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俄军在乌克兰表现究竟如何?

2月24日,俄罗斯军队从多个方向对乌克兰发起军事行动,俄罗斯总统普京称这是一次特别军事行动,在其讲话中,要求乌克兰实现非军事化。

这场冲突成为了新世纪以来”直播战争”的又一个新高,俄军在行动中刻意的保障了乌克兰境内的通信网络的通畅,这也让我们的办公室在这两天里变成了一个微缩版“参谋部”,几位同事通过不间断监看社交网络和世界各媒体,以及联络乌克兰基辅的同胞,搜集乌克兰战场前线传回的各种信息,全程关注这场冲突的最新进展,在互联网上进行了连续多日的直播。纵观历史,我们这代人可能是第一次能用这样一种方式,这样一种深度和视角,近乎于现场体会一场军事冲突。

乌克兰虽然不是一个富裕国家,但其完备的基础建设,电信设施和手机普及率,以及乌克兰政府相对不强的行动能力,加上俄罗斯的“表演欲”,为这场战争的“透明度”提供了多重的保障,这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中国互联网深厚的“军迷文化”也催生出了我们这样一个小团体,能以一种近乎于军事专业而不是传统的新闻专业的角度,去观看、分析战况,并将它进行梳理形成有效信息。

由于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关于战争的结局,或者冲突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也还仍然存在诸多未知因素,所以本期视频,笔者还是希望从目前已经看到的信息,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次军事行动值得一谈的几个特点。

我们首先要点评一下俄军的指挥艺术,那么这次俄军的指挥艺术应该说,总体上来说还是值得打一个高分的,虽然它并不完美。

首先,冲突最初阶段,俄罗斯对乌克兰境内重要目标进行空中打击和导弹打击,最大限度避免平民伤亡。表明俄罗斯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本身,而是军事行动结束后如何处理乌克兰问题。

但在如此自缚手脚的前提下,俄军的军事行动依然可以用大胆,甚至有些莽撞来形容,军事行动的第一天就使用直升机投送兵力直取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安东诺夫机场,眼看就要重演布拉格之春大有一举擒获泽连斯基,宣布战争胜利的气势。但这次大胆行动出现了一些疏失,导致后续部队未能及时降落。

结果出现了2架卡-52直升机被击落,约200名俄军被孤立在安东诺夫机场的局面。这也形成了这次军事行动的第一个重要看点。

但客观分析,这局面看似危如累卵却并不真的危险,安东诺夫机场有规模庞大而坚固的设施,足以大大削弱乌军重武器效果,而俄军空降兵凭借夜视仪优势扼守一大片无障碍的开阔地,乌军步兵冲上来连人都看不到,就被打回去了。2014年的冲突中乌克兰部队死守顿涅茨克国际机场,也一样让亲俄武装久攻不克,最后靠工兵大范围爆破航站楼才将其拿下。24日一夜,乌克兰动用包括特警部队在内数千兵力在坦克和装甲车两配合下,6次反击,果然未能奈何这支区区200人的伞兵部队。

最后客观上这次机降突击起到了牵制乌克兰基辅守军注意力的作用 ,也让乌克兰军心震动,直到俄军地面部队冲到基辅近郊才想起来要炸桥迟滞,但为时已晚,俄军地面部队成功直插基辅,为伞兵解了围。

同样,在苏梅、哈尔科夫、克里米亚方向上俄军的进攻也可以说是一路莽了上去。由于乌克兰军队重兵基本集结在东乌克兰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两州的当面,后方相对空虚,因此俄军推进初期基本上是没有遇到强烈抵抗,迅速进入乌克兰腹地。

