来又如愿考上了知名大学。虽然大学生活还是很窘迫很拮据,但终归是毕业了开始工作了,眼看全家人的生活即将得到改善,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刚工作一年多,他就不幸患癌并去世了,真是惨到不能再惨。

在这个故事里,贫穷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癌症。因为贫穷是人们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善去改变的,但癌症却不能,人类在病痛面前非常渺小,特别是面对大的疾病时,人们通常都无能为力。

抛开故事本身的真假不谈,我们单看故事描述的类似生病情况有没有可能发生?是有的。

虽然人们在金钱财富,名誉地位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疾病面前,没人可以有特权。病痛不会因为别人是名人有过很大成就就放过他们,也自然不会因为别人是穷人家的孩子非常不容易就对他们温柔一些。每个人都有患癌的可能,并且一旦到晚期癌症,癌细胞已经四处扩散,在现有医疗条件下想挽回生命是非常难的。

创新工厂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在2013年被确诊患上癌症后曾说:“疾病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的价值其实都是一样的。”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

看过去年神剧《我不是药神》的朋友,应该都对电影里患病小老百姓的艰辛生活印象深刻。是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叫做穷病。” 都说生命是无价的,但其实,穷人的生命几瓶药钱就能买到。人类在病痛面前,在死亡面前也是不平等的。

故事中周有择是死于胃癌,那就简单来说一说胃癌面前的不平等。

我们知道,东亚地区是胃癌高发区,中日韩3国的胃癌总人数约占全球的70%左右,这与东亚人的基因、饮酒文化、饮食习惯等因素均有关系。

东亚人群中普遍存在ALDH2基因突变,导致我们代谢酒精的能力变差,而酒桌文化又使得我们经常喝酒,因此容易遭受酒精的侵害;还有,我们喜欢吃烧烤、熏制、腌制、高盐高油类食物,喜欢喝温度很高的热水,这些都对胃部伤害很大。另外,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会影响胃肠道正常功能的坏习惯也会增加患胃癌的可能性。

我国胃癌平均发病年龄为五十八九岁,但近些年年轻人发病率增速较快,且绝大多数属于弥漫型胃癌,治疗难度很大。

其实胃癌并不是最可怕的癌症,如果发现及时,早期胃癌患者手后5年生存率可达90%-95%。现在早期胃癌检出率也已经从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但在我国每年新发的50万例胃癌中,规范治疗者仅占10%,这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人们通常并不知道自己有患有胃癌,等发现了,一般已经是中晚期,存活超过5年的机会一般低于30%。

对穷人来说,他们通常生活压力更大,也不知道怎样的生活对身体更好,更可能生活不规律和暴饮暴食,患胃癌的概率会高过富人。而穷人一般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也容易忽视自己身体的小毛病,早发现的概率会低于富人。等穷人真的病倒了检查出有病了,也往往没钱医治,持续治疗的概率也会低于富人。这就是在胃癌面前穷人和富人之间的不平等。

所以说,虽然人类面对疾病都很渺小,但富人比穷人能做的更多,所谓疾病面前的人人平等其实是不存在的。

这是我当时看到文章后最感慨唏嘘的点。因为只要还活着,一切的苦难就都有改善的机会,而一旦失去生命,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状元真的会混到那么惨吗?

人们之所以喜欢看状元陨落、才子沉沦的故事,其实正是因为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

经典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你真心渴望做成一件事情,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同样,如果你积极地努力地去生活、去奋斗,别人是能看到,也会来帮助你的。

现实世界里,一个出生贫寒的状元是不会混到特别惨的。是的,他可能原生家庭条件非常差,但只要他愿意读书,且能够取得好成绩,就有从“井底”往上爬的机会,也会有很多人愿意伸出双手去拉他一把。

