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盛所谓「中国自古就没有科学/数理科学」,这是学术界共识吗?(节选)
EigenSolverNon-Trivial1,971 人赞同了该回答
是的
国内很多学校的理论物理专业在新生研讨会上会让学生们读一篇文章,叫《A Plea for Pure Science》,中文名为为纯科学呼吁。这是1883年8月15日,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任会长亨利·奥古斯特·罗兰(1848-1901)在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年会上的演讲。
其原文如下
为纯科学呼吁globalchange.bnu.edu.cn/upfile/wckxhy.htmA Plea for Pure Sciencewww.jstor.org/stable/pdf/1758976.pdf
我希望更多中国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因为直到今天,这篇文章中关于古代中国科学发展的论述仍然值得我们警醒。
我时常被问及这样的问题: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究竟哪个对世界更重要。为了应用科学,科学本身必须存在。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在科学上)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我们现在只是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I have often been asked, which was the more important to the world, pure or applied science. To have the applications of a science, the science itself must exist. Should we stop its progress, and attend only to its applications, we should soon degenerate into a people like the Chinese, who have made no progress for generation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satisfied with the applications of science, and have never. sought for reasons in what they have done. The reasons constitute pure science. They have known the application of gunpowder for centuries; and yet the reasons for its peculiar action, if sought in the proper manner, would have developed the science of chemistry, and even of physics, with all their numerous applications. By contenting themselves with the fact that gunpowder will explode, and seeking no farther, they have fallen behind in the progress of the world; and we now regard this oldest and most numerous of nations as only barbarians.
中国古代并非没有过科学的萌芽,但如高赞回答所言,这些零散的科学发现,例如九章算数,勾股定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系统有传承的科学体系。很多聪明的古人发现或者总结了某些自然规律,但是这些不成体系的成果也大多人死道消,随着发明者的离世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如罗兰所言,中国古代的科学只是停留在应用层面。中国古人知道如何使用火药,却并不明白其背后的硝酸盐化学反应,古人能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耕种,却不知道四季源于地球在太阳轨道的公转。千年之前我们就在用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确定方向,但却从未有人发现磁场和背后的电动力学。
古代的中国不乏技术的应用,但古人的确对于这些应用背后的科学一无所知。
既然写到了这里不妨多聊几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的中国其实同样如此,今天的中国正如同罗兰时代的美国(19世纪末),我们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产能极其发达,但是在原创技术领域依然乏善可陈。今天的中国工业依然在价值链低端,我们有阿里腾讯,但是中国人并没有发明互联网,美国国防部整出了超文本协议,Tim Berners Lee在CERN写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browser,那是30年前。我们有小米ov华为,但是晶体管和集成单路乃至整个半导体行业都源自硅谷,Gordon Moore开Intel的时候还是在1970年,而他的老师William Shockley发明晶体管的时候新中国还没成立。我们今天产业升级引以为豪的新能源和电动车行业,看起来风光无两,但这多半需要归功于科技部的战略远见。Tesla成立于2003年,而国内的电动车补贴2009年才刚刚开始。万钢跟Musk见面的时候,宁德时代还是只是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
