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美岐又一次翻车,不意外

作者|   她姐

来源|    她刊

  不意外,孟美岐新电影再惹争议。

  在映电影《我心飞扬》,以冬奥短道速滑为主题,以中国首个冬奥冠军大杨扬为原型(没错,孟美岐演的就是这个原型)。

500

500

  在冬奥刚过,王濛“我的眼睛就是尺”的梗仍鲜活在国人脑中这个关头。

  《我心飞扬》,上映半个月,总票房刚过500万。

500

  这其中,当然有去年孟美岐那一段众人皆知的恋情风波的影响。

  曾经C位出道的顶流女爱豆,被人指控第三者插足。

  女爱豆身份+私德有污的剧情,造成孟美岐的口碑坍塌,路人缘和事业运都急转直下。

500

  这次电影票房扑街成这个样子,跟孟美岐的口碑坍塌有关,但不全是。

  在我看来,最根本原因或许是——

  孟美岐,撑不起这样一部主旋律大电影。

  如今,在流量偶像祛魅得差不多的内娱,这种本质,开始赤裸地显露在票房上。

  过去大导找流量偶像,常有一种有苦难言的辛酸——

  我能咋办,我有KPI,资本要票房。

  而如今,资本曾迷信的“流量自带宣发”“偶像有收视号召力”,在现实面前,彻底沦为笑话。

  从孟美岐《我心飞扬》这一标志性的扑街上。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爱豆这一群体的悲剧性:

  他们的成功是偶然,但失败似乎将成为必然。

500

  《我心飞扬》的扑街,再一次把孟美岐的现状展现了个彻底。

  即便电影买遍热搜,还找来不少娱乐圈人士背书,连花絮都在一轮轮,从努力到实力,360度全方位地夸主演。

500

500

500

500

  但在观众这,孟美岐最多还是只得一句——

  “努力不管用啊。”

500

  而感慨她如今努力无用,更多是因为,曾经是有用的。

  孟美岐的努力,的确让她闪耀过。


  《创造营101》时期,她横空出世,一跃成为观众和选手心中毫无争议的女团C位。

  但严格来说,101初期,孟美岐的优势并不明显。

  尽管她和吴宣仪初出场,节目就有意将两人定位成正统种子选手,对她们的优秀做了一番烘托。

500

500

  但对彼时觉得整个女团圈都很小众的国内观众来说:

  韩国出过道,所以呢?

  宇宙少女?谁?

  更别说,以女团标准来看,同组合的吴宣仪,在外形上比她更有第一眼抓人的本事,公司主捧吴的倾向也更高。

  孟美岐,靠什么破的局?

  实力和努力在她身上的相互融合。

  我一直觉得,101时期,孟美岐和吴宣仪作为女团选手,虽都有成为C位的条件,最终孟美岐走得更远的关键在于——

  欣赏性之外,孟比吴多了一层精神上的感染力。

  两个实力从一开始就高于平均水平的女孩,和别人比,想出挑轻轻松松。

  但,一个始终没有达到初出场被吹捧过头时给观众营造的期待,一个却在不断更新观众对她的期待。

500

500

500

  其实两人从前的遭遇很类似——

  经历过韩国残酷的练习生选拔机制,在没空调的训练间每天上至少8小时的舞蹈课,每月月末都会经历公司评测,不合格就被直接淘汰。

  好不容易成团出道了,又都只是宇宙少女体里的边缘人。

500

  最右孟美岐,左二吴宣仪

  但,若台上没有绝对业务能力镇场,背后故事或许能打动人,却不具备力量感。

  当大家被她的实力征服,再去主动了解她台下的努力。

  孟美岐的C位出道,逆风翻盘,就成了“努力有意义”的最佳诠释。

  比之吴宣仪,她显然更容易被女孩们投射情绪和欲望——

  外貌条件一般,天赋普通的女孩们凭借努力、实力,也能一步一步,踏实地走上花路。

500

500

  这也是偶像在达成观赏性之外,应该追求的更高境界——能给粉丝提供精神力量和引导。

  但,努力,只是孟美岐爆红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

  因为她是诞生于偶像元年的第一个女团选秀冠军。

  必须承认,内娱任何节目,第一年,永远都是有实力的人最容易出头之时。

  因为那是观众的新鲜感最盛之时,也是资本对怎么干预割韭菜还处于混沌摸索之时,而非绝对掌控之时。

  孟美岐,乘此东风,又迎合了彼时内娱正流行的“女汉子”审美,颠覆传统女团的甜,展现女孩的酷和力量感。

500

500

  顺便给实力爱豆打了个样。

  努力和运气,共同造就了孟美岐在爱豆时期的爆红。

  从这个层面讲,孟美岐的成功,有如今许多爱豆难再复制的偶然性。

  但讽刺的是,她之后的失败,又几乎是绝大部分爱豆身上的典型境遇。

500

  几乎所有人都能说出孟美岐路人口碑滑落的分水岭——

  转型演员之后。

500

500

  但我始终觉得,孟美岐在转型之后的狼狈,不是她自己把一手好牌打烂那么简单。

  反而,因为她在内娱爱豆行业(假设有这个行业的话)的成功,让孟美岐似乎成了在验证内娱爱豆转型演员这条路上,“努力无用”的那个最有说服力的“实验品”。

  什么意思?

