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独问题岂能和稀泥?台湾媒体为何不懂大陆民意

最近,一篇岛内蓝营媒体的评论文章《两岸合作共创富裕之道》在大陆被广为转载,此文从“大陆2021年人均GDP已达1.25万美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切入,呼吁两岸双方都需要敞开心胸,关心彼此的发展,而不是负气关上交流大门搞对抗。

客观地说,突破反中仇中思维桎梏,相对岛内整日掩耳盗铃、不分黑白、胡说八道、令人“智”熄的“台独”舆论,能从脱贫、数位经济乃至尖端科技等方面肯定大陆的进步,已属难得。

500

不过,文中对当前台海形势的分析,仍出现了一些基本的认知误区与盲点,值得引起关注。

比如,文章先是批评绿营操弄“反中抗中”,网军大打“认知战”,加上近两年疫情肆虐,两岸人员交流几近于无,情感连结逐渐断链,造成民众习惯性对大陆信息进行负面解读,但话锋一转,又称:

大陆近年同样民粹情绪高涨,很多大陆民众对台湾也产生对抗情绪,高唱“武统论”,拒绝接受台湾所有正面讯息。…….唱衰台湾经济发展的信息、视频盛行于网络。……....台湾对大陆的各项进步一叶障目,大陆只注意台湾的政治内斗,看不到台湾经济的韧性、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光大。

然而,事实真相果真如此吗?

首先,“武统”声音的出现,是“台独”势力让两岸关系日益紧张的客观反映,既然认识到这是操弄“反中抗中”所致,又何故将导致“武统”升温的结果归咎大陆民众的对抗情绪呢?

其次,难道没有“武统”声音,就没有“台独”?民进党就改弦更张,蓝绿就转而一致拥护和平统一?

显然,这种把“台独”与“武统”等同视之的分析,即回避了“统独”问题是不可调和矛盾,又混淆了二者的因果关系。

对于文中提到“大陆只注意台湾的政治内斗,看不到台湾经济的韧性.....”,这种解读也值得商榷。

事实上,大陆民众以何种态度看待台湾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台湾社会如何看待一个中国,是追求统一还是妄图分离的问题。

曾几何时,为了救亡图存而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主义,一直影响两岸经济的发展。

比如,从台湾光复开始,不可否认出现了一批随着国民党到台志在实业救国的儒官,他们除了要站稳脚维系自身的生存,当时更希望把台湾建设成一个中国的“模范省”。

因此,彼时的台湾经济发展是延续了国共长期的路线斗争,如果两岸走向和解,本有机会成为促进中国大陆经济发展的正面力量与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近二三十年来,当台湾社会有些人不再认同“一个中国”,当主流论述是以打造“新国族”为首选目标,此时的台湾经济失去了中华民族主义的发展动力,不再成为曾经一代人以台湾发展现代化民族工业,实现救亡图存的进步力量,反而沦为“台独”势力遂行分裂目的筹码。而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大陆民众看待台湾经济发展的态度。

就岛内而言,又何尝不是因为先把“大陆”视为敌人,才造成无法规划推动整体的发展政策与目标,因此,经济问题的背后仍是政治问题。

这篇《两岸合作共创富裕之道》文中还写道:

台湾过去40年在全球化产业链中“力争上游”,打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半导体芯片、电子零组件等产业,值得大陆以谦虚、借鉴的眼光看待。

讽刺的是,台当局在去年中贸贸易战时大动作禁止人才赴大陆工作发展,尤其是重点禁止芯片方面的人才赴大陆工作,此举明显是充当美国的打手,配合美国对大陆的技术打压和封锁。

如今岛内很多人把台积电称为“护国神山”,试问,这些人要护的“国”,到底是两岸同属的一个中国,还是一些人痴心妄想的“台独国”?

500

再者,假如脱离两岸产业链、供应链的分工合作,靠着台积电等少数企业,台湾就能成为世界经济博弈中的主角吗?

正如大陆媒体早前分析,面对岛内经济和民生发展近乎停滞的质疑时,认为有此可以“一俊遮百丑”,实则是绿营政客的错觉。

那到底是大陆缺乏谦虚态度,还是台湾盲目自大呢?

况且,阻扰大陆借鉴台湾经验的正是以民进党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穷尽一切手段限缩两岸交流,若不谴责台当局倚美谋独、挟洋自重,反而将责任推到海峡对岸,这样的解读也有失公允。

2021年,台湾对大陆(含香港,下同)出口额1889.06亿美元,占台湾总出口额的42.3%。大陆持续位列台湾地区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顺差来源地,对两岸关系而言,哪一方在开大门走大路,哪一方在闭门对抗,事实胜于雄辩。

台湾社会如想与祖国大陆共同探索共同富裕之道,首先要认同一个中国,扬弃分离主义思想,想吃中国饭就不能砸中国锅。而统独问题是道是非命题,又岂能动辄就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和稀泥?

岛内媒体如果真的坚持理性中道,真想倾听了解大陆民众的心声,也只有先厘清自身的偏见与盲点,这也才是拒绝游走统独两端,真正坚持“两岸一家亲”的应有之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