Gordon Moore(右一), Intel创始人,半导体革命之父,和他的两位合伙人
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确很快,国内技术水平也在迅速的接近发达国家,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已经能在基础科学和技术创新上与西方分庭抗礼。看看国内的创业公司吧,不客气地说,大部分创业项目依然是copy to china,从新能源到区块链,从量子计算到商业航天,这些领域的基础科学理论和核心技术没有一项是中国人的发明。
就像这位急着为中国古代科学正名的题主一样,我知道很多人想要的无非是一个所谓的民族尊严,一个虚无缥缈的面子。但是我希望各位心血来潮准备发表不同一件之前能先想到,你现在眼前的电脑,电脑上跑的windows,windows上用来看知乎的浏览器,乃至驱动这个网页本身的html和javascript代码还有准备开喷用的键盘,都是西方人,准确来说是美国人的发明。看看你的键盘上从a到z的拉丁字母,你就知道,中国与西方科学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如同那句话所言,弱小和无知不是文明灭亡的原因,傲慢才是。
中国古代的确没有科学体系,而今天的中国,也只比这稍好一些而已。我们或许有了一些在西方科学基础上的应用,掌握了一些技术,但这些技术和应用背后的原理,上世纪近百年来主要的基础科学进步,例如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量子力学、半导体物理,都是西方人的发明。这是血淋淋的事实,这不是哪位知乎答主说两句好听的话就能改变的。
我们接触到了来自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并且能够通过对于这些科学技术稍加应用结合巨大的人口和劳动力优势从世界市场中分一杯残羹冷炙,但是也仅此而已了,如同罗兰在他的演讲中所言
当其它国家在竞赛中领先时,我们国家能满足于袖手旁观吗?难道我们总是匍匐在尘土中去捡富人餐桌上掉下来的面包屑、并因为我们有更多的面包屑而认为自己比他更富裕吗?但我们忘记了这样的事实:他拥有面包,这是所有面包屑的来源。难道我们卑贱如猪,认为谷粒和谷壳的价值比珍珠高得多吗?如果我对时代的认识是正确的,那么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我们低下的地位。目标低下使我们几乎变成了瞎子,但这是可以恢复的。在一个新国家中,生存的需求是首先需要关注的事情。亚当受到的诅咒降临到所有人身上,我们必须自己养活自己。
当年的美国也只是欧洲人的代工厂而已,他们也如同今天的中国人一样,只能在桌子下捡拾起一片片面包屑,借以果腹。而可悲的是在众多媒体的宣传下,很多不明真相的人真的有了几分迷之自信,觉得国内有了几家互联网公司就已经不算是产业链低端了。20年前一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故事才过去几年, 直到今天,富士康和iPhone代工厂依然是有几千万人的大型省会城市的支柱产业,苹果依然可以在iphone中拿走80%的利润然后只把零星的一点面包屑留给国内996的工人。
2015年,富士康所属企业进出口占到河南省进出口的67.5%
而今天美国人已经开始有意地控制核心技术的扩散,近几年国内一直在讲产业升级,因为能够继续靠残羹冷饭过日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亚当受到的诅咒降临到所有人身上,我们必须自己养活自己。” 就如同科技封锁已经到来,如果不在基础科学和技术上进行创新,就只有死路一条。
我希望各位知友如果有时间可以在把罗兰当年的演讲原文读一遍。因为这篇不超过30分钟的演讲不仅阐明了基础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意义,更是一个落后的二流国家(19世纪的美国)向科学高峰发起攀登的第一声号角,其历史影响极其深远。
在罗兰的呼吁下,大量研究型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斯坦福 (Stanford,1891)就诞生于这个时代。随后的一个世纪里,美国建立了完整的公立/私立科研体系,资助了一批又一批从事基础科学事业的学者,为科学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也因此,在二战的历史机遇中,美国得以顺理成章地从一片废土的欧洲手里接过世界科学中心的宝座,收罗了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大量顶级科学家,伴随着原子弹的蘑菇云和登月飞船的尾焰,最终问鼎世界霸主。
ps. 当然,在美国科技的历史,或者说人类科技的历史上,还有另一部影响深远的文献,即《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即《科学:无尽的前沿》,也称无尽前沿法案,如同星球大战计划一样,其命名波澜壮阔,如同盛唐般的气度,是灯塔国黄金年代的写照。这个有空再聊。
Saturn V,土星五号,人类历史上运力最大的火箭。阿波罗计划中完成了人类登月之梦
回顾这段历史正是因为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学,不仅仅是上层的技术和技术的应用,而需要基础科学。要对于科学的尊重,需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批判的思想,更需要对于自然本身的好奇。
见到互联网上的种种讨论和社会的风貌,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痛苦的事实。即如今的国内思想环境依然缺乏对科学的基本认知。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高估了近代革命对于社会思想的改变。
.........