  孟美岐其实最大程度的展现了,爱豆做演员的不合适,和不得不转型演员的无奈。

  首先,她身上几乎集合了爱豆转型演员的典型诟病——

  比如,才不配位的空降资源咖。

  爱豆因为流量加持,初入演员局时,就能手握不错的牌面。

  孟美岐因为内娱第一个女团C位的身份,流量不小,所以受公司力捧,转型演员后更可以说是狂揽资源。

  第一部戏《诛仙》就是大IP大银幕的女主。

  上表演综艺,前后被李冰冰、章子怡力捧。

  如今又出演主旋律电影的大女主。

500

500

  但,资源砸下了,她们却很少hold得住。

  为什么?努力也无法拯救的演技差。

500

500

  孟美岐教后辈“演戏”

  孟美岐在表演上的毛病,是半路转型的爱豆最容易进入的两大典型误区之一——木。(另一类误区:过于灵活,详见吴宣仪)

  为什么木?

  一是因为,作为爱豆半路转型,在演员上,她无天赋可发挥,无专业积累可运用,甚至因为是空降影视圈,经历一片空白,所以无法对这行产生最基础的共情和热情。

  这一点,在还算“努力”的孟美岐身上展现得特别清晰。

  因为她其实也算想演好戏的那类爱豆。

  但人在面对必须完成的任务,和熟悉、热爱的任务时,是不同的。

  一个细节对比——

  孟美岐在谈及唱跳歌手相关的问题时,她并不木。

  她有情绪,有表达欲,有争强好胜的欲望,有往深处琢磨的驱动力。

500

500

  但面对演戏,她只有必须完成任务的坚持。所以在有外界可以随时求助与支持时,她不会主动自己思考琢磨。

  二则是,爱豆和演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培养体系,其中甚至有不少相悖的逻辑。

500

500

  比如杨紫和刘雨昕同台的一次,就可以体会几分演员和爱豆的区别。


  同样对镜头敏感,爱豆是要主动去抓住镜头的,演员则习惯了避开镜头的意识,让表演更沉浸和自然。

500

500

  越是偶像工业的成熟产物,越是早已被圈死在一个硬性框框里。

  越成熟合格泯灭个性的爱豆,越不适合做演员。

  为什么做爱豆时实力远超杨超越的孟美岐、吴宣仪,却不如杨超越演戏自然,也是这个道理。

500

500

  可能也有人会说,既然不适合,那就别做演员,别拍戏啊。

  但,这正是内娱偶像最尴尬之处——

  国内的偶像体系,从来只负责造星,却不负责延续星光。

  哪怕是曾以第一名成团,粉丝追逐者众的孟美岐,出道并不意味着走上新花路,反而意味着失去舞台。

  从《偶像练习生》《创造营101》起,内娱资本们全数接收了韩国造星工业的高效和死板,四个月便可造出一批可割韭菜的新偶像。

  但,又比他们更急功近利。

  他们造出了一批又一批偶像,却从不肯完善偶像工业的上下游——

  内娱爱豆,出道后连最基本可供打歌的舞台都没有。

500

500

  在《偶像练习生》C位出道,坚持做唱跳歌手的蔡徐坤,出圈那首的《情人》,首秀却是在《青你2》,一个正在选新偶像的选秀节目。

500

500

  内娱偶像们的真正困境在于,无论做演员是不是一个正确选择,他们其实都没有别的选择。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她姐也并不想过于苛责个人。

  这其中始终有结构性的问题在——内娱压根没有团体持续生存的土壤。

  内娱选秀的大环境,决定了这里最多的只有两类人:

  怀揣偶像梦,但却注定只能梦一场的失意者。

  或者,将此视为进入娱乐圈的跳板、获得流量的捷径,对偶像身份毫无敬畏的有心人。

  前者可悲,后者可恨。


500

  而一个更可悲的真相是——

  越成功的偶像,越不适合当演员。

  要讨论这个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要转向偶像工业最成熟的韩国。

  在韩国,但凡有偶像塑造出了还不错的角色,比如都暻秀、朴炯植,韩国社交媒体最常见的说辞一般是:“他简直让人忘了他是个偶像。”

  这个“忘了”,很微妙,却合情合理。

  很多对表演事业特别有追求的演员,都会有意降低自己的曝光率。

  因为神秘感,是演员演技之外的必要修养。

  陈建斌在上过真人秀后便表达过自己懊恼。

  因为暴露隐私、塑造人设,和纯粹的表演艺术是完全相悖的。

500

500

  只有作为明星的光环越小,银幕上塑造出的人物,才越真。

  而这个逻辑,却和偶像这一职业努力的方向背道而驰。

  好偶像的标准是什么?

