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君:谈谈元宵节五种起源说与民俗文化特点
前言:一元复始,立春节刚过不久,大地回,我们又迎来了了代表团圆吉祥、喜庆欢乐的元宵佳节。元宵节不仅是中国春节里最后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民间性的传统节日,也是今日的春节之后有固定时间指向的第一个民间传统节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从古至今元宵节都备受中国人的重视。千百年来,中国的元宵节总是以品不够的元宵、数不完的灯,看不尽的热闹,唱不尽的歌,给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增添了无数值得回味的节日气氛。
那么,元宵节到底是怎样一个节日?那么,元宵节的节俗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它具有那些内涵和现实意义呢?今儿,艾君就与大家一起聊聊元宵节的话题—【此文刊于《工会博览》|2020年第005期|40-43|共4页原题《正月十五月儿圆赏灯狂欢“闹元宵”——元宵节民间习俗文化综述》】
正月十五月儿圆 赏灯狂欢“闹元宵”
--元宵节民间习俗文化的综述(节选)
作者:艾君
“十五的月亮园又园,十五的汤圆甜又甜,十五的鞭炮响响响,点着烟花把歌唱,十五的灯笼亮亮亮,拿着火烛把迷想”。这首流行于江南的《十五元宵》民谣,道出了元宵节欢乐的气氛。
“元宵节,真热闹,看花灯,吃圆子, 小牛灯,哞哞哞,小狗灯,汪汪汪,小龙灯,飞得高,小兔灯,跑得快”。这首《闹元宵》民谣又写出了赏灯活动热闹盛况。元宵节不仅是正月里最后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民间性的传统节日,也是今日的春节后有固定时间指向的第一个民间传统节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从古至今都备受中国人的重视。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是唐代诗人崔液描述元宵之夜灯会观感的诗句,道出了看灯赏月的元宵之夜的心境。
古有诗词品十五,今有民歌闹元宵。“卖汤圆 ,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这是上世纪我国台湾地区元宵节叫卖民歌《卖汤圆》,每每唱起总会让人回味许多儿时的记忆。“……大秧歌扭得真热闹哇,耍龙灯跑旱船,扭秧歌那个踩高跷,龙灯盘玉柱船象水不漂,秧歌辫蒜辫高跷打飞脚……”一首东北二人转《看秧歌》,又唱出了热闹的元宵节美景。“正月十五闹元宵,吃罢早饭穿新袄……这一边灯火玩的是龙摆尾,那一边秧歌队锣鼓喧天,扭的欢……”山西民间小调《闹元宵》,则以粗犷、奔放的旋律模仿唢呐吹奏,演唱出元宵节喜庆气氛。“正月里来是新年,纸糊的灯笼挂在门前,风吹灯笼呼噜噜转,我和三哥哥过新年……”陕北民歌《挂红灯》以浑厚奔放的歌声,唱出了红红的灯笼见证人与人之间的敬重与关爱。
谈起元宵节,总有品不够的元宵、数不完的灯,看不尽的热闹,唱不尽的歌。千百年来,这些丰富多彩的元宵节文化给华夏儿女增添了更多的乡思、乡情和乡愁。那么,元宵节到底是怎样一个节日?
