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是属于中石化,是大型央企,央企受到用工总数的限制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464132”推荐,来自《我在胜利油田工作了13年,因为是劳务派遣工不给晋升,这公平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胜利油田是属于中石化,是大型央企。央企受到用工总数的限制。之所以限制用工总额有以下几点考虑:
1. 人数和本单位的产值利润及综合考评挂钩,只有利润在不断增长,才允许进新人。意思是,如果企业不发展,进人多了,就会成为负担,因为国企很少会大规模的解雇人,容易引起民愤,给社会造成动荡,98年的大规模下岗就是这样的。所以国家要控制国企的人员规模,人数不能失去控制。98年朱总理不得已而为之,也是为了断臂求生,虽然有一批人至今还有怨言,但对国家整体而言,是受益了,国企那时也活了。
2. 部分国企业务量是动荡的,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国企自身也不敢因为业务量临时性激增而大批招人,而最佳模式就是采用劳务制。
3. 在有限的用工总额控制下,国家又要求国企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现在咱们每年有大约900万大学生毕业,能稳住大学生的就业,也是减轻社会负担。所以有限的名额一般来说都放到了学校招聘。这和私企不断挖成熟的人进来,实行末尾淘汰制不同。
基于此,劳务工在最近十几年,越来越多被国企,被政府部门所运用。国企用劳务基本上都是走两端:
第一端:低端可重复可替代性劳动,这类劳动往往不需要太高学历,上手快。即便老人走了,新人在短期内实习几个月,甚至更短,就能马上上手。
第二端:高端人才。受国企工资总额限制,国企的工资和职级挂钩,也有少部分弹性的绩效奖金。但即便如此,任何一家国企对比同行业的优质民企,其待遇都是差很多的。你所在的胜利油田的职工待遇比不过康菲石油或者斯伦贝谢,甚至国内的杰瑞石油;中国移动、联通的待遇也比不上华为、中兴。所以,国企想用高端人才,也会有劳务制。我曾就任的国企里,需要猎聘一个高端人才,当时他们总经理的年薪不过40万,但他猎聘的一位从外企离职过来的员工,谈判的年薪是100万整。他所在的外企之前给他20万美金,但就是经常出国。来国企后,我们只用他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很偶尔的派一线去解决一下困难,他很满意,已经干了3-4年了,现在还在干。
之前国家也有过类似规定,说劳务工不能超过几年,否则要转正式。于是一些企业就在这之前,全部解雇,又重新签劳务合同,来规避,给劳务工造成很大困惑。所以,我也想替广大劳务工,尤其是低端行业劳务工说句公道话:他们在你的企业如果都干了3年以上了,而且未来还仍然会继续需要他们干下去的话,能否给他们开个口子,让他们转成企业正式编制,对他对企业都有好处。他们能更加安心稳定的就业了,企业也拥有了广大的熟练工,咱们毕竟都是祖国建设的一份子,没必要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