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水门桥之战原本就没有水门桥一词
【本文由“张仲麟”推荐,来自《【2022新年审片】 《水门桥》扬长避短的演绎与瑕不掩瑜的影片》评论区,标题为张仲麟添加】
其实吧,水门桥能拍成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或者说相当不容易。因为志愿军包括20军军史,以及军事科学院的《抗美援朝战争战史》,均无对所谓的“水门桥”一词的提及。志司下达的命令是为堵截美军,要破坏黄草岭一带所有的道路桥梁,因为黄草岭的路就只有一条,并且非常窄,也就是单向通行,并非只有水门桥才是咽喉。所以我国以及我军关于这一带的战斗均是以志愿军炸毁公路桥梁在军事上进行描述的。
水门桥这个词是怎么回事呢?
文主说的没错,在美军资料上叫发电站,我军使用的日本地图上甚至都没有标注。所以我军军史上也就是用公路桥梁来替代了。因为当时在围堵陆一师是,志司的命令是破坏公里桥梁,尤其是黄草岭那一段,那边的功能公路桥梁很狭窄,单行道,旁边就是悬崖,任何一处都是咽喉。
而水门桥这个词,是后来研究朝鲜半岛战争的日本人和韩国人命名的,最后传入中国,然后大家就跟着叫“水门桥”了。之前美国也从没有人认为这座发电站叫水门桥,估计现在也没有……
至于是炸了三次还是炸了五次,其实真的就跟志愿军史中描述的那样——破坏公里桥梁,炸了很多桥和公里,因此很容易搞混啊,包括炸桥的到底是不是姜庆云带领的七连也众说纷纭。
不过这已经无所谓了,美国大兵拍的照片,确确实实表现出这个发电站也好,“水门桥”也好被炸了好几次。这不是志愿军造假,而美国人更不会自己炸了这座桥。正因为美军花费很大的力气从日本三菱重工那边做好了8具临时桥梁(实际只需要似具)直接空投到发电站,他们自己也拍了不少照片和视频,这件事情就闹的有点大了。
这也正好诠释了其实志愿军破坏黄草岭以北的道路桥梁很多很多,以至于这个被后人称之为水门桥的地方都没有被单独标识出来。但是因为美军空投桥梁构件,这比较符合美国以工业化为背景的工兵能力,但这也反应出志愿军在这种强大的工业机器面前毫无退缩。
至于原来在志愿军战史中名不见经传的发电站复炸复修,被现代影视单拎出来进行演绎,或者说提炼出来,包括反穿棉衣这都是事实,编剧兰晓龙这样演绎这没毛病,全球军事题材影视都是这样,你们以为美国大片不是这样吗?
而水门桥的故事,则是兰晓龙从这里面的采访中演绎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