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良诸文明已经确认为王权国家状态,比夏朝还早,为何不以此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呢?
老强13,939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一点一点更,保证不太监。
说明一下,欢迎转载,不用说明出处,本来本篇就是用众多考古工作者们的劳动结晶拼凑起来的。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祖先到底是哪里来的
2019年良渚申遗成功,同年,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收录良渚文化,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发文,称之为华夏五千年文明之实证。要回答这个问题,要看普罗大众(非考古专业)对良渚文明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图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目前世界考古学领域对良渚到底是文化还是文明,已经有了共识,对于称良渚为文明这个问题,不再进行赘述。
有人质疑良渚人的血缘不属于华夏民族主体O2a(老O3),下面两张图希望能让这类半桶水装懂的人再去好好学习一下有关Y染色体单倍群多态性特征的相关知识。
图片来源:兰海网分子人类学论坛版主RAYN制作
来源:23魔方网
如上两图可知,距今3600-4400年之间有个特征是O-F492的祖先,其后代分三个方向进行了迁徙,所对应的是怎么样的考古发现,后文再述。在同一个时代,这个O-F492可谓是鹤立鸡群,这从分子人类学的角度证明了良渚人在上古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
本文将从现有的考古学资料中,尝试对中华大地距今5300-3700年前的一段文明演进史进行一个梳理。必然会有不同意见和观点,在此提醒各位,千万不要用现在的地域观念去和那个年代对号入座,几千年来人群的迁徙变化,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人早已物是人非了。
第一部分:良渚到底有多辉煌
距今5300年,这是个神奇的时间段,好像全世界的文明都在那一瞬间爆发了。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完成统一,形成世界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权国家;苏美尔人在美苏布达米亚南部平原建立起了城邦文明。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哈拉帕文化。而在中华大地上,钱塘江北岸的良渚文明出现了。
良渚凭什么受到举世瞩目?
一、余粮
多余的粮食对于文化、文明的形成,是最主要的条件。说直白一点,吃饱了才会有文化、才会有文明。良渚古城目前出土的碳化稻谷,总量达到20-30万斤。良渚古城以东20多公里的茅山遗址,2009年发现了80余亩成片水稻田,其中东西向的灌溉水渠,南北向的红烧土田埂分割出一垄垄整齐的稻田,令人叹为观止。
20-30万斤
良渚规模化种植水稻田考古复原图
如此大规模的水稻种植,离不开先进的生产工具。5300年前,当其它农耕文化还在使用耒耜这种类似于今天的铁锹的工具,一锹一锹翻土地的时候,良渚文明的前身崧泽文化,就已经使用经过技术改良之后的分体式石犁。
普通石犁
良渚人用的石犁
现代模块化设计,易损件更容易替换修理
有石犁的才叫农“耕”文明,用石头铲子挖地也能叫“耕”?
实际上,同时期中国其它地区的文化聚落,也会种地,但是大多是使用动物骨骼或者石头做的铲子(古人叫耒耜),一铲一铲挖地种东西,严格来说那不叫“农耕文化”,那叫“园艺农业”,说白了根本不可能上规模,也无法养活一个城市上万的人口。
关于石犁的表述,来源于良渚博物院官网主页介绍视频,以及《中国考古学通论》(2009年10月1日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张之恒)。但是知乎作者
