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探索《间谍过家家》的历史原型

各位朋友大家好啊,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本期节目咱们说说最近热门的动画,《间谍过家家》,其实呢列车长从当初漫画就很喜欢这个系列了。除了因为搞笑轻松的设定,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这个动漫的历史背景设定,很符合我的胃口。

后来才了解到 这个漫画的作者远藤达哉出生于1980年,之前一直为其他漫画家担任漫画助理,近年来才开始创作自己的漫画。而《间谍过家家》这部漫画的风格,和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穿越异世界的漫画风格不同,故事背景虽然是一个幻想世界,但大致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冷战中的民主德国,而且作者明显有点"隔代继承“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的这批日本动画人“机械控”“细节控”的风格。之前机动战士高达的主要创作者曾经在一个访谈里说过上世纪80年代动漫界的风气就是,如果你搞不清楚手枪的弹壳应该是从左边还是右边跳出来,那就不配来画漫画了。而今天的日本动漫界当然早都已经没了这份认真严谨,大部分动漫都是在糊弄事儿,上一部能看到作者认真点查资料的电视动漫大概还得追溯到《全金属狂潮》吧。

说到这儿讲个故事就是之前有位从事动画的朋友讲过一个事情,就是有一部日本电影版动画当时在国内制作,就问这位朋友是否能找到苏-27战斗机的HUD显示画面,于是他找来了飞行模拟游戏DCS里的画面,并且问日本人说你们这影片里要出现的是中国空军的歼-11,所以它的HUD和苏-27是不同的,其实这个游戏里面也有它的图像,虽然和现实肯定有所区别,但至少界面文字都是中文的,看起来会更好,是不是要用一下?结果日本制作方表示反正就是苏-27嘛,都一样……

好吧,虽然后来有不少朋友对这部影片里出现的苏-27座舱画面表示“哇,好惊艳,真实!”,但其实呢……好吧,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现在看到《间谍过家家》里面的很多细节,就不得不让我感到一股暖意涌上心头。毕竟这年头,80后都喜欢吃怀旧的菜。

其实网上已经有不少朋友发现了《间谍过家家》动画和漫画里的各种梗,比如漫画每一本的封面都会出现一把经典历史设计的椅子,这方面显然我是不熟悉的了。

但是关于“枪、车、食物”这些列车长比较熟悉的东西,就可以在这里给大家说说了, 顺便呢,也对“黄昏”的历史原型再给个猜测,虽然和网上流行的说法不一样,不过大家看个乐吧。

对了,这里说一下为什么我还是管主角叫“黄昏"而不是富杰吧,因为洛伊德·福杰毕竟也只是假名,尤其是富杰就是FORGER,塑造者嘛,所以其实只有“黄昏”这个代号,才是主角的真实身份。这也是这个作品有意思的地方之一了。

那咱们先来说枪。

在动画里,出现的最频繁的枪当然就是经典的007的武器“PPK”手枪了,而且其中也有不少阿尼亚特别喜欢的“不发出声音的手枪”,就是安装消音器的PPK。不过我们如果注意细节就会发现,和黄昏交战的对手里面有很多人用的手枪的握把和PPK有所区别,其实也不难分辨,就是苏联的PM“马卡洛夫”手枪。这些都不难分辨,也非常符合影片的时代背景。当年007第一集里就有贝雷塔手枪害得007中弹,从此用上PPK的经典桥段,也可见在PPK当时引发了一股风潮。

PPK手枪的特点是结合了小巧,可靠性和大威力三个优点。在那个时代,典型军用手枪,比如美国的M1911、苏联的托卡列夫,也就是我们的54式,或者德国的鲁格P08、沃尔特P38,或者比利时的勃朗宁大威力,虽然各有千秋,但是都稍微大了一点,不适合偷偷藏在身上。而当时的小型手枪,如007最初使用的贝雷塔呢,一方面,用的往往都是小口径子弹,比如007那把贝雷塔418用的就是.25ACP,也就是6毫米手枪弹,威力非常小,往往需要多枪才能击倒敌人,另一方面毕竟设计年代较早,机构可靠性往往有问题。

