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过圣诞节?

为什么不过圣诞节?

原创: 假张 假装在纽约 昨天

以前发过的文章,今年改了改加了点东西,好像还能用。

#

每年圣诞节,我都会打开 Google 上这个追踪圣诞老人的页面。网页上标记着圣诞老人在送礼物途中的实时位置,每分每秒都会更新。

圣诞老人从北极出发,先一路南行到达南极洲,然后再依次穿过地球上其他各个大洲,每个国家的小朋友都有机会收到圣诞老人的礼物。

圣诞老人的移动速度非常快。北京时间今天晚上18:48分我看的时候他还在新西兰最北端的奥克兰,十多分钟以后再看,发现他已经快要走完整个新西兰了。

网页上还有其他一些统计数字,同样也是实时更新。比如在我看的那会儿,上面显示的是圣诞老人离我所在地(洛杉矶)的距离是8608公里,他会在23个小时到达;他已经飞了15243公里,一共送出603,3147份礼物。

这个 Santa Tracker 每年都有,从2004年开始,已经做了十几年。

不要觉得这只是一个无聊的玩笑啊,连我一个成年人都看得有些激动,对于那些还笃信圣诞老人真实存在的孩子们来说,能够在每年圣诞节到电脑上追踪圣诞老人的行程,焦急地等待圣诞老人来到自己的城市,我想他们会觉得又兴奋又安心的吧。

年复一年投入人力做这么一个页面,投入服务器资源已支撑每年来自全世界的数以亿计访问量,这是一件特别 Google 的事情,符合他们一贯以来的作风。

相对于别的那些冷冰冰的巨无霸公司,总是异想天开童心未泯的 Google,多出的就是那么一点点的童心和温情。

#

不过, Google 的这个创意倒不是他们的原创,而是来自另一个大名鼎鼎但却非常严肃的组织,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简称 NORAD。

后者的“追踪圣诞老人”项目从1955年开始,已经运行了60多年。 

NORAD 煞有介事地宣称将会在平安夜用雷达、卫星、Santa Cam和喷气式战斗机四种高科技手段来追踪圣诞老人。

一旦雷达显示圣诞老人离开了北极,就开始用卫星侦测驯鹿红鼻子上发射的红外线信号,同时用Santa Cam拍摄圣诞老人在空中飞行时的图像。在圣诞老人进入美国领空后,还会派出F15和F16为他护航。

每年 NORAD 都会在12月24日组织志愿者接听孩子们的电话或者回复他们的邮件,向他们报告圣诞老人的位置。今年的志愿者据说有1200多名,连特朗普都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非常成功的公关项目,在捍卫了孩子们的圣诞老人梦想的同时,NORAD 也达到了宣传自己“强大军事追踪系统”的目的。

#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100多年前。

1897年,纽约上西区一个叫弗吉尼娅 (Virginia O’Hanlon) 的8岁小女孩,写信给纽约《太阳报》,说有小朋友告诉她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所以她想请《太阳报》告诉她真相——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

《太阳报》的编辑弗兰西斯·丘奇 (Francis Church) 给弗吉尼亚写了一封回信,他以斩钉截铁不可怀疑的语气,对弗吉尼娅以及所有的孩子们说,“圣诞老人是真的,他就和爱、慷慨和奉献一样,是确切存在的。”

丘奇写道,“如果没有圣诞老人,这个世界会变得多么无趣!就像没有了所有叫弗吉尼娅的人一样无趣。那样的话,就没有了孩子气的信仰,没有了诗歌,没有了浪漫,人生将变得难以忍受。照亮世界的那永恒的来自童年的光,将从此永远地熄灭。” 

“即使是世界上最强壮的人、即使世界上所有最强壮的人一起用力,也无法撕开笼罩在未知世界上的薄纱。只有信仰、想象、诗歌、爱和浪漫能够掀开那层帷幕,看到超凡的美好和荣光。这些都是真的吗?是的,弗吉尼娅,没有什么比这些东西更真实、更永恒。”

这封回信作为社论发表在《太阳报》的头版,标题就叫《是的,弗吉尼娅,圣诞老人是真的》。

弗吉尼娅当然也看到了。晚年她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当年的那篇文章对她的人生产生了持久的正面的影响,一个孩子童年时期所接收到的善意和爱,转化成了支撑她一辈子的正能量。

 

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那篇文章不断地被《太阳报》重新刊登,被无数其他媒体转载。

到今天,它牢牢地把持着一个以后恐怕再也无法被超越的纪录:有史以来英文媒体里被刊登和重印次数最多的社论。

#

每年圣诞节,社会上都会有一些不过圣诞节的讨论。

其实类似的声音一直都有,当年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在报纸上看到过呼吁不过圣诞节的文章。只是到了这两年,这样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大。

其实担心并无必要。

圣诞节原本的确是一个宗教节日,但现在即使在欧美它的宗教意义也已经变得很淡,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大众节日。

近年来美国甚至有人呼吁圣诞节问候时不再说“Merry Christmas”而是改成“Happy holidays”,这也可以看成是圣诞节宗教氛围淡化的一个旁证。

更不用说,在大部分人都没有什么宗教情结、也不了解圣诞节来龙去脉的中国,没有人会把圣诞节看成是一个宗教节日,大家无非是图个乐子罢了,不必过于大惊小怪。

至于归为文化入侵,更是荒谬到不值一驳,这个世界上的好东西太多了,不是所有外来的好东西我们都要打上别人家的标签而不由分说地加以拒绝,那只会是我们自己的损失。

圣诞节之所以能深入人心,留存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是因为它背后那个童话太神奇太吸引人了——在圣诞夜,一个白胡子红衣服的老爷爷,赶着驯鹿坐着雪橇挨家挨户送礼物。

试问哪个孩子不愿意去相信这样一个美好的梦呢?

相信不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是少年和童年的分野。当一个孩子终于开始怀疑圣诞老人的真实性,那是他人生之中经历的第一次失望,意味着他的童年即将结束,即将告别人生最初的纯真年代。

所以在欧美国家,为了尽量让孩子们晚一点告别纯真,成年人都会极力让孩子们相信圣诞老人是真的,只要表现得乖一点,圣诞节一定能收到圣诞老人亲自送来的礼物。

我在上面讲的这三件事,无一不在说明成年人是多么努力地在维护孩子们心目中关于圣诞老人的那个梦想。

就像弗兰西斯·丘奇在《太阳报》那篇社论里写的,没有了圣诞老人,就没有了孩子气的信仰,没有了诗歌,没有了浪漫,人生将变得难以忍受。

照亮世界的那永恒的光,就来自纯真的童年。

在我们的文化里,真的很少有像圣诞节这样的节日,能够提供一个契机,让整个成人世界共同为孩子们造一场美好纯真的梦。

在我们的文化里,更少有像圣诞节这样的节日,能够培养孩子对世界漫无边际的好奇、不切实际的梦想与执着期待的信仰。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把这场梦借过来,让我们的孩子在人生的最初阶段,也能梦一下呢?

随着孩子们慢慢地长大,他们总有一天会分清现实和童话世界的区别,会明白驯鹿并不会飞,圣诞老人也没办法在平安夜挨家挨户地送礼物,这是人自然的成长过程。

但是,那些曾经在童年相信过圣诞老人的人,不会完全失去相信童话的能力。

那些美好的感受会永远地留在他们的记忆里,进入他们的血液和基因,成为陪伴他们一生的爱与力量,也让他们相信真诚,相信浪漫,相信美好。

我只是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也能够感受这样的美好。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