一个只有精致利己主义者的社会是可怕的。
所以这个国家必须有人成为理想主义者,必须有人在基础研究的前沿开疆拓土,必须有人为社会的福祉无私奉献,有一代又一代的如同钱学森和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推动我们的生产力不断发展,从而让更多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袁老千古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别无选择,拥抱科学,转型创新经济是现代中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唯一道路。一旦科技停滞,有限的地球资源和膨胀的人口将带来可怕的后果。
这就是罗兰在其演讲中所提到的科学的意义,这也是曾经的美国能够登上世界巅峰,以及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根本。
但是可惜的是,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理解科学的意义。古代如此,现代依然如此,
对于今天已经文明化的一个国家来说,科学的应用是必需的。迄今为止,我们的国家在这条路上走得很成功,因为纯科学在世界上的某些国家中存在并得到培养,对自然的科学研究在这些国家中被尊敬为高贵的追求。但这样的国家实在稀少,在我国,希望从事纯科学研究的人必须以更多的道德勇气来面对公众的舆论。他们必须接受被每一位成功的发明家所轻视的可能,在他们肤浅的思想中,这些人以为人类唯一的追求就是财富,那些拥有最多财富的人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每个人都理解100万美元的意义,但能够理解科学理论进展的人屈指可数,特别是对科学理论中最抽象的部分。我相信这是只有极少数人献身于人类至高的科学事业的原因之一。
换到今天的中国,每个人都理解三环里一套房的意义,但能够理解科学理论进展的人屈指可数。而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我们的青年和大学学生,本应该是那些心存理想的人。
在唯物主义的语境下,很多人迷信社会发展只在于物质的积累,而思想只是社会环境的自然产物,仿佛只要我们拥有了举世无双的财富,就同样能水到渠成地拥有卓越的思想和先进的科技,这种想法是荒谬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确是社会的普遍规律,但是社会的思想改变往往严重落后于物质的丰富,社会思潮的改变远非旦夕之功。今天的中国很多地方已经具有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但我们的科研和教育体系依然落后于时代,如果我们希望社会能进一步发展,则必须付出大量的改革和努力。
《A Plea for Pure Science》中提到的建设现代科研体系的思考同样可以为今天的中国提供参考,设立研究型大学,选拔心存理想的教授,并提供足够的经费和宽松的环境,建立有效的同行协会和监督制度。
而比这些都重要的则是如何培养有理想的一代人,如果我们继续放任高昂的生存压力和畸形的指标选拔制度摧毁年轻一代的理想,摧毁科学工作者的道德底线,那么我们几乎不可能赢得与美利坚的这场科技战争。
最终,科学的发展需要一个能够让自由的思想和创新的火种萌芽的社会环境,需要独立的思考,包容的心态,批判的精神,严密的逻辑,还有最重要的,发言的勇气,而这依赖于社会的上的你和我,每个人。
西方社会对于科学的崇敬和尊重是文艺复兴千年来各种思潮不断碰撞,历史的潮流反复冲刷的结果。从伽利略的实验到康德的理性建构,到波普尔、休谟的怀疑,宗教,哲学,理性,经验,唯物,辩证,证实,证伪,诸多的思潮伴随着工业时代机器的轰鸣和波澜壮阔的革命,最终塑造了今天西方的社会对科学的认知。
今天,科技已经是西方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你喜欢钢铁侠和蝙蝠侠,你可能会想起他们的老爹的公司里都有一个如同黑魔法一般的应用科学部门。电影里Ionrman的老爹是MIT的理工男,而现实里的Elon Musk同样有着U Pennsylvania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物理经济双学位。
遇事不绝,量子力学,剧情不通,穿越时空,总之没有MIT摆不平的技术
Marvel电影里随处可见对MIT的疯狂崇拜和量子力学平行宇宙强行圆场,现代艺术中遍布Cyberpunk关于资本和科技的黑暗预言,而亚瑟克拉克和星球大战这样的太空冒险和星际殖民的歌剧似乎已经有些老套。
然而,正是这些艺术和文化作品,让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在润物无声中见到了科技的浪漫,找到了改变世界的理想,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传奇的nerd和geek。也塑造了整个社会对于科学的理解尊重,好奇和向往。
我还记得多年前的那个盛夏,微风吹佛,学生时代的我听着Hans Zimmer的Cornfield Chase,看着星际穿越中的宇航员穿过黑洞,在无尽的深空中感到莫名的孤独。
人类是宇宙中惟一的生命吗?宇宙的终点在哪里?时间是否有尽头?