但PPK机构可靠,精度不错,用的9毫米子弹停止作用较强,而且尺寸也很小,方便携带。所以很快就成为了各种执法人员日常携带的首选武器。苏联以PPK为蓝本生产的就是马卡洛夫PM手枪,而我国的59式公安手枪也是以马卡洛夫手枪为蓝本,不过后来我们又设计了使用7.62毫米手枪弹的64式,当初的考虑是为了沿用54式的子弹,但是这就导致64式停止作用不足的问题。

不过呢,在漫画的彩页当中,我们却可以看到,黄昏经常拿着一种非常奇怪的手枪。

这把枪的特点很明显,就是枪的握把和后半截是鲁格P08,而前半截是沃尔特PPK。

这是因为远藤老师考证有问题了吗?

唉,还真不是,这把枪因为出现了很多次,所以几乎可以肯定的说,这就是在暗示这部漫画的特点,就是虚实结合,把真实世界中的很多元素安放在一个幻想的世界当中,就像这把手枪。

同样的,动画中阿尼亚被要求混入的学校,伊甸学院也完全就是现实中英国伊顿公学的样子,关于两者之间很多相似之处有不少朋友已经视频做了,这里就不多说了。现实中东德和苏联阵营都其实没有完全与之相似的贵族学校,就更甭提东国在这里还有两党轮流执政的制度了,不过这种似是而非也恰恰是本片有意思的地方,后面我们还会看到很多类似的东西,只不过这不是因为考证不够细不够好,而是时刻提醒读者和观众,这就是个逗乐子的动漫啦,大家看个乐,看个乐。

不过呢,这倒是激发了列车长的兴趣,有没有一种,外形上和这把枪多少有那么点像的东西呢?

还别说,被我找到了,如图所示。

这是一把国外收藏家展示的鲁格P08消音手枪,是1940年生产的,具体是否进行过批量生产或者装备给了当时纳粹德国的哪个单位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它的特点就是把枪管长度缩短到只有50毫米,而且枪口处有螺纹结构,以便与消音器结合,它的消音器制造比较精良,装有若干橡胶密封结构,以最大限度将火药燃气密闭起来,同时它的枪管长度缩减后,子弹的初速也会确保在亚音速水平。可以说是一把非常典型的追求最小噪音的秘密行动手枪。

而且根据它的收藏者说,根据随它一起得到的手册说明,这把手枪的消音器按照设计是单独保存携带,使用时才拧上去,而不是一直带着消音器。

换句话来说,如果发生意外遭遇战,使用者应该会直接拔枪,不带消音器开火,那么这个时候这个外形,基本上就符合了黄昏这把幻想手枪的特点了。

好吧,其实还是不像,这里是一点小小的抬杠了,大家看个乐。

除此之外,动画中还出现了其他经典武器,比如AK-47和一些冲锋枪,就没啥可多说的了。

不过这里也有一些值得一说就是作为一种当时苏军的主要武器,AK-47当时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满哪儿都是,实际上漫画里我们可以在一些战斗场景里,看到特工或者杀手的自动武器有不少都是乌兹冲锋枪这类东西,只有东国的正规军或者特工出来的时候才会拿着AK系列突击步枪或者SVD狙击步枪。这也是个颇为有意思的细节,其实之前还看到专门有电影爱好者考证过在早期西方电影里扮演过AK的各种奇怪武器,也算是对这个细节的一点佐证吧。

倒是在漫画后面黄昏追忆自己参加东西战争的时候,可以看到他手持的是一把FN-FAL突击步枪,这种步枪被称为”自由世界的右手“,倒是也非常符合设定里“幻想世界的冷战”的味道。