在读书阶段,如果学习好,读书是不需要花太多钱的。我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小学初中阶段施行三免一补政策,即作业本费、学杂费和书本费全免,且会对困难学生进行补助,让每一个穷孩子都能上到初中。如果初中成绩优秀,通常会有高中愿意免学费录取,像状元这种级别肯定还会有生活补助和奖学金支持。如果高考能考出好成绩,很多学校、地方政府和企业还会发钱奖励。如果家庭出不起大学学费,可以选择军校;如果身体不够健康上不了军校,还能选择费用很低的师范学校;如果师范也不想读,那申请助学贷款也是非常容易非常方便的。另外社会上有很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都愿意帮助学习好的贫困家庭孩子,状元们一般都有人帮他们出学费、生活费。哪怕没有人赞助,大学里也可以申请贫困生助学金,学习好的话还有奖学金,解决生存是不成问题的。另外,大学生兼职做家教其实挣钱也不少。

进入社会后,名校就是一张门票,能让他们有很多优势。虽然名校毕业并不代表人一定有多优秀,但名校学生能获得比别人多很多的机会却是实实在在的。寒门状元如果找工作,大概率能找到一份在普通人看起来很不错的工作,哪怕人际交往能力差,比不上其他同为名校毕业的优秀同学,但也很难混得比普通人更差。况且,名校带来的不单单是学习能力证明,还是人脉和资源。哪怕他们自己混的差,也总会有那么几个混得不错的同学,适时拉上一把,就能比普通人少奋斗好几年。

所以说,正常情况下,即使是家境非常贫寒的状元也是不会惨到哪里去的,他们根本不需要也不希望得到我们普通人的同情。因此当我看到文章中对周有择生活的一些描述时,会感觉有疑虑和不解。

想我当时初中毕业成绩也不错,但根本就没想过也不知道还有考省会名校这条路,觉得初中在哪里读高中就在哪里读是理所当然的。周有择能去省会名校读书,要么是学校给他提供了优惠条件挖他去的,要么是有人提供帮助指导他去的,名校高中通常也都有奖学金和助学金,不至于让他生活那么窘迫。高考市状元才排到全省500名这点也让人生疑,一般市状元差的也应该在全省一两百名。最让人费解的是他大学时还要靠发传单、当服务员来交学费、养活自己,为什么不申请助学贷款、贫困补助?大学成绩优异也应该能评到奖学金啊,况且做兼职也应该选择更轻松更擅长的家教不是。十几年前我上大学的时候,家教就三十每小时了,后来应该价格涨了不少,靠家教每个月挣一两千生活费并不难。而不愿意卖答案被富二代揍就更夸张了,名校会发生这种事情还是让人有点不敢相信。毕业后不愿意做假账就换个公司嘛,也不是每个公司都要求做假账的。

因此,虽然寒门状元确实可能比一般人拮据,但文中描述的很多情况其实是不太可能存在的,作者确实是在故意卖惨。

 

寒门还有没有机会?

在当今的中国,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仍然是底层孩子最容易最快捷的上升通道,只要高考这个相对公平的选拔机制还在,底层的孩子就能看到希望。但是,能当状元的毕竟是极少数,对广大没那么优秀的普通底层孩子来说,生活依旧是残酷而灰暗的。

虽然寒门出贵子从来就没容易过,但随着近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留给底层孩子的上升通道已经明显越来越窄。

我们都知道,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而昂贵的。哪怕是在资源优良的一线城市,家长们也需要为好学校而买学区房、拼户口,甚至拼地位和学历。抛开眼界、课外活动、补习班、兴趣班、课外书这些费钱的事情不说,城乡之间的基础师资和基础设施的差距本就非常大,无需我多说。不同阶层之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是对寒门孩子来说最不公平却又最无可奈何的事情。

我们也知道,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来说非常重要。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句调侃的俗语虽然刺耳,但也反应了一些真实。我见过很多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不单没有父母在身边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和年幼的弟弟妹妹。抛开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谈,沉重的家务就已经让他们无暇顾及学习。学习氛围什么的就更不用奢望了,他们身边根本没有人把学习当回事,同学们都在打架斗殴,都想着赶紧出去打工。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还是有孩子努力奋斗并取得了不错的学习成绩,但是,如果他们不是市状元这种级别的优秀,他们家长根本不会给他们上高中的机会。