应该说,按照这样的打法进行作战,也体现了俄军对乌克兰军事特点的分析。

首先,乌克兰军队并不存在 传统意义上的战略、战役指挥能力,乌克兰政府能够做到的也只是对乌克兰军队发出一些指示性的命令,但这些命令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并不能保证。尤其是这次战争中俄罗斯决心予以毁灭性打击的有较多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乌克兰部分部队,已经在哈尔科夫、马里乌波尔和敖德萨等重要城市建立了经营多年的坚固工事,即使乌克兰政府迅速屈服而命令他们放下武器,基本也可以确定他们不会放下武器。而大部分乌克兰军队,可能会基于军事人员的基本责任感,对俄军进行抵抗,但如果乌克兰政府发布停止抵抗的命令,他们很可能放下武器。

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军队按照政府的统一计划和命令,展开有组织抵抗的能力和意愿都相对薄弱,俄军如果能在战争初期针对这一特点展开行动,将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另一方面,俄军计划拟定阶段面临的乌克兰“战争迷雾”非常严重,俄军很难在战争开始前评估清楚乌克兰各个部队的抵抗意志和作战能力——因为乌克兰的25万军队实际上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乌克兰东部前沿与东乌武装进行对峙和低烈度交战,另一部分则分散在全国各地进行驻防和整训。在前方的部队拥有较好的武器装备和满员率,战备水平也较高。但是后方的部队状况不一,很难评估在遭到突然袭击且政府被瘫痪,发不出任何有效命令的情况下这些部队会如何反应。

此外,鉴于乌克兰2014年战争情况的评估可以看出,乌克兰民间已经产生了相当的反俄情绪,民众可能会出现自发的抵抗行为。乌克兰东部的民众总体亲俄,但由于乌克兰多年营造的反俄情绪,加上俄罗斯本身也是在被动发起战争,没有提前派遣大量地下人员进入乌克兰东部发动和组织反俄力量,所以乌克兰东部的地方政府必然会发动民众抵抗,而民众当中也必然有人因为民族主义的情感认同而零星出现自发的反俄运动。

只是由于俄军并没有提前对乌克兰展开大规模的渗透和侦察,对于上述情况的掌握也缺乏细节,更谈不上如同2014年那样组织起乌克兰东部民众的亲俄运动乃至建立亲俄武装。因此俄军对于自己深入乌克兰的作战预期是,总体上东乌克兰人民会欢迎他们,但谈不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零星的反俄武装。

俄军对于这些情况应该说是有判断的,但是对于入侵后具体会面对什么样的情况,仍然存在着战争迷雾,而同时,正如我们前面分析,俄军又为了战后方便处理乌克兰问题的需要,力图尽可能减少伤亡,减少两族间的血债。所以,俄军需要一个有充分余地的“弹性”计划。

基于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逻辑是“试探-受挫-加码-成功-再试探”,这次行动是在战略上牛刀杀鸡,但在具体战术上是带着镣铐跳舞。

从战前态势来看,俄罗斯在白俄罗斯、俄罗斯西部边境、克里米亚方向上集结重兵,据媒体报道称,其规模相当于168个营战术群。但却并没有直接将所有部队一股脑投入作战。事实上俄军最初的期望可能是通过空中突袭直取基辅,逼迫乌克兰政府迅速放弃抵抗,然后南北两路部队在乌克兰境内进行武装游行完成占领任务。预计乌克兰大部分军队很可能放弃抵抗,俄军只需要对其中最死硬的部队下重手进行打击。

在最初的空中突击迅速控制基辅政府的行动失败后,俄军迅速展开对基辅的地面突击,实际上这个行动也已经达到了目的,基辅政府面对城市迅速陷落的可能性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城防指挥部。

同时俄军和东乌武装向西的进攻,和在北线对苏梅州、哈尔科夫州的进攻,也吸引了东线乌克兰主力,让他们自顾不暇。

此时他们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回援基辅,一个是留在当地掘壕据守。但回援意味着脱离坚固工事与俄军进行机动作战,反而更容易遭到俄军空中打击,会被严重削弱,最终被俄军在机动中歼灭。