还有一个小小的考证,这个其实比较明显应该有不少朋友都已经看出来了,那就是黄昏向约尔求婚用的那个手榴弹拉环。

其实 从动画中很容易看出来这是一枚苏制的RGD手榴弹,也是苏联冷战时期最常见的进攻型手榴弹,出现在东德犯罪分子手里倒是一点也不出戏就是了。

有意思的是在漫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后面有一些战斗场景中也出现了恐怖分子或者西方特工使用美国MK2手榴弹的画面。唉,所以你看,对于军事死宅来说,看到动漫里面能分清RGD和M67,是比约尔夫人换装秀还重要的杀必死呢!

知道了这个细节,你就可以用RGD的手榴弹拉环去求婚了,快行动吧……当然,后果我可不负责。

除了武器方面的考证,《间谍过家家》动画和漫画里面出现的另一个细节拉满的东西,还有车。

动画一开头,遭到暗杀的东国部长乘坐的黑色高级轿车,是不是觉得很拉风呢?没错它确实很拉风,因为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海鸥”GAZ-13高级轿车。这种轿车是苏联时期专门为苏东集团高级官员制造的,配用5.5升V8发动机,功率220马力,三档自动变速箱,重2吨,即使苏联在1977年推出了GAZ-14新款海鸥,但这种经典老款海鸥还是持续生产到了1985年。

后面在漫画里面伊甸学院家长会等场景里,我们会看到更多的“海鸥”轿车,看来这个以伊顿公学为原型的学院的家长会 ,果然都是非富即贵家庭的社交场合啊,怪不得以MI6为原型的WSE会派遣间谍混入其中啊。

不过苏东集团的高级轿车嘛……确实除了”海鸥”,亮点就不多了,动画里我们可以看到黄昏一家的家庭轿车的档次就直接跌落到了东德最普通的“卫星”牌轿车了。

其实每一集动画OP里面我们都能看到王牌特工“黄昏”开着一辆“卫星”拼命逃跑的画面。

“卫星”牌轿车可以说是东德汽车工业最出名的一辆车了,但是它却不是以性能好,或者皮实耐用,或者省油为卖点,它几乎就是上面这三个优点的反义词……

“卫星”牌轿车的生产厂家其实是纳粹德国时期的一个厂子,而它的基本设计蓝图基本上就是根据纳粹当时给德国民众画饼的“大众轿车”来的。作为一种二十世纪30年代设计的轿车,它的特点就是……拉胯。

实际上最初“卫星”牌轿车的设计甚至干脆是一辆三轮车……而它用的发动机也是摩托车上常用的二冲程汽油机……可以想象这玩意发动起来的时候是什么动静,而且以这种非常古老的设计它开起来还特别费油,百公里耗油可达7升。而如此的大排量换来的性能是……零到百公里加速21秒……而且最神奇的是这个车还简化掉了很多大家现在认为必不可少的零部件,比如,它的燃油和滑油是放在一个油箱里的,每次加油必须按照50:1的比例加入,然后它也没有油泵,所以油箱放在发动机上方,通过重力供油,甚至它早期的版本连油量表都没有。

换句话来说和它比,五菱宏光那就是妥妥的超豪华跑车。

不过“卫星”的好处就是,超便宜,1989年时,它的新车价格为7450东德马克,当时东德居民平均工资为700-1000东德马克,也就是说一个双职工家庭,再怎么样月光,存个一年半载的钱,差不多也能买一辆了。

但糟心的是,由于下萨克森厂的产量增长实在是有点慢,从1973年年产10万辆,到1989年也不过增加到了15万辆,完全赶不上民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加上计划经济也不能涨价不是?当然你这三十年如一日从1957年开始就没大改过的破车,你也不好意思涨价是吧。结果呢,到了1989年的时候,这种车的产量和预定量的壁纸达到了惊人的1:43,当时如果要买到全新的“卫星”牌轿车,普通的工人需要排队十到十三年……

