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问题:用保守手段达成自由目的
作者认为,生育危机主要在于文化传承。生育低迷的主观因素大于客观因素。解决该问题需要采取保守主义的手段达成自由主义的目的。
(零) 人口是一个指数问题
人口,无论是在族内还是族间,都是一个指数增长的问题。也就是说,速度上优势的一支会在数代内迅速成为主流,取代劣势支。复旦大学陈熙在对清代福建家谱中的研究发现,即使清代两百年间人口翻了三倍,两百年后人口却是最开始极少数人的直系后代,绝大多数家族绝嗣。以福建松源魏氏为例,在经历了267年,八代的繁衍竞争之后,最初的千余人只有13.61%有嫡系后代,绝大多数初代人口绝嗣(陈熙,2012)。
这个结论容易理解,因为人口是一个指数函数。可以简化成为:
诚然,该函数不严谨、不离散,没有考虑死亡率、年龄等等因素,但这反映了一个残酷现实:人口由于有指数函数的复利性质,在时间t的作用下变化是非常快的。当生育率明显低于2的族群会在数代内迅速绝嗣,而生育率远高于2的族群会迅速成为人口主流。这种复利式的变化也在现代中国得到体现,中国2017年新出生人口为1723万,短短四年间2021年新出生人口缩水至仅有1046万,其重要原因就是95年左右出生,26岁左右的女性人口本身就在缩水。计划生育下缩水的上一代人口已经开始对下一代出生造成复利式的影响(chenqin,2022)。
图片:清松源魏氏八代家族存活率。(陈熙,2012)
只有充分理解了人口的指数性,复利性,我们才能继续接下来的讨论。
(一) 人口为什么是危机
所有人都在喊生育率低迷“狼来了”,但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正本清源,说清楚为什么不生育是一件危机。假如说继续不生育而二十年后国家反而更富强、人民反而更喜乐,我想这个话题就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了。
0.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生育必然是痛苦大于收益的。
我们无需避讳这一点,生育本身就是责任、枷锁、不自由和痛苦。在婴儿新生的那一刻,男女父母就相当于无端多出一笔负债(liability),而这笔负债需要约20年的时间来偿还。而对婴儿责任的负债,正如房贷、车贷一样,意味着个人青春和事业的牺牲,意味着自己会被绑住了,自由会被剥夺了。现代人精通于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和算账,很清楚这样一笔远超车、房的负债是任何福利或者“养儿防老”所不能补偿的。且不说养儿不一定能防老,人类迅速衰老、难以移动的时间可能不到5年,然后就会死去,而这样更舒服一点的5年显然是难以补偿青春的20余年的。而微薄的福利,或者所谓单身税也无法补偿失去的20年青春。以德国为例,即使对出生补贴力度极大,生育率仍然排在了200余个国家的倒数20。新加坡国父李光耀(2013)曾在遗作中写道:
如果我现在还主政,我会把婴儿花红定为国人平均年薪的一倍,这笔花红足够应付孩子从诞生到至少进入小学的开销。但这会大幅度刺激生育率吗?并不会。在我看来,即使是巨额的金钱奖励,对生育率还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我还是会坚持推出丰厚的婴儿花红,为期至少一年,这纯粹为了证明我国的低生育率完全不关乎经济或财务因素,如生活费高涨,或政府没为家长提供足够援助等说法。生育率下降,是因为生活方式与思维观念已经不一样了。
当然,可以说是观念不同,也可以说是经济的数字实在太大而难以补偿(too big to fill the gap),我想,除非把激励改成五倍年薪(which is impossible),任何形式的奖励都是杯水车薪。
1. 从权力、资本本身来看,生育低迷与社会固化强相关
人口的生育速率放缓,年轻人变少,也就是人口一阶导变小,会导致社会老龄化,也就是老年人多,年轻人少。而老年人由于先来后到、有长时间的资本积累机会,体现出来就会是社会的资本、权力主要由老年人把持。可以看到,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甚至于是一群自身健康有恙的老年人。毋须讳言时间使得人在经济和政治上更加地成熟和智慧,但年龄过于向老龄人口倾斜显然也会改变社会资本权力分配的胃口,年轻人的上升通道受到限制。极度老龄化的香港和日本体现出来的就是社会活力欠缺,暮气沉沉。
