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比「譴責暴力」有用,一個耳光又算什麼事?

500

台獨女神被呼一個耳光比較嚴重,還是蔡英文透過組織暴力圍堵時任海協會長的陳雲林嚴重?可能對性喜站在道德高度的譴責暴力者而言,兩者一樣嚴重,他們說「暴力就是不對」。可問題是,這其中又有些人,只譴責部分暴力,對另一部分的暴力視而不見,所以台灣社會的是非,早有嚴重的比例問題。

「暴力小英」的封號,來自於2008年前海協會長陳雲林來台,蔡英文率領組織性暴民進行暴力圍堵事件。當時的暴民,以汽油彈,排泄物與石塊招呼陳雲林,按往例,站在第一線的警察最倒霉,傷者超過200名,其中149名是警察。蔡英文則再掀起暴力事端後,躲了起來,煽動暴力,卻又不願被貼上「暴力」標籤。這次事件,也成為蔡英文在民進黨內崛起的契機。換言之,今天的蔡英文,是在群眾暴力的基礎上成就出來的「武則天坐天」。

這次台獨女神鄭麗君被呼一耳光的肇事者,不過是個習單影隻的女性老藝人,「暴力小英」隨即譴責暴力甚為可笑,其目的也不過又想政治套利而已。

儘管暴力的形式非常多樣,但會被社會主流輿論撻伐的總是肢體暴力,因為它是最明顯的標的,最容易被「道德消費」的行為。肢體暴力又分為個人暴力與群眾暴力,類似「暴力小英」這種群眾暴力,一般都有政治護身符,最終會在立場兩極的輿論中被“中和”,抵銷,而取得至少一半的正當性。「鄭麗君遭掌摑事件」則屬於個人暴力,由於偽善者所在多有,肇事者人單形隻,輿論很容易形成一面倒地譴責。

即便是另一端立場的政治護身,支持暴力對待鄭麗君的輿論,也必須各打五十大板,既譴責肇事者,也同時譴責受害者自身的暴力歷史,以維持自己的道德高度,故而,是非不會在這類事件裡得到符合比例的澄清。在身份上,「鄭麗君遭掌摑事件」的肇事者是尋常百姓,是社會弱勢,是個老人,這樣的人單挑當朝權貴,重點應在於為什麼“敢”,而不是在為什麼“做”。「暴力小英」事件卻是一整個政治團體,集體鼓譟,暴力霸凌來客,並造成社會動盪。最終,前者的嚴重程度被刻意地提高為後者的層次,掌摑鄭麗君者則被另一種群眾暴力起底,遭擾,鬥臭,不但完全不符比例原則,還以「譴責暴力」的形式,對肇事者施加人格毀滅式的暴力。要在這種社會論是非,自然是不可能的任務了。

有輿論批判那些鬥臭肇事者的網民暴力嗎?甚少,少到我每天讀6份報紙都讀不到。

民進黨凡事兩套標準,已乃民眾之共識,實不足論,暴力事件最應該檢討的,是那些狀似中立,開口閉口「暴力就是不對」的輿論。「鄭麗君遭掌摑事件」肇因於「去蔣化」,「去中化」的問題,身為「文化台獨」的旗手,鄭麗君本應有自覺,其行為必遭社會上部分群眾的敵視。台灣已是相當溫和的社會,意識形態爭議,若換作是民族性強悍的韓國,一個耳光算什麼事?就算是先進國家法國,「黃背心運動」不過是抗議汽柴油稅,照樣備妥汽油彈伺候。對蠻橫的權貴,若非將暴力升級到某一層次,光是舉牌抗議有用嗎?

若將廉價的道德擱一邊不談,歷史事實斑斑可考,暴力遠比「譴責暴力」有用,這才是一個號稱文明的社會應該檢討的問題,而不是一遇到暴力事件,就板起臉來譴責暴力,敷衍了事,連嘴炮都了無新意。

「暴力小英」事件,就是「暴力遠比譴責暴力有用」的佐證,它證明了台灣社會並非以文明標準,一致性地譴責暴力,而是以政治立場為標準,為暴力量身打造正義的外衣。既然如此,就不必自詡是一個文明社會,輿論也不用矯情消費道德。誰若搞事,就必然會被反對者反制,搞事者愈暴力,反對者就愈暴力,大家都別談是非,光講立場與結果即可。

在蔣銅像遭獨派砍頭,潑紅漆的最高峰時期,是什麼因素讓此暴力之風偃旗息鼓的?不是中立輿論的嘴炮「譴責暴力」,而是統派的暴力反制。去年3月,在獨派氣焰高張了一年多後,統派開始組織性暴力反制,獨派在慈湖潑紅漆,統派就在獨派記者會潑紅漆,要鬧大家一起鬧,直到政治高層發現此暴力對峙之風不可長,才以公權力介入,同時壓制了兩造意識形態對立的升溫。

如果統派不以暴力反制獨派,只是以文明抗議的方式應對獨派暴力,有用嗎?今天心疼鄭麗君遭掌摑的譴責暴力者,在獨派暴力鬧事的時候,有吭過一句嗎?就算是譴責過一兩句的中立者,在同樣事件頻繁上演後,也就習以為常了不是嗎?

所以,不要裝清高,暴力遠比譴責暴力有用,問題在於公權力不彰,公權力偏頗,輿論也只會盡情地「道德消費」暴力事件,對於杜絕暴力,毫無作用。

對個人肇事者鋪天蓋地進行鬥爭,其實也沒有什麼單一的是非標準,有尋常百姓之家暴影片曝光後引起公憤,遭肉搜圍毆,維護動用私刑者,不乏各種名流,亦不乏「暴力就是不對」的所謂中立輿論,同樣是暴力,整個社會亦是兩套標準。

撇開極少數在暗處謀劃暴力滋事的組織不談,至少在陽光下,並沒有人鼓勵暴力。因此對文明社會而言,多餘的並不是暴力,而是沒有標準地「譴責暴力」,懶得對事件追根究底的「譴責暴力」,沒有興致追究「非肢體暴力」之其他暴力的「譴責暴力」。

對於蔡英文當局的倒行逆施,舉牌抗議是毫無用處的,退伍軍官與退休公教人員為爭年金與尊嚴而「埋鍋造飯」,「如影隨形」,這類小打小鬧也無用,反正蔡英文相應不理,頂多把維安範圍擴大再擴大,眼不見為淨。

講道理無用,激情舉牌無用,又不准暴力抗議,社會輿論留給反對者什麼路走呢?「一個耳光」的餘地都不留,只會讓整個社會忍氣吞聲直到一個總爆發的時期一次出清怨氣,那個時候的暴力,就遠遠不止「一個耳光」那麼清淡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