所以结果就是,“卫星”是世界上少有的二手车远比新车贵的车,当然这也是黑市价格,二手车的价格大约是新车的两倍。

不过考虑到“卫星”毕竟原本价格就便宜,所以两倍好像也没贵太多的样子——当然如果你再考虑到这个车的性能本来就不咋地,要是再开个十年出来卖,那估计买二手车跟买个长年卧床的爷爷感受也差不多。而且因为卫星的简陋设计,它的安全性可靠性也非常恐怖,因为那个油箱放在发动机上面的设计,只要撞车基本就会着火,更别提它的结构也非常省工省料,一撞就瘪什么的就更跑不了了。

两德统一后,下萨克森厂也终于有了新版“卫星”,改用了新东家大众公司POLO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车的前脸内饰也稍微改了改,但是显然这玩意依然完全不符合市场的需求,最后就在1991年停产了。

虽然“卫星”被称为世界上最糟糕的量产汽车,但它的悲剧也确实是吃了苏东阵营体制僵化的亏,不是东德技术人员没能力。实际上下萨克森的工程师们很快在大众公司里找到了新的出路,并且据传今天的大众高尔夫就是这些老兄设计的,而高尔夫的SUV版,就是在上海销量很大的途观了……嗯……这也就是列车长自己现在开的车了 ,啊,希望上海早日解封,我有点怀念开着卫星牌上班的感觉了……

不过其实东德也不是没有生产过通常意义上的“好车”的,这里我们还是说在动画里出现过的车,在动画和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追车场景里会出现一辆圆头圆脑,前脸排气格栅向内凹进去的车,这辆车就就是东德的一款性能较好的轿车,“瓦尔特堡311”,这种车是由东德瓦尔特堡汽车生产厂制造,于1956年开始生产,这家工厂曾经是宝马公司的一个生产厂,而瓦尔特堡这个品牌则是1896年创立的,后来被宝马收购,在东德时期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

瓦尔特堡311外形看起来即使是在50年代也有些过于复古,感觉非常二战,而且它的发动机也是个二冲程的。不过总体来说它至少是比“卫星”牌从各个方面都强多了,至少当时还能卖到包括英国和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说明它还是多少有点竞争力。

60年代瓦尔特堡公司又在它基础上开发了瓦尔特堡353型轿车,在动画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有着方形大灯的,那就是它了。虽然依然坚持使用二冲程发动机,因此得到了“放屁的汉斯”,或者“炮管”的绰号,但同时它也因为性能比“卫星”好得多,成为了东德警察当时常用的警车,因此又得到了“可靠的汉斯”的美称。反正甭管咋说吧,在动画片里它确实也是“国家保安局”的特工们经常驾驶的一种车辆。

不过相比卫星牌三百多万的产量,瓦尔特堡的311和353各型号加一起产量也就是只有一百来万辆,那确实是少的多了。

不过动画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追查走私集团那场戏里,出现了一辆大众面包车,这个其实有点不对劲儿,不过毕竟大众面包车5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生产,或许东德也多少有一点?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后面漫画里就出现了东德版的面包车,叫做BARKAS,这辆车使用的是和卫星牌轿车同款发动机,所以不用说的,缺点也差不多。

不过BARKAS在东德还带有一重让人望而生畏的气场,那就是它是史塔西常用的一种警车,通常用来运送犯人,而这些车的外观上和普通民用车的主要区别只是,后面没有窗户。

虽然在漫画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黄昏”驾驶阿斯顿·马丁这款007座驾的拉风场面,但作为一个伪装成普通东德中产家庭的他,大部分时候在追车戏里还是一副破产版007的样子,开着小“卫星”到处跑,而在动画里,明明是二冲程发动机,开起来动静跟拖拉机似的瓦尔特堡和卫星,都能发出V8的声音……就更让人觉得好笑了,或许这本身也是一种对冷战时代东西阵营对抗的侧面写照了吧。

(拿动画里的追车片段,配个拖拉机动静行不行?)