@螺旋真理 提出了质疑,《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出土的三角形石器是石犁吗?——毘山遗址出土三角形石器微痕分析》 刘莉 美国斯坦福大学;陈星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潘林荣 闵泉 湖州市博物馆浙江湖州; 蒋乐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杭州 发表在《东南文化》(2013),该文结论:经过实验考古和微痕分析。以一件现代铁犁、一件出土石铲和一件实验用石犁的形态和微痕观察作为对比标本,观察昆山遗址出土的五件崧泽文化三角形石器.发现昆山三角形石器可能具有铲、刀等多种功能,可作业于不同质地的物质,如植物和细土壤。这些遣物上没有发现类似犁耕的微痕,可以肯定它们不是犁。
由于存在争议,将文献材料奉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20-30万斤的碳化稻米能留存到5000多年后的今天,说明良渚的食物储存非常先进,根据考古发现,良渚文明已经使用杆栏式建筑了。下图是出土的陶豆上发现的一个符刻,以及出土的一个陶屋顶。让我们复原了良渚文明房屋的样子,杆栏式结构、人字形屋顶已经趋近与后来华夏民族的建筑风格。
嘉兴仙坛庙出土的一个陶器盖子上的符刻
这个是良渚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陶屋顶
复原后的良渚人房屋
大规模农耕的对水利工程的需求变得十分迫切。而修建水利工程,势必需要一部分人脱离粮食生产,去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并且需要有组织领导者来管理。这就是文明即国家最初产生的原因。
5200-4800年前良渚水利系统卫星图
位于地势较高处河谷口的高坝
地势较低处的低坝
良渚的水利工程非常宏大,工程量堪比埃及金字塔,有专家估计,良渚的水坝,需要一万人专门建设十年时间。这么大的工程量,说明良渚文明在5300年前,有非常强大的农业基础,高产出的粮食生产,大量的粮食储备才能支持如此之多的劳动力脱离粮食生产去做这类工程,有集权统治可以组织和领导如此大规模的工程,是良渚作为国家文明的重要支撑依据。
二、城市。
良渚文明拥有巨大的土石结构内城墙和外城墙,其被最早发现,还是1969年2月11日,农历新年前6天,美国的锁眼卫星拍下了下面这张照片。当时是冬天,植被凋零,又值革命年代,开发建设并不是主要社会活动,地貌基本保持完好,良渚古城墙以及水坝系统被清晰地显示了出来,这帮助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
美国锁眼卫星1969年拍摄的卫星图
良渚古城最大的内涵,实际上并不是因为它大,更重要的内涵是因为它的三重相套的城市格局、宫殿区居中、中央高周边低的高度变化,是华夏民族后来各个历史时期首都的建设方法。
以上斜体部分作废。知乎作者
@螺旋真理 提出质疑,中国古代三重相套的城市结构实际上是到了北魏时期才出现的。在此之前,有记录的古都城的宫殿区大多散落在内城区域内,内城相当于宫殿区。经查证属实。权力中心,君权神授
手工业区
外城为居住区,农田、平民墓葬都在城外
良渚古城 已经实现了城乡分野,农业聚落全部位于城外,为城市居民提供粮食。良渚古城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中的交通主要是河道,交通工具主要是舟船,下面是考古工作者为我们还原的良渚古城内的情景。
水道交通的城内景象
良渚古城全貌
三、木工
木材是自然界最常见的材料了。良渚人对木材的利用,有些普通的就略过不提了。我们来看几个比较厉害的东西。
前面我们说过,良渚的主要交通是河道,主要交通工具是船。这个河道并不是随便挖挖就行了的,需要打好木桩,保护靠岸的船不会把河道整垮了。大量的木材使用,离不开伐木工具。
有锻石锛,跟随O-M119族群迁徙的一种新石器工具
使用方法
是不是很厉害,更厉害的在下图。庙前遗址出土的榫卯结构古井
华夏民族的木工榫卯结构,用了几千年了
四、纺织
良渚的纺织是有出土工具的,可不像有的地方,找到个丝绸残片,找到个锯齿形骨头,就说自己那边是丝绸发源地。要那样子,丝绸之路上的地方怕是都要成发源地了。“服章之美,故谓之华”,为什么我们说良渚有养蚕织娟?
良渚文化早期遗址中,还发现不少竹编织物、草编织物和丝麻织品。竹编器物有竹席、篓、篮、箩、千篰簸箕等。麻织品有麻布和麻绳。丝织品有绢片、丝线和丝带等。上述 竹编器物和丝麻织品的工艺水平都很高,如竹编器物的编织方法有一经纬人字纹、二经二纬人字纹、梅花眼、菱形花格和密纬疏经十字纹等。丝织品的出现,说明良渚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开始养蚕织编。[1]
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绢片(1958年出土)
良渚文明区域内出土数量很多的陶纺轮
作为礼器的玉纺轮
木头已经烂了
这就是我们说的“纺”
将散乱纤细的单根纤维捻合成连续紧实的线,这个过程叫“纺”,那么“织”呢?