所以他们实际上只有就地固守一个选项。

再加上俄海军在敖德萨方向海上的积极活动,营造了随时登陆的态势,也吸引了这里的乌军重兵集团不敢机动。

最后,乌克兰在西北白俄罗斯方向也有一些作战部队部署,但他们被布列斯特方向的俄军庞大兵力所吸引,也不敢轻易离开。

俄军充分发挥自己在战前集结兵力和战略态势的优势,从战争一开始就多路出击,将所有乌克兰机动作战兵力死死吸引在他们战前部署的位置上,实际上使得他们失去了机动作战的能力,而这是乌克兰大平原上战胜俄军机械化兵团的唯一途径。

由此,俄军尽管实际投入作战的兵力远少于乌克兰,但已经首先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已经具备了迅速杀入乌克兰腹地,对乌克兰重兵集团和主要城市目标展开围攻的先决条件。

在这样的战略态势优势之下,俄军陆续投入兵力,在战争最初时候俄军投入的兵力甚至只有约5万人,相当于他们试图围歼的乌克兰军队人数的一半以下。即使考虑俄军后续投入的兵力和乌克兰东部两州的亲俄武装兵力,俄军仍然是以较少的兵力围歼乌克兰军队。

乌克兰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失去主动权,或者说实际上失去了取得战争胜利的希望,问题只在于俄军接下来是否能漂亮的结束战斗了。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俄军总参谋部制定的“弹性”作战计划有一定的道理,按照自己遇到抵抗的情况,逐次陆续投入兵力,也确实有利于俄罗斯实现其政治目的,即以有效的最低限度使用武力,避免让乌克兰的政治情况更加复杂。

尽管俄军的战略计划,或者说从战争艺术角度来说可以说是既周密又大胆,还算可以得高分,并且对于初步计划失败后如何应变也做了充分预案。但是实际作战中,俄军依然显示出了大量的问题。

首先俄军仅仅注意到乌克兰军队缺乏中央集中指挥,组织度低,缺乏进行计划严密的机动作战的缺陷,却忽略了这样的一支军队经过多年战阵中形成的一些优势,例如作战主动性强,小部队敢于拼命,绝望时会采用违反常识的同归于尽战术等。

也正是由于如此,俄军先头部队出现遭遇乌克兰规模极小的部队使用反坦克导弹和地雷伏击而损失惨重的情况。

这类小规模的遭遇战暴露了俄军的问题,信息化程度严重不足,且为了快速达到战役目的轻敌冒进。结果乌克兰军队多次采用单辆步兵战车携带“标枪”、“NLAW”等先进轻型单兵反坦克武器,伏击俄军得手,尽管最后这些小规模部队也会被俄军前锋机械化分队歼灭,但对于俄军只有十几辆坦克的营战术群来说,一辆坦克都是相当严重的损失,如果多来几次这样的伏击战它就要吃不消了。

不过乌克兰军队也没有把这些小伏击发展成弹性防御,迟滞消耗俄军的能力,因为俄军北路突破目标距离边境不远,不足以支持这种弹性防御,而俄军后期进入乌克兰几乎完全没有重兵集团的腹地后,更是如入无人之境,乌克兰的小股阻击部队完全无法阻拦,所以未能形成很大的问题。

这种战斗显示,俄军并不具备充分信息化能力,整个战争仍然只能是以更加传统的方式进行下去。

缺乏信息化能力支持的大胆突击也给俄军带来了问题。例如,虽然基辅守卫部队数量并不多,俄军也大致切断了其地面交通,但俄军机械化和空降部队仍然顿兵于这座并未做好充分准备的城市门口。

尽管基辅的城防实际上并不强,乌克兰政府搞出了号召居民制作燃烧瓶,向市民和重刑犯发枪这样的行为艺术。做这表明基辅没有做好军事准备,城内严重缺乏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人员,也没有足够的反坦克武器。

如果基辅两个旅的守军被击溃,那么基辅下发枪支啸聚的乌合之众,实际上更多的可能是个治安问题,而不是军事问题了。

如果俄军是一支拥有先进装备和作战体系支援的信息化强军,他们完全可以依靠信息优势,引导空中和地面精确打击火力,通过大规模精确打击,对城防敌军进行充分打击。同时现代化的机械化步兵也完全可以凭借单兵防护、先进观瞄、信息化通信系统的优势,在己方绝对优势空中、炮兵精确火力掩护下,迅速攻入城内关键目标,瓦解敌方防御。