啊,这也已经说了不少了,其实约尔的衣服也是值得一说的,据说远藤老师在创作的时候经常没事儿就拿着60-70年代的时尚杂志给约尔找合适的服装样式。那这里就给大家稍稍介绍一下一本东德的时尚杂志,或许也是唯一一本了吧,杂志叫做《Sibylle》,这本杂志创立于1956年,它的名称就就来自于首任主编的名字。不过和西方国家时尚杂志通常是为了推销服装不同,这本东德时尚杂志涵盖的主要是当时苏联和东欧阵营国家的流行趋势,大部分情况下德国的时尚女性们当时也没办法直接买到杂志里介绍的时尚款式服装。所以它的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教你如何制作这些时尚款式的服装,说到这儿如果你是和我一样的80后很可能会记得小时候老妈看的时尚杂志里也有很大一部分同类的内容。

不过这种做法也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各国流行的做法了,毕竟成衣在那时候还是非常昂贵的,在我们国内的话即使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比较富裕的家庭也得逢年过节或者要参加什么正式场合活动的时候,才舍得去买或者做一套新衣服不是?

所以……虽然约尔做杀手肯定能挣不少钱,但那套招牌式的黑色礼服破了个口子她也心疼的不行,事后还得缝缝补补接着穿……而且很有可能漫画里她的那些漂亮衣服,至少有一部分得是看着Sibylle自己动手做的。

Sibylle杂志不仅介绍服装时尚,而且还有一半的页数是关于文艺方面的评论,比现在很多时尚杂志内容更加丰富有趣,而且当时东德管理当局对这本女性消遣杂志的管理也没有那么严格,所以里面会有大量偷梁换柱夹带西方最新流行趋势的内容,结果它基本上就成了当时整个苏东阵营里的时尚风向标,甚至在语言不通的莫斯科也有不少的订户。不过最后在1995年这本杂志还是因为财务问题关门,也象征了东德流行文化的消亡。

有这么一本时尚宝典,也难怪约尔能超越时代,穿上21世纪都不显得过时的漂亮衣服呢……嗯……其实更多还是因为作者没有完全照搬当年的时尚风潮吧,毕竟六七十年代的流行服装在今天看来实在是有点……怪……

那最后就是,黄昏到底是谁的问题了。

首先当然大家都看到了,黄昏是为“西国对东情报处”服务的, 这个机关的总部大楼基本上大家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007的东家,英国军情六处。而根据网上一些朋友的说法,认为军情六处在苏联克格勃里面发展的一个双重间谍应该是他的原型。

但是我们看一下黄昏的主要任务——混入对手政要身边,影响其政治决策。

嗯……这就显然不是一般的双重间谍了。

而且呢,我们看动画里有一个场景,是幼年黄昏在一片废墟的城市街道上哭泣,而动画里这个镜头街道侧面有一门一战时期的150毫米重炮。似乎这一看就有点吃不准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当然了我们看漫画后面会说黄昏这一段经历,就是东西国开战,他所居住的城市被炸成废墟。

但是我们看漫画里这个场景,就能看到这门火炮的位置,赫然是一辆被摧毁的T-54坦克。

这个场景,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匈牙利事件,当时苏联的T-54坦克被用来镇压反苏暴动,然后有被燃烧瓶击毁的。但是这还是有点让人疑惑,因为一个匈牙利孩子他怎么就摇身一变跑到德国了呢?