这是我们说的“织”
将“纺”好的线经纬交织形成平面织物,这个过程叫织。
这个就是织机的证据
这个玉端饰是套在这些工具的两端装饰用的
这就是华夏民族最早的织布机“腰机”
这样利用人身体把经线绷直
纬梭来回穿过经线,织成平面织物
看完想到了什么?
五、陶器
5300年前的人类社会,陶器是文化主要传承的载体,良渚文明的陶器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相当大的一部分陶器已经使用了快轮技术。不要小看这个快轮技术哦,到现在为止,这种技术还是陶瓷的主要制作技术。良渚文明学习了钱塘江南边河姆渡文化的黑皮陶和黑陶制作方法,这个黑陶和黑皮陶千万不能小看它,实际上它包含了两种技术,第一是木炭的使用,得到高温烧窑,这是后来青铜器冶炼的前提条件之一。第二是渗碳技术,这关系到青铜器和铁器的品质(生铁、熟铁)。
下图是良渚具有代表性的黑陶,它是在窑内烧制到一定程度后,故意熄灭窑火,让没有完全燃烧的碳粉尘充满整个密封的窑炉内,让碳渗入到陶器中,再进行一次烧制做成的。
良渚的陶器按照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我们祖先的脑洞。
1、炊器。做饭用的
就是这样做饭
后来的青铜鼎就是用不同材质做的吃饭家伙
这种三足设计,是不是觉得特别熟悉?没错,商周时期的青铜鼎礼器形制,发源于陶鼎。这种陶鼎只能煮稀饭,想吃干饭,它是做不出来的,会直接被烧裂,吃干饭需要另一种炊具。
蒸饭用的隔档鼎
这样也行
2、盛食器。就是上菜的碗,吃饭的碗。
这个没啥好说的,大家自己看看。这个豆的形制,越到良渚晚期,豆把就越细长。
有没有想起油灯
看没看到碟子底下还有符刻
3、盛贮器。平时放食物或者别的东西的容器。
最常见的罐
这个罐的形状,在良渚一千年的时间里,也经历了从前期矮胖到后期高瘦的变化。如下图。
矮胖到高瘦的形制变化
4、酒水器。喝东西用的
装酒或者水的双鼻壶
盛酒器也经历了从矮胖到高瘦的变化。
酒杯/水杯
左边这个差点以为是马克杯
倒酒水的壶,这个壶口的形状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滤酒器是最牛的
这个滤酒器可以把早期酿酒过多的杂质(酒糟)过滤掉,这个脑洞如何?很简单地解决了过滤问题。这个还是良渚早期的东西,到了良渚中后期,可能酿酒技术有了变化,这个过滤器就没再见过了。
六、玉器
最让人目瞪口呆的就是良渚的玉器了,要用某样东西代表良渚文明,首选便是玉器。华夏民族的玉文化主要发源于良渚,2000年之后《周礼.春秋.大宗伯》 载:“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这六件玉器,就有四件来自良渚文化。“礼仪之大,故谓之夏”,玉器是用来祭祀的,祈求风调雨顺,祭祀先祖,祭奠亡灵等等。
后来的很多文化都有玉器,为什么我们不说它们是华夏民族玉文化的源流呢?主要是因为要么玉器使用方法(礼制)没有被华夏文化传承, 要么这个文化的玉器本来就传承于良渚。比如这个玉玦,马家浜、崧泽、凌家滩、红山、石家河、山东龙山等等,很多文化都有,并且造型各异,但是在良渚之前,玉玦都是拿来当耳环 用的,直到良渚开始,玉玦被穿孔后当成了衣服上的配饰了,这个使用方法传到了湖北石家河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直到后来商周时期,玉玦到底是拿来当配饰还是当耳环,成为了判断夷夏的标准,也就是说,都周朝了,还拿玉玦当耳环的,就是野蛮人了。
良渚之前的崧泽文化,制作的玉器大多为平雕工艺的。而到了良渚时期,如下图
良渚前身崧泽文化特别多的玉玦
玉琮制作过程
这个减地法阳线就很厉害很厉害了
线切割了解一下
良渚博物院馆藏玉钺、玉璧、玉琮
各种玉礼器从墓葬中出土,代表着阶级分化
玉琮、玉璧、玉钺、玉璜都是随葬品,是礼器。其中玉钺代表的是武器,是军权王权;玉琮刻有神徽,代表的是神权。
七、良渚符刻
良渚有没有文字是很多人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说实话,有符刻,之所以称之为符刻,是因为我们看不懂它的意思。甲骨文这样成体系的文字,不可能是一夜之间突然想出来,并被所有人接受并使用的,必然有其前身,不敢说良渚的符刻一定是甲骨文的前身,但是良渚的符刻的确是有非常独到的东西的。
1、神人兽面纹
玉琮王上的神人首面纹
驯化动物作为坐骑,这应该是最早的记录了
这个纹饰的实际宽度不到4厘米,高3厘米。在这么小的范围内,雕刻出如此精细繁密的图形,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个神人兽面纹居然还有简化版、抽象版等各种各样的版本。
没有神人的简化版
卡通版?