未来的统一之战中,解放军快速轻兵突进的合成旅要实现干净利索击败据守城池的海军陆战队和宪兵,避免出现他们化台北为格罗兹尼实际上就是需要靠这样的战术。但俄军并不具备实施这类战术的条件,所以在基辅出现了俄军迅速进抵城市近郊,之后只能等待后续大部队准备进行一场传统式的,依靠猛烈炮火和士兵鲜血推进的常规巷战。

而俄军本身也非常不愿意进行这样的战斗,希望能够凭借其他战线的进展,让乌克兰政府绝望而投降。

然而俄军却低估了乌克兰政府不负责任的程度,事实上乌克兰政府对于战争本身采取了“叶名琛战术”,所谓“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当然了据俄罗斯称,乌克兰总统则连斯基最后还是没能做到叶名琛的唯一优点,没有“不走”的那分硬气,逃离了基辅,但他们向民间随意发放武器和夸大宣传俄罗斯”渗透者”威胁,已经造成了基辅城内的混战,武装民兵之间也因为各种原因互相开火,更有人趁火打劫,杀伤了不少基辅无辜市民。结果,俄军尚未攻城,基辅市内已经开始了人道主义危机。

而乌克兰政府要员则一心投入“认知作战”,专心在网上发布各种虚假消息,顺便煽动国民的激进情绪,更进一步加剧了全国的混乱,一国政府能够如此不负责任,也是非常罕见的了。

未来中国东南某割据政权在这方面恐怕倒是会比乌克兰政府更加有过之无不及,如何应对,就成了我们必须研究和防范的重要课题了。

截至本篇视频文稿写作时,泽连斯基政府还在与俄罗斯进行停战谈判,而俄军还在进攻基辅前的火力准备,基辅尚有一线希望免于战火彻底破坏,我们希望这座”千城之母“的人民能躲过更大的浩劫。

但是在乌克兰南线,俄军的武装游行基本上未受阻拦,发展迅速。可以看到,他们显然做好了完整重要设施的准备。26日当地时间下午,俄军在南线向扎波罗热挺近的部队专门分兵一股,去占领扎波罗热核电厂。27日开始,北线的俄军在进攻哈尔科夫战斗中出现了奇怪的停顿,没有迅速绕过坚固的哈尔科夫城防,迅速南下,直到一天后,才在完成对哈尔科夫合围后,让机械化部队向南狂飙,力图与南线俄军会合,完成包围圈。这一天当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俄军在初步计划受挫后没能快速调整仍是很明显的一个漏洞。

不过接下来的这场乌克兰大飙车也出现了令俄军尴尬的情况,一方面,俄军在军改后,小规模合成部队呈现出重战斗,轻后勤的特点,其作战部队的伴随后勤保障单位规模小,能力低。后勤补给线的延伸速度也远远跟不上部队,结果就出现了大量部队轻率放弃在出现故障, 或者燃油耗尽车辆的情况,而俄军也没有留下部队看守这些被放弃在公路上的车辆,而是让人员直接搭乘剩下的其他车辆,继续跟随部队狂飙突进。结果出现了大量严重超载的俄军车辆行进的画面,而被抛弃的车辆也被乌克兰的游兵散勇轻易破坏,甚至被乌克兰民众用拖拉机拖回家的情况。甚至有很多俄军精锐部队的标志性先进武器,如BMD-4M、T-90、T-80U、乃至防空导弹发射车、舟桥和工程车辆都被轻易放弃。

在南线,俄军从克里米亚到扎波罗热花了约80小时,这段路简单测量一下的话距离为380公里,每天推进距离可以达到100多公里了。

应该说这已经是传统机械化部队突击速度的上限了,与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5天狂飙500公里的速度相似。

