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木生物递表港交所,高瓴创投与君联资本参投,加速商业化进程
近日,据港交所披露,禾木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称“禾木生物”)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瑞信为其联席保荐人。
编辑 | Arti
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禾木生物自2017年成立以来,主要已于中国建立全套针对外周及神经血管疾病的介入医疗器械,而外周及神经血管疾病的介入医疗器械均为该公司的关注重点。该公司的外周介入医疗器械(即通常插入人体以治疗心脏或大脑外部血管疾病的医疗器械)覆盖血管及非血管介入。
目前,禾木生物已在中国及广泛亚太地区建立全套针对神经血管及外周疾病的创新介入医疗器械。其中,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的全面产品组合涵盖所有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及神经通路领域。
禾木生物掌舵人王吉成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清华毕业生,他拥有高分子材料学博士学位,同时还在多个世界顶级医疗器械公司主管过技术研发。
2003年,王吉成创办山东吉威医疗,该公司研制出的国产涂层支架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这让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此后,王吉成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又掌控了禾木生物,并带领禾木生物获得资本认可。
成立至今,禾木生物获得了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君联资本、礼来等。就在2021年1月,禾木生物还完成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完成C轮系列融资后,禾木生物的估值达到4.564亿美元。
在本次上市前的股权架构中,禾木生物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王吉成通过Gold Ridge持股49.85%,为该公司控股股东。同时,三正健康投资持股13.40%,Imperative Care, Inc.持股8.00%,高瓴资本通过Hillhouse持股7.41%,君联资本、礼来等亦有持股。
截至目前,禾木生物尚未形成规模收入。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九个月(前三季度),禾木生物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0、283.9万元和843.4万元;净亏损分别为1.21亿元、6.15亿元和3.34亿元,累计亏损金额超过10亿元。
招股书显示,禾木生物于2020年4月起产生收益,并将首个产品TracLine血管内通路导管商业化,且于2021年4月及7月分别将FocuStar神经球囊导管-Rx及Afentta颅内血栓抽吸导管商业化。
此外,自2021年9月以来,禾木生物还将抽吸配件管及 Mountix微导管商业化,自2021年12月以来,将Privi痔疮冷却球囊商业化。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该等产品已在中国24个省市的306家医院使用。
报告期内,禾木生物的研发开支分别为5969.8万元、1806.5万元和2160.6万元。禾木生物称,其拥有强大的知识产权组合。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该公司拥有九项已发佈专利及17项待批专利申请。
据禾木生物介绍,其于2020年4月开始销售TracLine血管内通路导管,从而产生收益。该公司于往绩记录期拥有五名客户,其中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来自最大客户所得收益为260万元及830万元,占比分别为92.4%及98.6%。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30亿元增至2020年的5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2%;预计以26.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2025年的162亿元,并于2025年以复合年增长率18.1%进一步增至2030年的371亿元。
中国MT器械市场的规模以27.8%的复合年增长率自2016年的4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10亿元,预期将以39.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加至2025年的51亿元,并进一步以21.2%的复合年增长率自2025年增加至2030年的134亿元。
中国颅内动脉狭窄介入器械市场的规模以7.5%的复合年增长率自2016年的3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4亿元,预期自2020年至2025年将以29.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加至16亿元,自2025年至2030年将以25.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加至50亿元。
中国出血性疾病神经介入器械市场的规模以13.1%的复合年增长率自2016年的18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30亿元,预期自2020年至2025年将以20.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加至75亿元,自2025年至2030年将以11.0%的复合年增长率增至127亿元。
中国神经介入治疗器械市场的规模以14.6%的复合年增长率自2016年的4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8亿元,预计自2020年至2025年将以26.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加至25亿元,自2025年至2030年将以18.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加至58亿元。
此外,中国外周动脉疾病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5亿元增至2020年的2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8%,预计2020年至2025年将增至7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1.9%;2025年至2030年将增至12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1.4%。
本次冲刺港交所上市,禾木生物拟将IPO募集所得资金主要用于核心产品(Privi痔疮冷却球囊)、主要产品(HMC1-NAS及Afentta颅内血栓抽吸导管)以及其他批准产品与在研产品的研发、扩产和商业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