高中的学习压力很大,那时候我总是喜欢回到老家村里的房顶上,抬头仰望满天繁星,而之后我的心情就会慢慢平静。
后来我终于决定读物理,偶尔耳边还会想响当年肯尼迪的登月演讲《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热血澎湃。亦或者想起是多年前上课时偷看的《上帝掷骰子吗?》时的如痴如醉。
我只是这时代浪潮中微不足道的一朵,我知道也许有无数年青人和我一样,为了那一瞬间的浪漫而付出青春。
Interstellar,Kip Thorne的黑洞Cornfield Chase (From "Interstellar")music.163.com/#/m/song?id=518649151
为什么人们在夜晚看到满天的繁星会觉得幸福?
为什么人们在夜晚看到满天的繁星会觉得幸福?3.1 万赞同 · 1381 评论回答
顺带歪个楼,引用一位天文学知友的回答,满天繁星真的会让人感觉幸福。很多人意识不到,头顶的星空,才是生命最终极的意义所在,而我们的生活,不过是附属品而已。
whatever,回到正题,今天的中国其实依然很年轻,我们总说我们是千年古国,但是实际上在科学的领域我们依然只是蹒跚的婴儿。
当西方人为了日心说在教廷流血时,当牛顿写下关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大清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里。
当爱因斯坦写下他举世皆知的质能方程,波尔和薛定谔为了粒子的量子性争论不休时,中华民族还在近代的百年血与火中与侵略者,旧贵族,土匪军阀拼死搏斗。
当原子弹的蘑菇云照亮整个天空,苏维埃的火箭第一次冲出大气层时,新中国仍然嗷嗷待哺,为了满足四万万人的口粮而前仆后继。
当IBM和苹果的PC走入千家万户,拨号宽带和电子邮件第一次让大洋彼岸的人互相通话时,我的父母才刚刚从山村的小学里毕业,而那时候的中国人,依然觉得收音机和缝纫机是一种奢侈。
而在我们的时代,尽管今日的世界依旧魔幻,房价高企,经济下滑。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带来的短暂的繁荣增长和世界大同的幻象已经破灭,如同茨威格笔下逝去的美好昨日。
但是今日的中国人,最起码已经有了追逐科学和理想的最基本的底气。我愿意在最寒冷的严冬里保持乐观,给岁月以文明。
最后,其实不管古代的中国是否有科学,都不重要。也许科学在中国没有现在和过去,但是我们可以让科学在中国有未来。
这无关对抗,无关东西。是强大的文明使得国家赢得战争,而不是赢得战争使国家获得文明。
强大的日耳曼蛮族征服了罗马,但罗马的荣光今日仍然闪耀永存。而这些蛮族最终也活成了罗马的模样。
草原的游牧部落一次又一次南下入主中原,但中华的千年文明依然生生不息,而曾经的胡人,蛮夷也终于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曾经有人说,入关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但是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战争和昭和参谋,而是现代化的思想和文化,以及对于科学和民主的追求。
科学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当科学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时候,当大部分中国人得以从事研究和创造性的工作,在宇宙深处,原子之间为人类的文明开疆拓土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摆脱无效的内卷步入顶级发达国家的行列,并获得其他民族的尊敬。
而千年之后,当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奥尔特星云的边缘遥望太阳微弱的星芒时,也许仍将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诗句。他会为自己的中国血统而自豪,因为他的祖先终结了人类的懵懂时代,创造了恢宏的全新科学和文明。
凡人皆有一死,百年后我们这一代人都将成为黄土。而如果有幸,我们发现的科学,我们写下的定律,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遥远的未来,走向宇宙和群星,接近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