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整个社会已经陷入“精细化育儿”陷阱一文?

来源:@育娲人口研究

【娲声一片】整个社会已经陷入“精细化育儿”陷阱

文/Tina

之前看过一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比如上海某私立医院诊室,10岁男孩被诊断为“功能性消化障碍”,病因竟是连续五年食用破壁机打碎的食物——母亲坚信“精细加工才不伤肠胃”。这种案例虽然极端,但现实中,大部分的家长确实极其容易被各种自媒体、商家宣传洗脑,执着于精细化、奢侈化育儿。

再比如,“宝宝的第一口辅食必须是有机高铁米粉”、“婴儿车不买万元款就是亏待孩子”,只要你看育儿信息,打开社交平台,基本逃不开扑面而来的软广推广。在物质越丰富,孩子越稀少的年代,家长的教养焦虑更加容易被无止境的利用。育儿成本的高企,与其说是真的需要这么多钱才能养大一个孩子,倒不如说种种不合理的“标配”和攀比,把育儿推向了一个高额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的竞赛。某种程度上,人们已经把生命本身贴上了商品化的标签,用工业化社会的思维,把对孩子的投入也异化成了KPI考核指标,进而逐渐忘却了每一个幼小生命本身的特别与价值。

自从我的儿子出生以来,我就常常感到和“主流”的育儿观格格不入。譬如,虽然我也母乳喂养过一段时间,但我完全不认同孩子的免疫成长可以长期依赖于他人。身边不乏一些高学历家长母乳喂养到1-2岁后,抱怨孩子开始生病多,认为是断母乳后就容易生病(但是,难道可以靠这个让孩子永远少生病?)。0-3岁的婴幼儿有很多疫苗要打,而除此之外,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交环境带来的微生物、病毒细菌是他们迟早要去面对的,大人永远不可能给孩子一个真空、无菌、零风险的环境,所以我从来不过分消毒、不紧张孩子的探索和磕碰,也不怕带他去公共场合沾染病毒细菌。真实世界是锻炼、塑造他们自身免疫力和生存能力的实战场,你不可能指望靠母体输送或者环境隔绝来让孩子永远少生病,而是应该帮助他们建立起自身的免疫屏障。

我们从孩子3个月大时,就带着他自驾4个小时旅行,8个月时,就带他自驾回老家,单程花十几甚至二十个小时;鼓励他接触泥土、沙子、脚踩地、踩水坑、踏海浪;每次摔跤时尽量自己爬起来,以至于后来他甚至摔了直接跳起来。让他随时随地跟所有熟悉的、陌生的、偶遇的小朋友们玩,从来不怕他因为接触自然或者某个人而感染上什么病毒。直到现在,他并没有变得更虚弱,反倒是呈现出不错的大运动能力,生病频次和痊愈速度也在同龄人中表现良好。

我们也曾遇到一些小尴尬,比如他1岁3个月时,我们带爸妈去湛江玩,让他们先休息,我俩带着娃大晚上排队吃宵夜,带了婴儿车但他兴奋睡不着,于是穿着纸尿裤没穿裤子,也没穿鞋,袜子踩着地,很兴奋地搬动餐厅放在外面的板凳,一时不小心就跪了下去膝盖直接着地,那地面还不是水泥地,有一些小石子。旁边聊天等位子的大姐见状惊了,而我动也不动,说没事的,他经常摔,他会自己爬起来。大姐说:你们还真是心大啊,我们微笑着回应,对啊我们很心大的。很庆幸到现在还没被骂过,因为大部分人总是害怕风险、心疼孩子,看孩子摔了立马要去扶、去抱,也理所当然以为父母该当如此。然而人类幼崽是天生的的探索者、学习者,他们拥有极强的模仿、成长能力,甚至受挫能力,0-2岁也是人类幼崽大脑神经元突触连接增长的爆发期,他们接触到越多外界感官刺激,越容易“长脑子”,即使从希望他们更“聪明”的角度来看,禁锢他们也实属是害了他们。

我们就这样散养他,白天充分进行户外运动放电,晚上睡眠一般也没什么问题,我们不会因为小孩必须固定时间午睡而打乱所有人的计划,时间表并不特意围绕孩子而转。该去哪玩、朋友家人聚餐,我们就带着他出门,到现在他已经自适应了在车上、坐式婴儿车里、大人怀抱里“随地大小睡”,只要玩累了够困,哪里都能睡,几乎没有过什么睡眠障碍,日均睡眠时长充足。根据他的意愿,我们让他接触多样的食物,不强行喂饭,有时吃得少就通过游戏引导,实在不想吃就算了。从没搞过什么过于精细耗费时间的辅食,他也爱吃大人的食物,几乎什么都吃,甚至因为自发要模仿大人用筷子,不到2岁就能自己用筷子夹菜熟练喂进嘴里了。