当然,这其中只有相关性,分配问题远比年龄比例复杂。在现实世界固化的情况下,马斯克、扎克伯格等人相当于是在虚拟或太空领地里面圈地,同样也能登上首富交椅。
2. 从生产和消费来看,生育低迷未来主要影响消费
生产和消费,是资本与权力的一阶导数。我从不担心人口下降对中国作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带来的影响。九边(2022)的文章《都在聊人口下跌,考虑过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吗?》阐明了这一点,即大量的人工本身将会被机器取代。自动驾驶已经箭在弦上,而2022北京冬奥已经展示了机器人调酒、烹饪的原型(prototype)。而机器的竞争最后会成为能源的竞争:即如何获取充足的、可持续的能源;如何消耗更低能源完成同样的任务。人口本身对生产力的提升作用越来越少,重要的是受教育人口、有创新力的人口(而它们决定了资本的三阶导)。
关键在于消费。而且比起新生人口对于内需等陈词滥调(cliché)的拉动作用,我更想写一写文化消费。语言和文化的活力在于有充足人口去消费她。当使用和信仰该语言或文化的人死去,这个文化也就死亡了。而人大概率会使用自己出生的文化。这是我对生育问题极度悲观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法国,在美国,这样的事情正在上演。移民以及移民的后代会更认同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例如说穆斯林文化、西班牙语等;而不认同目的地国的语言,或者自由平等等文化。人口与语言文化的消费者规模紧密相连,而法国和美国的本国人口在生育率上却明显低于移民。正如本文开头所写,人口是一个指数问题,在复利变化下,本国人口就有被取代风险,主流文化就有被更替风险。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现存文明,文化传承的秘诀一方面在于其本身的强大魅力与包容性;也在于中国人口众多,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以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大放异彩的中国结雪花为例,20世纪中国结技法本身在大陆几近失传,好在台湾人陈夏生在70年代整理和出版了《中国结》,详细恢复了结艺方法,才使得文化得以传承和复兴。人口消亡或被更替,将意味着文明的断代,如今后人也难以恢复玛雅与巴比伦古文明,这显然是人类的极大损失。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千年,与始终有四分之一世界人口(quarter of humanity)来消费和传承的原因密不可分。
3. 教育与创新与人口没有明确关系
教育与创新决定了生产与消费的改变速度,长期决定了资本与权力的更替。我认为可以说教育与创新是资本与权力的三阶导。在雷·达利奥(Ray Dalio,2021)的新书中,他将荷兰帝国、大英帝国、德国和美国的崛起归结于教育和创新。而这些因素与人口没有直接关系。上世纪初,中国幅员辽阔却大部分是文盲,德国却有接近世界一半的物理学家。可以认为,天才的出现是在时空中随机发生的,假设概率一定,人口过少则出现的天才数量变少;而人口过多,资源过少,则发掘和教育天才们的资源也会变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此,在新生人口一定的条件下发掘和培养人才就变得尤为重要。
综上,我认为人口危机对于中国的主要威胁来自于消费减少,而被忽视的是可能的文化消费减少。
(二)人口危机的因素
图:生育率前几的国家和地区,来源:维基百科
图:生育率倒数的国家和地区,来源:维基百科
一个普遍的迷思(myth)是,人口危机的主要因素是住房等生存压力过大。诚然,这或许可以解释日、韩低迷的生育率;但是这无法解释为何西欧诸国在高福利下仍排在世界生育率后40位,无法解释以廉价组屋、公房为名的新加坡为何排在生育率倒数第三(1.10,2020数据),也无法解释为何世界生育率靠前的国家反而是极度贫困,生活条件较差的非洲国家。往细了看,新加坡国内的更富裕的华人生育率为0.94,而马来族为1.83。相同的事情发生在法国,不能说黑绿移民们的生育能力高于法兰西白人,移民们生存压力比白人小。