这个推进速度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履带式车辆的拖累,坦克和履带式装甲车辆的行驶速度和燃油量也只能支持这样的速度。

相比之下,斯特瑞克旅这样全部使用轮式车辆的部队,或者是我军中型旅、轻型高机动机械化旅,速度还可以更快。这些部队的所有车辆最大公路速度都在100公里/小时以上,耗油量也远低于传统的履带式部队,机械小时也远高于履带式车辆。如果是公路行军的话每天甚至可以开1000公里以上,即使在类似的敌情虽然存在但不严重的情况下,推进速度达到传统机械化部队的两三倍也不是什么问题,那么在类似这次俄军的穿插行动中,可能只需要1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南北合围的任务,其震慑效应将会远远超过俄军的乌克兰大飙车。

俄军不是没有类似“斯特瑞克”或者我军ZBL-08这样的轮式装甲车辆,“回旋镖”装甲车已经多次参加莫斯科阅兵式,但是俄军并未组建完全装备此种车辆的作战部队。据分析这可能与俄军这种装甲车部分关键设备需要依赖进口,并且价格高昂有关。同样,俄军在叙利亚表现优良的“台风-K”等轮式高机动车辆也受到同样问题困扰,结果这次进军中,大部分部队只能乘坐装甲防护力和机动性较低的“虎”式吉普车或者改装的民用厢式车等车辆,结果遭遇伏击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损失。

从这一点上来看,我军军改中对于新型合成部队保障能力的重视和加强,以及组建中型旅、轻高机旅的决策是着眼于未来战争新特点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军的军改成果远比俄军丰富。

 26日,西方媒体报道称,北约发现俄军在白俄罗斯境内布列斯特方向也集结了装甲部队。这可能是俄军原计划备用的最后一手——从布列斯特南下,封闭乌克兰-波兰边境。到目前为止俄军还没有实际发动这最后一击的迹象。

俄军的“弹性”计划总体拟定的还不错,但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脱节,显示出了俄军对自身和乌克兰情况都存在一定的不摸底。这种弹性计划也只是在乌克兰这个特殊环境下不得不如此,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当然了,东南某岛有些媒体因此大受鼓舞,认为他们也可以学乌克兰,拖延统一战争的进程。只是,这场战役的准备到时间足够长,每个细节早都已经反复打磨,解决内政问题也不可能像俄罗斯在乌克兰这样随时准备收手,不存在试探各方反应再做调整的问题,必须雷霆万钧一击得手。

而解放军的信息化、现代化程度,战备水平,训练水平,先进武器和制导弹药的密度相比俄军也远远超出,而东南某岛军事力量的兵力、机械化水平,重型武器数量都远不如乌克兰,所以战争的形态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而且,这个非法割据政权的军事力量并没有乌克兰那样经历多年战火洗礼的极端分子组成的部队,至于其战略思想,列车长之前说过他们还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但其实他们自己的吐槽更犀利,例如认为其现任“参谋总长”等高官,对于战争的概念大概还停留在1914年。所以不论如何,他们只会比乌克兰打得更糟。

俄军的空中力量使用在这场战争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值得观察的要点,俄罗斯空天军的精确制导弹药装备数量有限,无法大规模使用精确制导武器消灭乌克兰的野战部队。从俄军发布的战报内容来看,他们的初步打击重点是在乌军的各种固定设施,同时进行防空压制作战,主要搜索攻击乌克兰防空导弹系统。

同时俄军也将乌克兰空军基地列为重要的打击对象,乌克兰空军拥有90架左右苏-27和米格-29为主的现代化战斗机,虽然在主要使用苏-35、苏-30SM等经过现代化改造战斗机的俄军面前已显老旧过时,但仍然不容小觑。

而事实也证明,乌克兰空军即使在俄军的火力打击之下损失惨重,但至少在战争的前几天都尚未被完全压制。可以看到,俄军对乌克兰空军基地的火力打击相当敷衍, 从乌克兰空军发布的照片可以看到有些基地只有停机坪上象征性的落下了一发战术弹道导弹,整个基地完全可以正常运行。