另一方面,我也很认同蒙式幼儿教育的一些观点。比如:幼儿其实本能喜欢家务劳动,这对他们来说既是好玩的游戏,又是极好的生活能力锻炼。所以从我儿子能听懂一些话开始,我就让他丢垃圾,把一些纸巾杂物或者自己的纸尿裤丢到垃圾桶,帮我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他买了个小拖把,他很喜欢打扫。出门的时候,不太重他能负担的袋子也让他拎,我发现小小年纪的他其实很享受这种被需要、有事情做的感觉。我从来不安排孩子上什么早教班,大自然、家庭还有小朋友的社交互动是最好的学习体验,足够快乐和充实。

其实我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非常平常、常态的事,但环顾四周,又显得格格不入。比如有的朋友会因为觉得小孩睡觉时只要醒了睁开眼没看到大人就有不安全感,于是就派一个养育者一直坐在床前,随时随地守候。比如朋友说起在欧洲见到爸爸带孩子骑自行车摔了十几次,会感到震惊,而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行为。小孩子如此可爱,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即使有一些非必要需求没有被满足,也是很好安抚和转移注意力的。除了极少数真的非常难带的高需求、高敏感宝宝外,我认为大部分跟养育者的态度和方式有极大的关系。过度的关注并不一定会带来安全感,更可能的是:过度精细化养育与精神包办,会批量生产躯体孱弱、灵魂空洞的“精致瓷娃娃”。

当然我觉得也无法苛责大家对孩子的关注和紧张程度。因为好多家庭是4-2-1的结构,小孩子太珍贵了。整体的社会氛围如此,商家通过伪科学话术可以制造几百个实则可有可无的消费场景,教培自媒体会对你说“每一年都是关键期”。如果孩子磕了碰了、出现问题,或者成绩不好,主要的养育者可能就会面临伴侣、其他亲属的责难。

但是孩子真的需要这么多吗?他们不是标准化的产品,而是拥有鲜活生命,拥有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可爱的小人儿啊。可以说,每一个孩子出生后,都是充满生机和无限可能性的。当我们总是希冀他毫发无伤、避免一切困阻苦痛、成为标准化的“好孩子”、“好学生”,可能反倒是破坏了他们的“火种”。反过来说,绝大部分的孩子并不会成为高官巨富科学家,教育的意义应该是发现他们的长处,启发他们、教会他们如何提升自己的短处,甚至可以是让他们接纳自己的“平凡”,懂得自己的珍贵与价值并不是由单一、功利的标准来评价。只要父母能让他们充分地体验、探索这个世界,让他们能持续的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就非常成功了。我一定会给这样的父母竖个大拇指。

作为一个妈妈,我早就给自己树立了一种心态,那就是:我的孩子,从他离开我的身体的那一刻开始,他已经是一个独立个体了。只不过在进化中,人类婴幼儿发育不完全就出生了,不具备自理的能力,需要父母或者其他长辈的养育照顾。但这并不影响他不是我,也不是其他任何人的所有物。当我跟一些很年轻的朋友分享这种态度时,得到了他们极大的认可。我想或许正因为有太多父母因深爱孩子而过度担忧、频频操心,甚至控制欲过强,亲子关系才因此面临更大的挑战。

之前有调查数据显示,北上广深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24.6%,其中家庭的年收入超百万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从身边观察而言,能不能养好孩子,跟经济条件、父母学历都没有太必然的联系。有时候我真的想大声疾呼,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包办,真正的爱是提供工具而非结果。人脑何其精密,感冒发烧会训练免疫系统,碰撞摔跤会锻炼物理感知和运动能力,就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说:“连人工智能的训练方式都是模仿人脑神经传递反馈,人类自己为什么自作聪明去增加不必要的参数限制暴力调节呢,只要保证“不断电”就好了。”

“精细化育儿”陷阱会破坏孩子的自主力和成长性,真心希望多一些家长能收敛些“爱与担忧的眼神”,少一些责备告诫,懂得放手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探索的空间。如果不希望培养出富裕症、空心病、抑郁厌世的儿童和青少年,停止那些过多的保护和精细吧。允许孩子更加野性地在风雨中长出属于自己的年轮,这样的“树木”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500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