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观点,所有打打杀杀的故事性的文艺作品,都是“王子复仇记”模板加工的结果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346678”推荐,来自《金庸小说大部分都是这个调调,更进一步说,决定你“命里是否有的”,是你的出身》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我有个有个有趣的论点,所有打打杀杀的故事性的文艺作品,都是“王子复仇记”模板加工的结果。

因为文艺作品想要广泛流传,那就需要让读者有代入感,让读者有代入感之后,还要让读者有疏离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故事里的主角和读者如果完全没有关系,没有代入感,读者就会觉得故事离自己太遥远,就会丧失兴趣,而如果故事里的主角和读者太相像,没有疏离感,读者就会很容易发现故事里和自己体会的不同,故事就很容易变得不可信,或者故事和读者的经历完全一致,读者也会丧失对故事的好奇心。

那么怎么处理比较好呢?结果就是“王子复仇记”的模板:

首先,主角的身份从王子跌落到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再从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升回到王子,这样的过程让“王子读者”和“流浪者读者”同时都能感到熟悉,又同时都能感到疏离,可以让他们在方便代入的同时又保持对故事的好奇。

然后,给故事的主角安排血统上的背景,无论给“王子读者”看还是给“流浪者读者”看都可以让主角以小博大的壮举令读者感到合理。

最后,主线的复仇故事在一开始的结仇阶段可以充分压抑读者的感情,再经历跌宕起伏的过程之后把读者一直压抑的情感在结局的时候充分释放,先抑后扬进而打动读者。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