同时俄罗斯对基辅的打击也主要依靠巡航导弹,但是由于发射的导弹仍然是零星攻击,也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这与我军火箭军部队在演习中经常采取密集齐射的战术相比显得相当低效,这也告诉我们,俄罗斯经济情况的拮据严重限制了其军事力量的发展。

这种压制效果的低下,也就导致乌克兰空军时不时零星出现,挑战俄军制空权。虽然乌克兰空军也有架机逃往罗马尼亚的情况出现,但还是有不少乌克兰空军和陆航飞行员面对俄军优势依然升空作战,表现出了相当的勇气。反过来说,俄军在保障制空权的问题上显然是出了纰漏的。

俄军出现这样的纰漏应该说最大问题还是在于精确制导武器数量和空军可用架次不足。尤其是俄军的预警机、电子对抗飞机、加油机数量的不足,也大大限制了俄空天军的发挥。

可用架次数量不足导致俄军不得不有重点的使用其空中力量,在初步压制乌克兰防空系统后俄军重点保障了南线和东线战场的需要,为俄军地面部队作战提供了掩护。应该说在总体实力不足情况下,这样的重点保障也是一种无奈之举了。

这场战争中,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地面防空系统也有我们可以借鉴的特点。

俄军在白俄罗斯部署的S-400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在24日夜击落了150多公里外基辅上空飞行的乌克兰苏-27战斗机,使得这种导弹惊人的性能首次在实战中得到了验证,未来装备与之性能相似的红旗-9B、S-400防空系统的军队也会更有信心充分发挥这类导弹超远射程的优势。

同时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则呈现出另一种状态。

乌克兰军队的地面防空雷达网在战争初期就遭到了俄军的瘫痪,俄军针对这些固定雷达的打击十分轻车熟路。这导致乌克兰很快就失去了对空中情报的掌握,乌军的防空系统和战斗机都只能各自为战。

但在俄军防空压制的狂暴打击下,乌克兰的“山毛榉”导弹和“黄蜂”短程地空导弹等系统却还在坚持作战,因为这些导弹不是很依赖雷达网,可以单独作战,时不时冒出来足以给俄军添麻烦。

尤其是具备很强独立作战能力和机动能力的“山毛榉”最让俄军痛恨。我们可以看到有米-24顺着公路寻歼山毛榉车队的视频,不难看出俄军对这套苏联时代最出色的野战防空系统有多么除之而后快。

而乌克兰方面也充分发挥山毛榉导弹机动部署的能力,与俄空天军玩起了捉迷藏,根据俄军的战报,俄军花了5天时间才彻底压制和消灭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导致战争前5天内空天军投入支援地面作战的架次都十分有限。

不过尽管如此,俄军显然对于搜索打击这种机动式防空系统也进行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因此乌克兰的“山毛榉”系统在这次战争中没有如同前几次战争的威力,反而在坚持了5天后终于在俄空中和地面的重点打击下基本全军覆没。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未来的统一战争中,某岛那些还不如“山毛榉”水平的防空导弹系统,面临许多俄军都没有的新型打击手段,例如只需要3分钟就能打到头上的反辐射弹道导弹,等待他们的,只怕是悲惨得多的下场。

俄空天军在这次冲突中无人机的使用信息我们目前看到不多,主要是因为俄罗斯自己很少公布,不过和这种印象相反,这次俄军的无人机很可能发挥了相当的作用,俄军南线的狂飙突进很可能得到了无人机的支持,才能屡屡避开乌军成为“隐形部队”。只不过俄军无人机数量过于稀少,所以并不能完全照顾到所有部队的需求,屡屡未能发现乌军单车伏击作战,才导致俄军屡遭伏击。

相比之下,乌克兰装备的土耳其TB-2无人机应该说还是发挥了以小博大的作用,尽管根据俄军战报和前线视频,他们击落了为数不少这种飞机,但乌克兰方面发布的TB-2无人机袭击俄军车队的画面依然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它还成功飞到俄军机场上空炸毁一架苏-30战斗机。

