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老是在宏观层面讨论问题,没有意义

【本文来自《央视农业:说割青小麦用来当饲料,威胁粮食安全,大可不必》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扯,谁给你说的“市场机制”?你不知道粮食是保护价收购的吗?你不知道全世界各国的农业都是国家补贴的吗?都是为了优先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你去查一下“市场经济”大国美国是怎么补贴粮食种植的?

    按照“市场机制”,美国补贴的低价农产品直接冲进中国市场,让中国农民全部失去生计。当年墨西哥玉米种植很广泛,和美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后被美国农产品冲击得农业凋敝,农民全失业,农民只好北上偷渡美国去打工,或者变为毒贩。

    国家屡次谈“基本农田”和粮食自主,基本农田是用来种植粮食的,首先是供人吃的,连人的口粮都不够,还当“青储”养牛羊优先供应富人阶层吗?

我直接开门见山:

1、粮食买卖只是粮食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施肥、灌溉、排水、病虫害防治、播种、收割、储存运输等都是有市场机制起作用的,即使是价格管控很严格的粮价,也是随着宏观条件变化而存在波动的,怎么不是市场机制了?说话得实事求是啊。补贴是一种市场调节手段,它不否定市场机制的存在啊。

2、粮食安全存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老是在宏观层面讨论问题,没有意义的。我说了粮食安全基本已经是社会共识,但社会共识要成为社会普遍实践,中间有一个巨大的鸿沟需要跨越,不是几个文件就可以摆平的。说来说去,跳不出“追求更高收入、更好生活”的范畴吧,在农民那里,种田本来已经支付了巨大的机会成本,但为了有一个托底的保障,所以还在坚持种田,为什么要托底?因为社会保障在乡村地区不够啊,土地就承担了社会保障功能。

现在这个矛盾在哪里?一是成本/收益的对比不足以激励农民心甘情愿地承担粮食安全责任,耕地撂荒有这个原因;二是我国粮食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吃粮的不种粮,种粮的不缺粮但缺现金收入,追求现金收入最大化,是个客观需求,解决不了这矛盾,危机还是客观存在;三是中国人肉类消费量增长和生产力不足,消费本来就很大,而且还在增长,有市场就会有人去扩大养殖,扩大养殖就会有更大的饲料需求,我国畜牧业饲料进口本来就很大,现在疫情和贸易战影响,进口受挫,而且疫情管控又导致肉类价格有上升空间,有些人要扩大养殖这属于可以理解的事情。猪肉价格上涨不就有很多人入局,玉米价格就被抬高了。

此外,气候变化导致农民对未知风险的惧怕,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的。在华北地区6月份可能就要进入多雨季节,本来涨势很好的小麦,一场暴雨大风就可能造成小麦减产或者绝收,如果在雨季前就可以按照较好的价格卖掉,是一个规避风险的手段。尤其是暴雨导致洪涝灾害就在去年,殷鉴不远,而且灾害补贴真的低的可怜。

3、总结来看,粮食安全还真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条文问题,不是一禁了之的问题。必须宏观、中观、微观打通,粮食生产全流程保障,才行。核心还是个成本/收益的算计问题,微观层面上没有“傻子”

我水平有限,认识不到位,请批评指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