印象派?
镂空灵魂画师版?
镂空浮雕抽象派
简化版有5种,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看,就不一一赘述了。这个标记具体是什么意思,目前说法很多,有说就是蚩尤本尤的画像的,有说是良渚大英雄的,也有说是良渚人崇拜的神,莫衷一是,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这个画像符号,遍布良渚文化区域。
这是早期良渚的核心统治区,后来逐渐北上,吃掉了苏北地区
这又印证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国家。良渚都城控制着整个良渚文化区域内的人口和土地,不管是依靠武力还是软实力产生的向心力,很明显所有人以使用良渚文化为荣,就像唐僧每到一个国家,必称自己是东土大唐来的,人家一听,哇,东土大唐高僧啊,牛。然后就有想吃他肉长生不老的,有想嫁给他的巴拉巴拉,扯远了啊。这就是广域王权的物证,也是铁证,是君权神授最早的表现方式,因此我们断言良渚它不仅仅是一个城邦,而是统治着巨大区域的一个国家。国家代表的是——文明!
这个神徽(我们暂时这样称呼它),在后来的湖北石家河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中也出现了。
石家河出土,都是大蒜鼻。不同的是这个是“秃宝盖”,良渚是“宝盖头”
山东日照两城遗址出土的龙山时代石锛上刻画的兽面
山东日照两城遗址出土龙山时代石锛上刻画的兽面
再后来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
再再再后来……
2、表意指事的刻画符号
这类就是前文提到的,有可能是甲骨文前身之一的原始文字了。这些符号出现在陶器的各个部位,没什么规律,之所以在陶器上遗存下来,是因为陶这个材质比较稳定,如果在木头或者竹子(竹简)遗存下来的可能性就非常非常之小了。
良渚博物院的一面墙
良渚博物院的另一面墙
器物上的符刻
器物上的符刻
这只国宝上很多符刻
这可能是一句话
偷偷摸摸刻在底部,不想让人看到
象形符号和抽象符号两大类
这种象形符号很少
鸟在良渚文化中是很神圣的一种动物
抽象鸟符号
抽象鸟符号
箭早在良渚之前就有了,这个符号就是一支箭
这个前面给大家看过
底部刻字,是不是和今天的瓷器一样,用来说明是哪位大师做的
奶奶家的碗底部也刻一个字
良渚的抽象符号特别多,就不一一例举了,这种内部刻字的习惯,到我小时候我祖辈家的碗底都经常看到,大多是刻上自己的姓,来表示器物的归属。想来以前这些东西经常互相借来借去的,刻个字就不会忘记从哪里借来的了。或者器物底部刻个符号,代表这个陶器是谁制造的,尤其是出名的工匠,做的东西自然更受欢迎一点。
有想研究良渚刻画符号的,可以去找一本书,书名叫《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张炳火教授主编。全书收录了卞家山、庙前、庄桥坟等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554件带刻符陶片、石器和玉器,符号总数达656个。全书分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研究课题综述、导语、陶器篇、石器篇、玉器篇、刻符器物补遗、关于良渚文化刻画符号的文献资料、索引等内容,包含3000余张器物图片及相应的拓片、摹本。
没有破译的都不算文字,只能叫刻画符号
3、鸟居高台纹
前文说了,鸟在良渚文化中非常重要,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而其中这个鸟站高台纹,则意义有点特殊。怎么特殊法,我们一点点来看。
上海博物馆收藏
黑色的玉璧
良渚博物馆收藏
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收藏