一,正月十五上元日 月圆之夜寄团圆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民间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春灯节或灯节。关于“元宵节”节名的来历,在当今民俗界主要有如下解释:传统中国把农历一月称为“正月”,正月也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也为“宵”,而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抬头望明月,低头是故乡”,民间社会和文人墨客为寓意家人团圆、寄托乡愁,所以给这个美妙的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寄予聚团圆、追求吉祥、倡导喜庆的“吃宵观灯”习俗为主。千百年来,从元宵节节俗发展至今,形成了“扭秧歌、舞龙狮、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赏花灯、品元宵、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历史走到今天,在漫长的节俗发展中,当今的中国民间春节,则成为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把吉祥大年往往当成春节起始,而把团圆元宵节当作春节的收尾。由“过小年、过大年(除夕)、送年、过十五(元宵节)、送十五”组成主要节俗其中间各地民间也夹杂许多小节,中国民间习惯重视正月初一至十五的习俗,有“正月十五没出年”的说法。如果我们把中国大年作为“吉祥节”,而正月十五月圆时刻的元宵节则是“祥和节”。所以,从一定意义看,“元宵节”也是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据考究,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汉武帝时,“太一神”(即,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祭祀活动就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创建“太初历”时,也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在汉文帝时,便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那么,元宵节的节俗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对于元宵节的起源和由来问题,目前说法各异,主要存在以下五种说法:
图为明代元宵节情景
一是起源于纪念说。传说汉文帝时是为纪念“平吕”而设立的节日。说是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发动政变,史称“诸吕之乱”。齐王刘襄于正月十五彻底平定后,刘邦之子刘恒登基,史称汉文帝,迎来太平盛世,文帝便把平息“诸吕之乱”日,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二是起源于中国祭祀习俗“上辛日”。中国古代正月上旬有祭祀传统,规定农历每月的第一个祭祀日为辛日。古代以甲子计日,每十日必有一个辛日,第一个辛日为上辛日。其中每年正月的上辛日,为帝王祈求丰年之日。唐代杜佑《通典· 礼序》里说: “神农播种, 始诸饮食, 致敬鬼神, 蜡为田祭。”是为吉礼之一。在《礼记》里也规定郊于建子月,用辛。另据分析,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到了清朝,清沿古制,每年正月上辛日也于南郊举行祈谷以求丰收活动。若遇特殊情况,如国家有丧事等,则由皇帝降旨,可予改期,于正月的次辛日或下辛日举行。
图为古代《上元灯彩图》局部 观鳌山灯
三是来自宗教之说。其一,来自道教: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根据中国道教文化,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而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其二,来自佛教:考究认为,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月圆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元宵”民间习俗。
四是来自民间传说。其一为“天帝的女儿”的传说。传说以前,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和牲畜,有一只神鸟迷路而降落人间被猎人射死。天帝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偷驾祥云到人间传递消息,人间便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骗过天帝,避免天灾,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纪念这日子。此外,还有“青龙”的传说与“东方朔”的传说等等。这些传说与中国年的起源传说大同小异,都是借此传播正义、讴歌善良、鞭挞邪恶,以此传述元宵节的起源。五是来自宫廷文化。说是建隆元年的元夜,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上宣德门城楼,只见万家灯火、箫鼓间作、士女欢会、车水马龙,好一派繁荣盛世。宋太祖惊喜问身旁大臣李昉:“人物比五代如何?”李昉即答:“民物繁盛,比之五代数倍。”赵匡胤顿欢便即下令,特诏开封府在上元节时更放十八、十九两夜,纵士民行乐。从此,正月十五上元节之事这个法定节日就在两宋成为惯例。
艾君说过,节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过节习俗,具一定流行范围和流行时间的意识行为。一种民间节俗的形成发展,都自然而然地带有这个时代劳动生活或社会发展的影子。中国的民间节日往往来自于民间生活和习俗,来自于传统中国对美好日子的向往和憧憬。
对于以上五种对于“元宵节”起源的观点,是否科学可信,笔者也很难准确判定。但笔者认为,从历史、科学和社会人类学民俗角度看,“元宵节”的起源,或许是在正月里众多民间纪念、祭祀、宗教、纪年、历法、庆典等综合因素与民间农业生产、生活习俗,在长期的节俗发展中,彼此兼容、融合后,经过文人墨客的二步精雕推动下,通过长期社会生活习俗的积累而形成今日的“元宵节”。从观察节俗和名称解字,笔者认为,其主要来源因素:一是脱离不了元月和月中之因;二是脱离不了宵夜之古解;三是脱离不了圆月之寄托。从元宵节的食品看,汤圆也好,元宵也罢,形状圆形,与圆月寓意相同。元既是头、首、始之意,又同“圆”,而元与圆又同音。这与正月十五月儿圆的寓意是一致。可见,在一元复始,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正月十五,以“扭秧歌、舞龙狮、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赏花灯、品元宵、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形式,过一个喜庆祥和、追求团圆美好一年开始的元宵节,以迎接大地回春,寄托心愿,这或许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文节选于艾君《正月十五月儿圆赏灯狂欢“闹元宵”——元宵节民间习俗文化综述》讲稿)
【作者简介】艾君:文化学者、民俗学家、作家、资深媒体人。主要从事社会文化现象、城乡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相关问题,以及乡土民间民俗文化、诗书画、山寨草根文化、公益慈善文化、企业文化、广告公关等研究与评论,是我国公共关系前期研究和传播者之一。出版过《中国年》《当代生意经》《中国,您好》《梦在旅途》等时政、经济、民俗、文学作品多部。系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北京旗袍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学院古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乡土艺术协会理事、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也曾兼任一些机关或网站专家、政务文化顾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