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亚洲人体格比欧美人小很多?是骨架的问题吗?
如果汉唐军队与北欧蛮族白刃肉搏谁会获胜?
个人认为营养因素占比比较大,看过几个博主放的带着乌克兰老婆和和岳父母撤退到中国女婿家的生活视频,看介绍,多是出自乌克兰中下阶层或农村家庭,其中一个跟随中国女婿来到山西运城的,好像还是第一次坐飞机。
视频中,在饮食方面,几乎都是中国女婿家竭力用各种中国美食款待洋亲戚,结果人家都吃不惯,有的到中国后很快就暴瘦了几十斤。但却对国人普遍看不起的洋快餐人家却喜欢不得了,认为是无上美味,如同遇到了龙肝凤胆!
在一起生活久后逐渐相处熟了,洋亲戚们便开始自己做饭解馋,因为缺少乌克兰调味料,他们所做家乡菜不外乎是放了番茄洋葱的炖肉,做法就是清水煮炖,做成比中式汤更浓稠些的蔬菜肉汤,除了盐和胡椒啥都没放,人家一家吃那叫一个开心。要不就是隔三岔五去吃炸鸡,汉堡或者披萨等解馋。
视频中,他们普遍对中国的饮食不能适应,国人希望看到的那种外国土包子被中餐惊呆的场面一例都没有发生!特别是他们对中餐里的辛辣调料完全不能接受。
在我看来,归根究柢,还是家庭中餐中的肉太少、太细碎了,他们自己在中国做的所谓家乡菜其实很简单,就是各种大块的肉,或者肉很多的馅儿饼类,然后调制一大盘子蔬菜或者和水果混搭的所谓沙拉佐餐。
虽然在视频博主的解说或字幕中并没有出现洋亲戚们抱怨中餐肉太少的话,但对照他们在乌克兰时拍的视频,验证了我的猜测。
战乱前在乌克兰拍摄的视频中,可以看到传统乌克兰家庭日常餐也同样非常简单,一般就是桌子上一篮子面包或煮土豆作为主食;一堆肉或者肉肠类的肉制品作为主菜,多为煎、烤、炖煮和炸;一大盘子沙拉作为配菜等,再加上一些佐餐的小菜,如酸黄瓜和奶制品等,用餐者者则每人面前是自己的餐盘和餐具,然后吃多少就往自己盘子里取多少。传统乌克兰家庭餐虽然看似简单,但量大实惠,特别是肉奶等硬菜量非常大,看起来味道好像也不错,至少我看着还不错。
看完中餐和乌克兰中下阶层的家庭日常餐对比后我们就能理解,原本每餐吃惯了大量肉类和奶制品的人,忽然被换成了鱼香肉丝、辣椒炒肉等需要在配菜堆里找小块碎肉的饮食肯定不会习惯。炒青菜他们更不适应,来中国后暴瘦也是正常现象。
我们再想象一下,一个欧洲最穷国的中下阶层家庭每餐都可以食用到那么多的肉奶等优质动物蛋白,无数代人下来,想不高大强壮都难,骨架想小都小不了。
大家又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