前段时间,苏州工业园区一所有194位博士家长的小学红了,博士家长们一年给孩子们上60多节博士课,带孩子们到大学校园里去参观,家长们考虑的是如何让孩子更加快乐地学习,如何更好地发挥孩子的天赋和能力。而我看到农村有很多目光短浅的父母,他们觉得读书根本就是浪费时间,完全不会考虑孩子的资质和喜好,只要求孩子早早跟他们去工厂流水线打工,赶快为家里做贡献。

所以,2017年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这就是赤裸裸的差距,连一个高中刚毕业的孩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那么,寒门还有没有机会?我觉得是有的。一方面上升的通道虽然在收窄,但它一直存在。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正在逐渐消解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互联网让从没走出过大山的孩子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听到名师的课程。那些连着千万所学校的网线和屏幕,虽然现在还没能带来非常明显的变化,但只要我们好好利用,我想一定能释放出改变世界的力量,给广大底层孩子带来希望。

 

你真的认识你自己吗?

故事中的“我”出生在中产家庭,有着出色的容貌和聪明的头脑并懂得如何运用它们。刚毕业一年多,“我”就已经是一个背着Prada,住着月租上万的房子,化着精致的妆,和投行大佬聊着经济形势、商业项目的“社会精英”,“我”的同学们也都是“进阿里两年就升p7”的人生赢家。

后来很多辟谣文章里都有指出“我”的生活和故事是多么虚假和浮夸,就像砍柴的以为皇帝都挑金扁担一样。但从另一个方面想,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或类似的人存在呢?有的,并且还不少。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成就的普通人,我没有资格对故事里优秀的“我”说什么大道理,但是却有两点小经验想要分享。

第一点,别把平台当能力。

文章中,“我”坐在40多岁的投行圈大佬面前,“穿着低胸的衣服,露出若隐若现的乳沟,化了精致的妆容,全程装出一副崇拜又夹带着爱慕的眼神半仰视地看着他”,用“恰到好处的娇嗔与恭维”为自己换来一些资源。先不说40多岁的大佬为什么要和一个刚毕业的孩子谈生意这事,也忽略关于大佬失真的描述,假设这些场景都是真的存在,那故事里的她估计真以为是自己用头脑和色相俘获了一个个大佬,才赢得了以往一次次的合作。

可事实是这样吗?并不是。40多岁的投行大佬肯定见过形形色色的女人,她那点小把戏大佬不可能看不出来,大佬之所以选择合作并不是看上了她的色相,也不是因为她有多伶俐、眼光见解有多独特,只是因为她代表了她背后的公司,仅此而已。

很多年轻人都以为自己能获得的尊重、金钱、成绩都是凭自己出色的能力和辛勤的付出换来的,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他们背后平台的赋能。他们不知道,自己之所以能站得那么高,并不是自己有多高大,只是因为恰巧站上了上升的电梯而已。而他们所做的、能做的,不过就是当好一颗螺丝钉,尽量让自己不被替换而已。

第二点,别用消费主义的符号来定义自己。

故事里的“我”背着Prada,住着月租上万的房子,关注着大佬戴的劳力士绿水鬼,本来觉得自己很成功,在周有择的葬礼上,“我”突然就累了,看着自己的Prada瞬间觉得很恶心,“赶紧把Logo转个向藏起来”。

而现实生活中,深受消费主义毒害的年轻人却很难摆脱炫耀符号的牢笼。

按理说,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满足了我们各种生活需求,人们的幸福感与满意度也应该大大提高才是。但资本告诉我们,我们不应该单单满足“需要”,我们应该“想要”更多更好,他们频繁地更新产品,永远吊着一根胡萝卜在我们眼前,不停勾起我们“想要”的欲望。我们看似是自由的,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实则身处无处不在的隐形枷锁之中,所思所想都由别人操控。

几万块的包包真的比几百块的包更耐用吗?黑水鬼、绿水鬼真的比手机上的时间显示更准吗?当然不是,人们关注的根本不是产品本身,只是产品所提供的符号价值。人们用Logo定义自己,觉得拥有了Logo就拥有了理想中的生活,代表了自己的地位和价值,于是省吃俭用拼死拼活去购买哪些Logo,嘲笑那些看不懂Logo的人。

但实际上,那些人不过是被资本收割了智商税而已,不过是迷失了自己,于是用消费主义的符号来定义自己而已。

我并不是说人们不应该消费,或者人们不值得拥有好的,只是想说,人的价值并不是看人消费了什么,而是看他创造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我们应该分清楚“需要”和“想要”,要知道哪些是追赶潮流的虚荣心作祟,哪些是自己真心实意的喜欢。

 

我们能做什么?