不过又考虑到,漫画里的黄昏年龄比动画里要大一些,动画里黄昏20多岁,而漫画里已经30多,那么这一幕的时间似乎就可以直接推到1945年的柏林之战了。当然T-54坦克这里就不用追究了吧,毕竟我们前面也分析了,作者是故意让剧情背景出现一些模糊的。如果45年时黄昏10岁,那么故事发生的时候,大约1968年吧,他就应该是33岁了,那就对得上号了嘛。

所以黄昏是一个德国人,在纳粹时代度过了少年,然后被发展进入了一个情报组织,目标是到一个高层政要身边卧底。

这个人在军情六处这边现实中,并没有这么个人。但是在他们的对手这边,倒是有。

那就是东德国家安全局,也就是史塔西最出名的间谍,纪尧姆。

君特·纪尧姆,1927年出生于柏林,是一个音乐家的孩子,1944年应征入伍,1945年返回柏林,开始从事编辑和摄影师工作。

1950年,纪尧姆加入了东德国家安全局,也就是"史塔西”的对外情报部门,情报总局。1951年,纪尧姆与一位女同事结婚,随后被派遣前往西德。当时东德有大量民众移民西德,纪尧姆的岳母在西德的法兰克福开烟草店,正好可以过去团聚,而且这样也就避免了西德对当时他逃亡西德的东德人的政审。而最初他们的任务也很简单,就是到西德后好好过日子,当个交通员,传递一下组织的情报而已。

纪尧姆夫妇很快就在法兰克福开了一家洗印店,毕竟当年拍照片,洗照片都还是一门手艺嘛,当过摄影师的纪尧姆开这个店顺理成章嘛。很快两人就买了房,生了娃,日子过得已经不错了。

不过这对夫妻都不是一般人,而且是夫人首先出头,加入社民党后迅速得到了领导赏识,推荐到了欧洲议会工作,单人社民党团体主席办公室主任,很快就开始获得大量北约的秘密情报。

随后纪尧姆在社民党内也开始受到重视,他扮演了一个思想保守的右翼角色,天天骂东德。就是说,在一个右翼国家的左翼政党内扮演右翼,唉不得不说这个站位非常刁钻。在当时席卷整个西方的“六八革命”风暴当中,是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就左倾,那这样的人更是难得啊!尤其是他还是个很有能力的“保守派",而且和谁都能搞好关系,是个公认的好人,这难得的程度,就起码得在来个平方。

1969年,纪尧姆帮助后来当选的联邦交通部长勒伯尔组织竞选活动,在这位部长当选后当然投桃报李,把自己这个得力干将推荐给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刚刚当选的社民党总理勃兰特。

勃兰特,相信不少人都是因为他在1970年华沙犹太隔离区纪念碑前那一跪而记住这个名字的吧?对没错,就是这位,一直到2005年还在德国人评选“二十世纪最伟大德国人”里面排名第五的那位。

不过这时候纪尧姆也有个问题,那就是履历上显示,他曾为“大众与世界”出版社工作,而这个出版社本身和史塔西有关,因此西德的宪法保卫局提出了反对任用他的意见。但是纪尧姆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总理办公室主任,相信他只是偶然加入了出版社,和史塔西没有一毛钱实际关系……这本事也是厉害。

反正纪尧姆很快就又凭着本事赢得了勃兰特的信任,信任到了什么程度呢?勃兰特在幽会情人的时候都不避讳纪尧姆……就这么信任!

既然都信任到了这种程度,那纪尧姆能够获得的情报就已经是其次的问题了。

事实上纪尧姆对于东德最大的贡献,就是搞清了勃兰特当时的“新东方政策”,也就是与苏联和东德缓和关系的政策是真心实意的,因为勃兰特早年间在担任柏林市长的时候是以反共分子的面目示人,东德吃不准的话,是不敢接这个茬的。

所以某种程度上,选纪尧姆成为心腹,勃兰特是否对他可能和东德情报机关有关系的这一层完全蒙在鼓里,或者就是想要让他传话,这事情其实是难说的。

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东德反复要求纪尧姆获得更多情报,其实多少显得有点不明智了。实际上这个时候如果完全切断和纪尧姆的联络,让他成为一个“沉睡者”,反而更加有利。但东德完全一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样子,即使是纪尧姆夫人发现自己在进行情报传递时被跟踪,东德也依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认为只是例行公事,要求他们继续加强活动,甚至还在电报里祝贺了纪尧姆儿子的生日,这个具体的日期成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据。