  你一站上舞台,甚至都不用动,就自带星气。

  你通过舞台唱跳和社交媒体营业塑造人设,把自己作为明星的人格不断完善。

  当你的人设经营得天衣无缝,粉丝对你本人的印象鲜明且固化。

  那么你就是一个成功的偶像商品。

  这是偶像与演员演技之外的矛盾。

  演技之内,同样有需要用力跨越的鸿沟。

  在专业技能上,演员和偶像都要训练一种东西——表现力。

  看似是同种东西,其实训练的方向也恰好对立。

  把偶像的表现力原封不动装进日常或表演场景里,就是下面这种效果。

500

500

  偶像的表现力,有一点最重要——表情管理。

  一流的偶像,哪怕高强度地唱唱跳跳,脸上的表情依旧要从容。

  哪怕七八个机位环绕直拍,都不能被抓到丑态,还要找到机会放电,完成自己的killing part。

500

500

  这种训练,很大一部分,就是在消灭人的本能的生理反应。

  而表演中,生理反应恰恰是演员需要捕捉的重要表现力。

  所以你会看到,在韩国偶像训练中脱颖而出的偶像,她们演气急败坏,是这个样子的——

500

500

  哪怕是没有经过训练的素人,对于一个人气急败坏的表现,其想象也不可能是这样的。

  所以偶像演戏,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是面部僵死,雷打不动,不敢做表情,因为偶像面对镜头的铁律就是:宁无表情勿露丑态。

500

500


  你看得出下面的程潇,是在表现被喜欢的人在处境最惨的时候告白的心动和感动吗?

500

500

  要么夸张做作、五官乱飞,对情绪捕捉极其不准确。

  无论什么场景,都在试图耍帅装可爱。

  因为长期的工业化训练,基本已经让他们没有什么真实的情绪记忆。

500

500

  成功转型演员的偶像不是没有,但在专业上,他们甚至要比素人新演员要更用力,才能弥补在偶像工业中被杀死的灵气。

  本是偶像们的内部困境,依托自身努力未尝没希望,但国内畸形的影视市场,又给偶像的演员生涯,带来了另一层悲哀——国内的影视行业,太溺爱这群偶像们了。

  导致本就先天不足的偶像,还没解决自身的短板,就被一种虚假繁荣困住。

  影视资本看重偶像、流量们自带的庞大粉丝群体以及粘性,对这个群体大开绿灯。

  不会念台词?没关系,给你请大神配音。

  所以你会发现,现在的流量、偶像演的人物,唯一能看出演技的,竟然就是配音。

  如今甚至发展到剧扑了,粉丝还要反过来怪配音演员配得烂。

500

  口碑和演技受到质疑?没关系,大导给你背书。

  偶像这一群体进入影视圈后,娱乐圈突然出现了很多,大导集体失智把臭硬说香的诡异场面。

  经典发言之赵宝刚“演技炸裂”。

500

500

  经典发言之周星驰“有天分、好难得”。

500

  陈凯歌说这是资本控制下的市场的必然结果,无需过多抨击。

  但最后还是补了一句“没有演技万万不可”。

500

500

  可凯子哥你想过吗。

  如果不抨击,那么偶像流量没演技也是必然的结果。

  而如今,资本、大导们的溺爱,终于成功把这群偶像奶死。

  以前,在他们尚且有机会磨炼演技时,资本告诉他们,不用努力啊,走个过场就行,做演员就是这么简单。

  现在,内娱逐渐对流量和偶像祛魅,粉丝提供的那点子流量已经根本扛不起票房了。

  下一步,这群没有演技也没有收视、票房号召力的偶像,便只有一种命运——被市场彻底抛弃。

500

  回看偶像工业已经成熟饱和的韩国,我们其实不难预想这群内娱偶像未来会面临的生存图景。

  和国内前几年盲信偶像是收视保障的情况正相反。

  韩娱偶像一旦演技不合格,立马会引发观众抵触,导致电视剧扑街,被嘲“收视毒药。”

500

500

  可韩娱偶像不做演员,尚且还有唱跳舞台、打歌节目,坚持唱跳事业,未尝不可。

  而内娱偶像们,成功被资本奶死之后,退路在何方?

  无人能看到。

  监制 - 她姐

  作者 - 又青、圆脸香芹

  微博 - @她刊iiiher

点击「她刊」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