故事里“我”的其他同学一个个都浮躁、市侩、肮脏,“我”曾经也跟他们一样,还安慰自己“是这个社会把我逼成了今天这样功利的商人模样。” 在周有择死后,“我”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放弃了“为苍生说人话”的理想,为什么才二十出头就变成了“圆滑市侩”的模样,开始想要变得不一样。

如果故事是真的,那很好,至少“我”已经开始反思和改变。但现实却是,作者编造了这个故事来感动大家,只是把大家的同情和关注当做敛财的工具,她并没有反思,反而变得比以前更加市侩和肮脏。

在现实生活中,我看到一些中产出生的名校毕业生,最后变成了精制的利己主义者;一些从底层奋斗上来的骑士,最后变成了欺压底层独守财富的恶龙。他们被浮躁的社会裹挟,真的变成了他们曾经讨厌的人。

一些人说这是社会的错,是制度的错。是啊,原本就没有完美的社会和制度,把锅推给世界确实也没毛病。但就像文章里说的:“明明是我们,这辈子走着轻轻松松的路,旁边出来一点点诱惑立马就走歪了,却口口声声说着自己被逼良为娼。可是真正被生活逼到绝境的周有择,却一次也没有抱怨过。”

虽然我们现在知道周有择这个人不存在,但现实中还是有很多像周有择这样的人。就像人民日报新媒体的文章中说的那样,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青年仍然怀有理想和信仰,并一直在为多数人更好的生活而不断前行努力奋斗。其实就算是故事中“我”的同学里,肯定也有着“继续发光”的年轻人,只是“我”并不知道而已。

作为一个没有崇高理想的人,我不知道怀有理想和信仰应该是什么状态,但我知道,作为普通人,如果我能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坚持好自己应有的原则,同样也是为社会做贡献。

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论是谁,一开始能做的肯定都是“达己”,只有“达己”后才有可能“达人”。

对年轻人来说,我们面对这个已经有一套成熟规则的世界其实能做的很少。我们看不惯酒桌文化,看不惯排资论辈......但有时候我们也不得不“酒局接饭局,老师连前辈,低头哈腰,逢场作戏”。这没关系,如果没有伤害他人,我们不用因此自责,要知道,现阶段对我们最重要应该是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多赚钱、多学习。

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坐上了酒桌的主宾位,能不能做到不为难别人?当我们熬成了前辈,能不能多给后辈机会?如果有走后门或收贿赂的机会,我们能不能坚守自己的道德?这些问题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好好思考的,也是我们普通人真正能够为这个社会所做的选择。

如果对这个社会不满,那就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行动为理想的社会投票,兢兢业业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先“达己”、后“达人”,多人达,人人达,则天下达。

 

结语

这个社会是割裂的,一些人的朋友圈刷屏着关于天下大事的文章,一些人刷着抖音为小哥哥小姐姐点赞,还有一些人连朋友圈和抖音是什么都不知道;在一个世界里引发热议的《寒门状元之死》,在另一个世界里根本没人知道没人关心。

状元们或许只想做一个普通人,清北毕业的学生也不希望大家把学校标贴永远贴他们脸上,他们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关注和目光。但同时,有很多同样优秀同样可爱的底层孩子希望被人看到,有很多同样努力同样有梦想的年轻人渴望被人关心,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注意力稍微匀一点给他们呢?

是的,现实仍然很残酷,社会仍然很浮躁,但所幸我们能看到很多事情都在一点点变好。虽然我们都只是这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但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推动这个世界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