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的问题,其实还是一个性价比的问题,或者说商业模式变迁的问题

【本文来自《其实相当一部分人消费不是真的低,是国内特殊国情造成的》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盗版的问题,其实还是一个性价比的问题,或者说商业模式变迁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版权大环境,怎么说都比二十年前遍地盗版要来的好吧。

但是即使如此,1999年金山推出的“百日红色正版风暴”,以28元销售原价的168元金山词霸2000和金山快译2000,结果“3天时间,金山快译2000与金山词霸2000在全国市场就零售出21万套”。而当时创国内软件零售量纪录的瑞星杀毒软件的零售量是10万套。有关人士说,年销量量达到2万套的软件就是好产品了。

对软件商家来说,通过“多销”,照样可以从“薄利”中获取足够的总利润,还能收获更多的用户量。对用户来说,能在自己可以负担的价位上,以远低于市场同类商品的价位获取到自己所需的软件,而且不用负担盗版的名义,何乐而不为?

不过,当商家觉得薄利多销已经不能满足,或者说没有信心通过薄利多销来获得长期回报时,他们就开始逐渐走上了类似打印机厂商的经营模式——低价甚至免费销售硬件,通过高价耗材来获取利润。

一开始是用共享软件那种免费使用,鼓励用户点击软件自带广告或用户捐助后关闭广告的模式。后来变成免费使用,强制留有广告栏,再后来逐渐变成附加功能一次性付费使用、重要功能一次性付费使用、订阅模式。放到视频站/软件上,还扩展出付费提前观看。。。。。。

所以,对于用户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性价比曲线变化的问题。能让他们觉得值的,真正的甜点,实际还是“能在自己可以负担的价位上,以远低于市场同类商品的价位获取到自己所需的软件”(我这里就不分正版盗版了)。电脑城里那些盗版光盘店的逐渐消失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5元一张(我记得95、96年时在上海看到的价格是50元一张,当然那时的正版价格基本是4位数左右的)再怎么样也比不上挂机下载来的实惠。

而对商家而言,销售模式实际上无所谓好坏,只要能在某个价位上收割到最高的总销售量,他们就会采取这样的价位以及对应的销售模式。只不过这个价位可能让原先的正版用户流失为盗版用户,也可能会让盗版用户转换为正版用户,如此而已。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