因此对于未来防空系统来说,加强对无人机的防御仍然是一个必须实现的功能。

同时,双方在这次冲突中也大量使用了小型无人机,25日俄军接近基辅过程中,乌军主要的侦察手段居然主要依赖高速公路上的摄像头。随着俄军推进,这种侦察能力也逐步丧失,最后发展到乌克兰国防部长出面发推要求基辅市民捐献自己的摄影无人机。

从这些无人机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简单结论,世界上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国,可以更加大有作为。

最后要说的就是这次战争在国际战略上的视角。

这次战争看起来似乎俄罗斯筹划半年多,最后实施,显示了俄罗斯军改和之前的叙利亚战争对俄军实力提高点重大意义。而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很可能也能够一举解决俄罗斯最为头痛的一个战略方向上的安全问题,但是从更高角度来看,这是俄罗斯在西方国家逼迫下的无奈之举。

一方面,西方国家采取一系列动作,塑造了乌克兰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制造了乌克兰寡头集团斗争下乌克兰东西、南北矛盾激化的事实,加上乌克兰本身具备的人口、工业基础。使得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无法改善,并且具备发展一支足以对俄罗斯形成威胁军事力量的能力,这是本身就具有极强安全焦虑的俄罗斯根本无法容忍的。

同时西方对乌克兰的挑唆也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度,甚至从战争爆发前各方领导人的话里话外,我们可以听出这种挑唆甚至达到了触动核不扩散这个大国间最敏感问题的程度。

在这样的一种令人震惊的,完全违反国际行动准则的操作之下, 乌克兰最终超越了俄罗斯容忍的底线,迫使普京不得不在对于俄罗斯不利的时机,采取了军事行动。

虽然我们之前分析过俄罗斯进攻乌克兰可以算是一种以力破巧,将计就计的策略,同时也可以看出俄罗斯在军事行动的具体实施当中走一步看三步谨慎态度.

但是俄罗斯始终只是在止损,除了经济代价,它付出的最大国际政治代价就是强化了北约组织存在的“合理性”,东欧一系列和俄罗斯存在历史恩怨的国家都会噤若寒蝉,简直已经可以听到他们高呼要求北约增加驻军了,这样一来俄罗斯在波罗的海沿岸、南欧方向的安全焦虑更严重了。这也是笔者上次视频里所说的进攻乌克兰必须背上的"诅咒”。

美国呢,赢麻了啊,它成功的再次收紧了欧洲脖子上的缰绳,拜登政府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国永远缺不了的“敌人”,接下来如果操作手法不出错,这个能直接兑换成中期选举的收益。尾巴再次成功摇了狗,金融资本又一次盘满钵满,看,美国总是赢家啊。

至于乌克兰民众,全过程中除了“多愁善感”的自媒体发些毫无实际意义的“反对所有战争”言论骗取流量和NGO的补贴,有人真诚的在乎过他们的感受吗?

哦,还是有人的,现在只有俄罗斯在乎他们的感受了,毕竟接下来要考虑乌克兰的战后问题了。

美国和北约对乌克兰所表现出的事先信誓旦旦,胆大包天,事后冷漠无情,毫无廉耻,也反过来给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上了一课,美国的承诺,乃至于一些违反国际行为准则的“秘密外交”,可靠吗?哪怕花掉无数美金求来某些阴谋小团体的“免死金牌”,他们到时候也照样翻脸无情,转头就说这东西根本不存在。

以花几亿美元让某些美国政客到他们这儿说几句好话为最大本事的台湾当局,乃至于今天面对乌克兰局势只能发发乌克兰政府的战报来精神自慰的台湾媒体人,不会真以为美国驻台机构演练撤退只是好玩的吧?

不过算了,反正他们这套搞法继续下去,这个伪政权也就还能存在没多久了,我们着急现在劝他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好,今天咱们就到这儿,各位下回见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