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说:司马迁的后人姓同姓冯

司马迁的后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宗法习俗,说的是男系后代。正史记载中,只说司马迁有女儿,没提有儿子。司马迁之女嫁给了杨敞,杨敞早年追随大将军霍光,后官至大司农、御史大夫、丞相,位列公卿,《汉书》中有传。线索很清楚。然而,对于司马迁有没有儿子,民间另有说法。

我在以前的单位供职时,认识一位姓同的科长。有一次,他带着自豪的口气谈起他们家族显赫的祖先:“我们是司马迁的后代。司马迁有两个儿子。他犯事受刑后,家人为了躲避迫害和歧视,决定让两个儿子改姓氏。给司马两个字分别加一树和两点,就成了同字和冯字。两个儿子一个姓同,一个姓冯,就这么一直传下来。我们家族是姓同的那一支。“

我们系统另一个单位有个姓同的局长,同科长说,那也是他们一家子。他们都是华县人,彼此的确也挺相熟。华县现在改为渭南市华州区,距离司马迁的家乡韩城不太远。

按照同科长的说法,同这个姓很少见,但凡姓这个姓,肯定是司马迁的后代。当然,冯这个姓就不一定了。我现场看过冯远征主演的话剧《司马迁》,冯远征就是韩城人,又姓冯,他是不是司马迁的后人要问人家本人了。

韩城芝川有司马迁祠,建在山崖之上,地势雄险,像一处寨垒,易守难攻。

500

祠的后面有司马迁的衣冠冢。

500

陕西每年有官方祭祀司马迁的活动,冯同两姓的人会到现场参加拜祭。

我后来去学校教书,有一次在课程开始时给学生点名,发现有个学生姓同,就试着问他:你们家和司马迁有关吗?这学生马上说了一段听来很熟悉的话:”我们是司马迁的后代。司马迁有两个儿子,一个改姓同,一个改姓冯。我们这一支姓同的后来迁去了陕北。‘这学生是从陕北来的。

我和学界人士做交流,他们基本都对这种民间说法持否定或怀疑态度,认为是穿凿附会。我觉得,如果从《史记》在当时的传世线索入手,或许能看出一点端倪。《史记》这个书名是后人起的,当时叫《太史公书》。书稿写成后,司马迁把它藏了起来,密不示人,怕这部毕生心血之作被汉武帝发现给祸害了。他在自序中说:“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所以,在他去世之前,《太史公书》没能流传出来。二十年后,汉宣帝即位,杨敞的儿子即司马迁的外孙杨恽把书稿献给皇帝,同时对外公布。

杨恽的这部书是从他母亲那里传来的。《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太史公书》成书后有正本和副本两套,正本藏于名山,副本放在京师。杨恽母亲得到的是其中之一。另一套传给了谁,最终落在哪里,不知所踪。就这个线索,无法断定司马迁有没有儿子。

不过,司马迁传在最后给出的一条线索令人遐想:“王莽时,求封迁后,为史通子。”就是说,王莽称帝后,曾经发寻人启事寻找司马迁的后代,要封他为史通子。找到了没?没有,不然就有名有姓了。但是这条线索明确了一点:王莽知道司马迁有子嗣,只是后代身份隐匿了,只好到民间寻找。王莽之时相去司马迁的时代不过一百年,而司马迁曾在朝为官,死后又成了文化名人,有没有子嗣这件事绝不至于被时间埋没而成为悬案。

因此,我本人对司马迁有子嗣且改姓氏这个民间说法,持谨慎认同态度。有没有可能是司马迁旁系亲属的后代呢?司马迁是司马谈的独子,他没有兄弟,也不会有侄子。至于更远的旁系亲,虽不无可能,但他们改姓避祸的必要性不大。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