知乎chenqin(2022)写道,全球167个国家的数据表明,全世界范围内对生育率解释力最高的因素是女性受教育年限(解释力高达65%)。那么,这就说得通了,富裕,意味着更充分的教育,而教育意味着对自己青春成本更清醒的认知(如前文一.0所写),教育程度高的人口生育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或者说预计的负债更加高(如前文一.0所写),也就更有可能选择晚育或者不育。这不仅解释了国际间的生育率差距,也解释了新加坡同一国内族间的生育率差距。我们很难说教育年限和生育率之间建立了因果关系。更有可能的是,随着教育时间增长,人们更加觉醒,蛋白质膜对基因进行了背叛。按照李光耀的说法,主要是因为“观念不一样了”。
图:平均女性生育量于平均教育年限的关系,167国数据。来源:知乎Chenqin(2022)
另一个我视作生育率低迷的因素是“过时的恋爱观”,也即认为女性要嫁给教育经济上对等甚至于更有实力的男性。比如男硕找女本,男博找女硕。而这样的观念即不理性,亦不可行。首先,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女性本科生和硕士生都比男性多。从一个简单的抽屉原理来看,低女嫁高男就必然面临剩余。而90后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庭的经济上的预期是完全继承上一代,因此,经济上男女几乎是随机分配的,或者说是对等的。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现代女性参与生产,将对家庭经济有同样贡献,要求低女配高男也毫无理性。坚持这样的婚恋观显然会造成资源的错配,这在上一代和这一代人中都亟需改变。
(三)人口变化的推演
那么,未来在我看来,会是非常惨淡(dim)的了。由于人口的复利属性,少育、晚育甚至于不育会导致教育更高者的生育率更低和代际常数τ更大,在复利的作用下,大量的高教育人口就有绝嗣的风险,未来的主要人口将是现在低教育者的后代。而他们的特点是更加的保守,更加的愚昧。
而这种绝嗣与之前提到的清朝情况还不同,清朝魏氏绝嗣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客观的生存压力。比如说某旁支经济困难,或者医疗资源不足后代早夭。而现代人的生存成本极速降低,在美国或者法国国内,多生是几乎没有夭折风险的。例如法国的移民可以大量生育,美国的哈瑞迪犹太人(极端保守派)可以有7.1的生育率。他们生活在极度贫困落后的生活条件中,却也没有婴儿夭折的风险。在复利的作用下,假设生育率始终维持,可以预计一两代内人口就会暴涨到一个可观的数字。
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冲突:国家长期下来的兴旺取决于教育和创新,而教育反过来给文明带来了风险。无怪乎人们悲观地将低生育率称为“发达世界之癌”。我们无法想象当美国的主要人口是更加保守的拉丁裔过后,法国主要人口成为更保守、更宗教性的移民过后,主流人口是否还会坚持原有的文化,原来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还是会去继承他们自己祖先的文化与价值观? 新加坡华人生育少,但他们的体量使得他们可以一直通过引进华人移民来保持70%的华人比例,而中国的体量完全不允许这么做,人口少了就是少了。我们未来未来的动力,无疑是要让教育更公平、普惠、因材施教化。而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因人口不足而被更替,而更保守的未来。
(四)对人口问题的对策
1. 对生育的基础支持上要有不输于甚至于超越发达国家的水平。只有把年轻人从住房等负债中解脱出来,才有多余的精力去应对养育这一新的负债。在法律上要对男女提出更平等的要求。双职工家庭培养孩子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可能必须还要爷爷奶奶加入,同时父亲也必须要担责。