上面这件的符刻和台北故宫博物馆的一毛一样
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的玉琮
玉琮上也有个一样的标记
这件也在美国弗利尔博物馆
上面这件玉璧上的符刻
良渚文化出土的“鸟站高台”符刻总共就发现了这些,只在陪葬的玉璧上发现的,而这些玉璧都是大型墓葬坑里的东西。说明只有至高的贵族死后才拥有这个图案的陪葬品。你想到了什么?皇帝的谥号?再给你们看个惊悚的。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埃及法老拉内布石碑
古埃及文字中“拉内布”发音符号如图这样写
拉内布(Raneb)是古埃及第二王朝的一位法老。埃及祭司曼涅托在其所编纂的王表中称其为卡伊靠斯(Kaiechos),并认为其统治了埃及39年。但是,从已经出土的拉内布时期的文物中,并未找到足够的证据支持这一数据。其他王表中则称之为卡靠(Kakau)。一些学者也主张反读“王宫门面”中的象形文字,故而其名读成“那布里”(Nebre)。曼涅托还认为,正是拉内布在埃及引进了对圣羊门德斯的崇拜。2006年,埃及学学者若尚·卡尔发表文章,认为埃及王表中的一位身份神秘的国王温内格(也被称为瓦吉奈斯或特拉斯)事实上就是拉内布,而温内格只是拉内布的“两女神名”。
古埃及的,再来一发
在古埃及方面,在第一王朝和第二王朝之间,有个叫“荷鲁斯鸟”(Horus Bird或者Horus-Ba)的法老,其名字就是“祭坛内”有一只鸟(如上图)。
中国人把良渚这种图案,叫“鸟站祭坛”,或“鸟站坛柱”,外国人把古埃及法老名字serekh形式中的方形框叫做“王宫门面”。然后我们来看一些别的图: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宝剑上的鸟虫纂铭文
备注:鸟虫纂在春秋战国时期被楚、吴、越、蔡国广泛使用。
徽派建筑
牌坊
了解徽派建筑的同学都知道,这个建筑风格集中在今天的安徽省的黄山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浙江省衢州市,就在良渚遗址西边的山区(黄山山脉)。你品,你细品。
八、良渚墓葬
良渚文化的墓葬,发现的数量已经很多了,其中最高规格的墓葬在反山王陵。
反山王陵位于宫殿区西北部
反山王陵是人工堆土,长120米,宽40米,高6米
中间M20和M12号的墓主人身份明显高于两边
M12号墓出土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玉琮王和带有完整神徽的玉钺,说明墓主人是集君权和神权为一身的绝对统治者。M23号墓出土了前文提到的腰机玉端饰,是女性墓主人所有,这个墓中也有玉琮出土,应该是一位掌握神权的女性。从这个墓葬形制来看,良渚已经是父系社会了。
良渚墓葬有木制棺材,划重点要考的
良渚墓葬全是竖坑单人直肢仰身葬,贵族有藏器(木制棺材),陪葬品根据墓主人的身份有区别。有钱人会陪葬家畜、陶器,但是不会有玉器,贵族或者说有权力的人才会陪葬玉器。如前文所述,玉钺代表的是军权,玉琮代表神权,不是随便谁都可以陪葬的。陪葬品玉器集中于头和上半身位置,陶器放在脚部,玉璧则摆满墓主人的身下和胸前;玉璜是女性象征,是女性平时佩戴的饰品,死后陪葬大多放在脖子下胸口处。
良渚文化,暂时就讲到这里。借用知乎作者
@钋化镭 的话:在此要感谢浙江考古所在短短十年时间内,揭示出庞大的良渚遗址总体布局和遗迹性质所做的努力。他们使用更加科学的“反馈式”研究法(首先从单个发现的遗迹所显示出来的特异性,调查周围地区可能存在的共时性遗迹;随后,通过田野调查寻找重要的核心遗迹,并寻找这些共时性遗址之间的整体关系;最后又回过头来研究每个遗址各自的内涵和作用),值得中国考古学界思考和借鉴。
第二部分 良渚文明是当时中国的文明高地(距今5300-4300年前)