但反正历史没有如果,东德屡次三番和纪尧姆无线电通信和纪尧姆夫妇频繁的活动终于还是被西德宪法保卫局抓到了马脚,最终在在1974年将他正式逮捕。当西德警察冲进纪尧姆家里的时候,纪尧姆高声声明自己是东德军官,共产党员。

勃兰特总理受此牵连辞职下台。后来纪尧姆的指挥官,东德情报局长沃尔夫的回忆录里写道:“我们在勃兰特倒台一事中扮演的角色,好比是将足球踢进了自家的大门。”

纪尧姆也被判处30年徒刑,而他的妻子也被判8年刑期,他们的儿子被送回东柏林。

1981年,纪尧姆终于在间谍交换中被换回了东德,他在东德获得了极高的荣誉,夫妻二人荣获卡尔·马克思勋章,纪尧姆进入国家安全部大学任教。

但他在东德的称号才是我觉得这位老兄是“黄昏”原型的主要原因,那就是“和平间谍”,相信就不用解释了吧,大家看过这个动漫的都应该知道了吧。

不过回到东德后,纪尧姆的家庭并没能保持圆满。1981年回国后,纪尧姆夫妇离婚,纪尧姆与另一名史塔西的女同事结婚,并改用了第二任妻子的姓氏,改名君特·布吕尔。

而他的儿子,曾经是思想左倾,天天与自己的“右派”父亲打嘴仗的革命青年,真的到了东德后却完全无法适应东德的政治气氛,似乎他的整个世界都突然坍塌了下来。

其实父亲对儿子的爱并没有改变,纪尧姆在回忆录里表示,在被捕的时候立刻坦承身份的话,实际上是说给儿子听的,因为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他觉得儿子对自己的误解是最难以忍受的。只是这仍然没有改变他们都父子关系,最后在1988年,儿子回了西德姥姥家,并且改用了母亲的姓氏。

纪尧姆获释十年后,他曾为之效力的国家没了,又过了四年,68岁的纪尧姆病逝,他的儿子没有出席葬礼。

远藤达哉之前的两部漫画都是讲述“黑深残”故事的青年漫画,到了 《间谍过家家》这里突然转变了风格,开始讲一个更加讨喜的故事。但是了解了“黄昏"原型的故事后,是不是对于整个故事的看法都多少有了点变化呢?这剧情是不是有些地方都开始对得上号了……嗯,咱们就不说下去了吧,如果真这样的话肯定会让读者心里有点难过的。

不过当然了,比较新的漫画里已经开始讲黄昏小时候的战争故事,暗示着这个世界的历史走向和现实并不一致,而且阿尼亚的超能力可是读心术,才不会出现误解老父亲这样的事情是吧,所以这里各位粉丝也不必过于担心这个作品的画风突然变成黑深残哈。

但是回忆起“和平间谍”的生涯,如果联系到漫画,那么最后不论如何,最终战争没有再降临到德国儿童的生活之中,这位现实版“黄昏”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了吧。

那说到这儿呢,对于《间谍过家家》的过度解读咱们今天也就到这儿了,这部看起来轻松搞笑,但其实经得住细究,而且挖下去能挖出宝的动漫,反正我是挺喜欢这调调的,希望各位也喜欢咯。

好了,今天节目咱们就到这儿,下面是吟诵时间,观察者网是一家独立而负责任的新闻网站,我们秉持全球视野中国关怀的理念为大家制作节目。想要支持我们的朋友可以加入付费会员频道观察员,年费198,使用我的邀请码999可立减十元,现在充值,还有机会领取观网限量版徽章一套,限量2000份,领完即止,领取入口已经开放,大家赶紧行动吧!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