2. 改变过时的婚育观念。除了前文中我所提到的更平等的男女婚配观念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受教育人口少攀比。《道德经》第三章写道“不尚贤,使民不争。”谷爱凌这样的家教显然是千万挑一,而若人人以她为榜样终点则无疑是飞蛾扑火。人们必须意识到,精英式的培养并非是生育的必要条件,而真正在大量生育的人基本上是远比你提供的教育低、生活更贫乏的,例如说前文提到的瑞哈迪犹太人,大家可以在b站看看他们的生活条件(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Q4y1N742?share_source=copy_web)。只有从这种对自己吹毛求疵的主观苛求中解脱出来,才能激发生育。
3. 意识的问题要由意识解决,教育的问题要由教育解决。既然现代生育问题主要因素是“观念的变化”,就应该继续教化,晓之以情,动之以礼。孝道或者养儿防老的说辞已经难以被年轻人所接受。受教育人口必须意识到,假如我们不去生育,未来的世界将会是更保守、更宗教、更能生的人口的后代;假如没有足够的人口去维持,一切文明都是脆弱的。生育从来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享受,而是为了人类、文明和价值的未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必须要使用保守主义的方法,来达成自由主义的未来(因为一般而言,受教育的人口倾向更加自由)。
4. 取消生育上限,彻底激发生育潜力。既然高教育人口本身的生育前景惨淡,不如彻底激发低教育家庭的生育潜力,以达到人口的平衡。类似于以色列,虽然普通犹太人生育率并不突出,但是正统的哈瑞迪派一家有七个以上小孩。我们可以考虑让保守家庭提供人口,而他们的孩子经过义务教育,也可能成为崇尚自由主义的人口。这样,文明就得以传续。
(五)展望与未来科技
谁可以生育(who give birth)从来都是一个公平(equity)问题。在中国古代,更富裕、更有权力的家庭拥有生育权,而穷困的家庭则面临绝嗣。在现代,似乎变成了逆向筛选(adverse selection),越是受教育低、保守的家庭越能生。在未来,假如人造子宫的技术成为现实,那么是不是会又变成最有资本、最有权力的人拥有最多后代?是更公平,还是更筛选?优生学观点显然是极度敏感的,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发现指向抑郁基因存在,另一方面,爱因斯坦的孩子是蠢货的事情也数不胜数。我们很难对已经发生过后的事情进行价值判断,毕竟我们身上流着的是胜利者的血液。然而,由于人口函数的复利属性,当下稍微的扰动就会对未来中华文明和人类造成巨大影响,因此,我们不得不谨慎。
凡事伊始之时,必须细加斟酌,以确保平衡之道无误。——弗兰克·赫伯特
参考资料
陈熙.(2012). 延续香火的理想与普遍绝嗣的事实——基于家谱的人口数据. 南方人口.Chenqin.(2022). 【透过数据看世界】9年下降近45%,中国出生人口数量暴跌背后的真相. 获取于知乎:https://www.zhihu.com/zvideo/1466410806732189696 李光耀.(2013). 李光耀观天下. 第六章,新加坡:处在十字路口.九边.(2022). 都在聊人口下跌,考虑过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吗?获取于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Q3vW_Ienzaiw-XkVnPUCBQ Ray Dalio. (2021). Principles for Dealing with the Changing World Order: Why Nations Succeed and Fail.维基百科. (2021). 各国家和地区生育率列表. 获取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4%E5%9B%BD%E5%AE%B6%E5%92%8C%E5%9C%B0%E5%8C%BA%E7%94%9F%E8%82%B2%E7%8E%87%E5%88%97%E8%A1%A8 峨眉师姐在纽约. (2020). 美国纽约:我去了正统派犹太人社区,家庭平均 7- 8个孩子,养的起吗?. 获取于: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Q4y1N742?share_source=copy_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