良渚文化辉煌的时间是距今5300-4300年之间,在这个时间段上中国大地上的文化可谓是“满天星斗”,各自闪耀着光芒。但是,当我们逐步放大距今5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每个文化形态,我们会发现,差距实在太大了。
蓝色箭头表示早期影响,红色箭头表示晚期影响
上图是距今5000年前这个时间节点上,中华大地上的多种文化形态大致的宏观分布图,以及他们的影响、扩张、迁徙方向。从这张图上大致可以看到,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进入末期,他们开始向蒙古高地迁徙;占地最大的仰韶文化也已经进入末期,它受到来自东面的大汶口文化和来自南面的石家河文化挤压;而东南角上的良渚文化则刚形成不久,正在向三个方向不断扩张。江汉平原的新生石家河文化除了向北挤压仰韶庙底沟一期文化以外,还向四川盆地、山东大汶口文化施加了影响,同时还和良渚文化互相之间交流。
那么微观上大概是个什么情况呢?我们从最接近良渚的文化开始,逐个看一看。
一、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发源于重庆地区的大溪文化[2],断代时间大约为距今5300-4600年前,几乎与良渚同时期出现。屈家岭文化分早晚期,晚期为文化繁荣期。中期受到良渚文化的影响后形成了石家河文化[3],从年代上来讲,我们认为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是共存于江汉平原的。
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最大的区别是,屈家岭文化没有玉器。屈家岭文化早期就会依托自然河道为护城河,依托天然岗地建设夯土城墙。[4](本条修改感谢知乎作者
@武城山 给予的提醒,作者在查阅了相关文献后发现屈家岭文化实际上从大溪文化时代就已经有筑城的传统了)
1、陶器:
早期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主要为泥质黑陶和灰陶两大种类,并以灰陶为主。这和大溪文化中的红陶为主有了区别,但是工艺技术则继承了大溪文化,以手工制造为主,很少用到轮修。
油子岭出土圆腹截锥足黑陶小鼎
屈家岭遗址出土敞口双腹扁平足灰黑陶鼎
晚期屈家岭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蛋壳彩陶和彩陶纺轮,彩陶明显受到了中原仰韶文化的影响,蛋壳陶的来源则是更早期的大溪文化。
荆州博物馆收藏:彩陶纺轮
蛋壳彩陶杯
屈家岭人喜欢用陶泥捏小动物和人
2、农业:
屈家岭文化已经有水稻种植了,但是根据出土的石质工具来看,没有发现石犁,说明屈家岭的水稻种植还停留在低洼湿地小规模种植的水平。而家畜驯养和狩猎构成了屈家岭人另一部分的食物来源。[5]
3、墓葬
屈家岭文化的葬俗,以分散的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氏族关系不是特别紧密,没有祖坟概念),有少数成人瓮棺葬,早期头向不一定,晚期绝大部分头向南,有些遗骸被人为拔去门牙。屈家岭的部分墓葬还有一个特点,部分遗骸的腰部有个坑,坑里埋一个罐,罐里放着陪葬品。这种葬俗在石家河早期建城之前也有发现。腰坑葬,记住,要考的。
腰坑葬
成人明器(陪葬品)有多有少,一般4-8件,少数非常丰富有50件以上。明器以陶器和石器为主。儿童瓮棺葬通常用大型陶罐再扣一件鼎或盆、钵作为葬具。[6]
屈家岭出土的瓮棺葬的陶罐
这种早夭儿童用瓮棺葬的习俗,不但全中国都有,在埃及也有发现。而且在罐的底部都会凿一个小孔,有说法是方便灵魂进出。
来源:埃及Adaima发掘现场。Crubezy Midant-Reynes,法国东方考古学会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