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神论史》连载68——张之洞、康有为的“废淫祀”主张
编者按:为宣传科学无神论,从9月10日起,我们将连载李申的专著《中国无神论史》。李申,1946年4月出生,河南孟津县人。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物理系;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儒教研究室主任。2002年转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中国无神论学会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中国反邪教协会副会长。
第十三章 明清时代的无神论
十五、张之洞、康有为的“废淫祀”主张
清朝末年,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所谓“内忧外患”,清政府开始了大规模地学习“西学”的运动。学习西学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开办新式学堂。然而开办新式学堂需要经费,也需要校舍,怎么解决,张之洞建议,用各地的善堂、祠堂或者佛寺、道观充当。其具体办法,载于他的名著《劝学篇·设学》。
《设学篇》指出,自从皇帝下诏开办学堂以来,“兴办者无多”。重要原因,是没有经费。张之洞建议,“先以书院改为之”。清朝书院的经费,多数由政府提供。因此,这是解决经费和校舍的第一个办法。
但是有人指出,府县书院的经费有限,校舍也很小,甚至没有,无法容纳大量的师生,也难以购买书籍和教学器具。张之洞又建议,可以把各地的“善堂”改做学堂,用赛会演戏的经费和“祠堂”的经费兴办学堂。然而还是不够,怎么办?张之洞的第三个办法,就是“以佛道寺观改为之”。
他说,今天各地的佛寺道观,不只数万,而且都有田产。如果改做学堂,校舍和经费都可以解决。而且他指出,由于基督教的传入,佛教、道教日渐衰落,“其势不能久存”。“佛教已际末法中半之运,道家亦有其鬼不神之忧”。如果兴办学堂,儒风振兴,佛教、道教也可以跟着沾光。
不过也不能把所有的佛寺道观都改做学堂。他建议,每一县的寺观,只以十分之七做学堂。改做学堂的寺观的田产,也只用十分之七做学校经费。其余仍然归僧人道士支配。
为了使僧人、道士能够愉快接受这个方案,他还建议,表彰有关的僧人道士。其本人不愿受表彰的,可以表彰他的家人或亲属。奖励的办法,就是给他们的亲属官职。
张之洞的办法,还说不上与无神论有关,就在他著《劝学篇》同时,康有为屡次上书,主张变法,包括变革教育;同时也主张变革儒教。变革教育,主张开办新式学堂;变革儒教,主张广建孔子庙堂。开办新式学校和广建孔子庙堂都涉及一个问题,就是房子问题。康有为的建议是,在儒教范围内,取缔一切淫祀庙宇。儒教以外,取缔一切佛寺道观。依康有为的见解,不仅佛寺道观都是淫祀,在儒教范围内,除了天地祭坛和孔庙,其他坛庙也都是淫祀。
康有为说,中国之所以又贫又弱,主要是儒教自身对教义宣传不力。其表现,就是孔庙太少。不像基督教,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教堂。而孔子庙,一个县才有一座,远远不能满足宣传孔子思想的需要。因此他建议,把一切淫祀庙宇都改成孔庙:
并今乡落淫祠,悉改为孔子庙,其各善堂、会馆,俱令独祀孔子。庶以化导愚民,扶圣教而塞异端。
儒教的传统制度,有百神祭祀。自然界的神灵,是上帝的下属;人间有功于国、有德于民的贤人,也得“祀以为神”。这就使儒教的神灵,可以无限制地增多。清朝后期,更是增祀添神成风。这样神灵众多,但意义浅薄。甚至都只有一个功能,即给人福佑。这样,除了使人为逐利祀神以外,不能有真正的教化功能。康有为看到了儒教的这个弊病,因而要求改革。改革的根据,也是在孔子。康有为认为,孔子当时,就是扫除一切淫祀。在《论语注》中,康有为说:
孔子定礼,祭止天、祖,其他皆为淫祀。妄祭以求福,是行谄媚也。盖上古淫祀之鬼甚多,孔子乃一扫而空之。观印度淫鬼之多,即知孔子扫除中国淫祀之力矣(《论语注·为政》)
这是康有为对孔子“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一语的注释。所谓仅祭天与祖,乃是康有为自己的改教思想。这个思想,也体现在他的《春秋董氏学》中。在那里他认为,单祭天不行,单祭祖也不行。只有既祭天又祭祖,才合孔子正道。依据康有为这里的说法,则佛寺、道观,也属于淫祀之列。因此,他建议废除的淫祀,应当包括佛寺、道观在内。
废除淫祀,是儒教的一贯方针。但是由于儒教中百神祭祀的存在,就使淫祀往往和正祀难分。而儒教也常常把淫祀中的神灵纳入自己的祀典,如同儒教国家对强盗实行招安一样,这就更加促进了淫祀的发展。扫除淫祀最为彻底的是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但是儒教不能这样作。而镇压了太平天国的曾国藩,甚至还盼望着,有朝一日恢复那些被太平天国废除了的祭祀。康有为的改教方针,既吸取了太平天国废除淫祀的思想,也保留了儒教自身的特点。比起曾国藩当时,应该说是儒教思想的进步。张之洞在《劝学篇》中,主张废除佛寺道观的十分之七,是由于形势所迫,也应是受到康有为思想影响的结果。
1898年,变法运动开始。五月,康有为上《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奏章。这次建议废除淫祀不仅是为了广建孔庙,而也是为了设立学堂。
查中国民俗惑于鬼神,淫祠遍于天下。以臣广东论之,乡必有数庙,庙必有公产。若改诸庙为学堂,以公产为公费,……则人人知学、学堂遍地。
这里要废除的淫祀,也当包括佛寺道观在内。而废除包括佛寺道观在内的淫祀,可说是清朝末年不少先进人物的共识。比如陈炽,他在《庸书》中提出:“各省丛林、道院,藏污纳垢,坐拥厚资,徒为济恶之具。有犯案者,宜将田宅一律查封,改为学校。僧道还俗,愿人学者亦听之。一转移问,而正学兴,异端绌,宏治化,毓贤才。”这里,陈炽针对的,还是不法僧人。但康有为的《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奏折。则针对的是一切淫祀,而不论其中的僧人、道士是否有罪。
从洪秀全到康有为,也包括张之洞,他们废除传统庙宇,目的是为了维护他们认为的“正祀”,即他们认为的应该祭祀的神祇,总体上,是一种有神论行为。然而从他们废除许多神祇庙宇的角度,则又是一种无神论行为。历史上,有神论和无神论,就在这样的此消彼长的争论和斗争中,推动着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旧的、粗陋的有神论被清除了,新的、较为精制的有神论诞生了。一段时间以后,这新的有神论又会被清除,被更新的有神论所取代。从有神论发展的一面看,是有神论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粗陋到精制,不断发展;从否定的一面看,则是有神论观念不断被清除,被否定。而从这个被清除、被否定的过程中,只能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有神论,不论是什么样的有神论,最终都将面临着一个命运,那就是被更新的观念所取代,直到有神论被彻底的无神论完全取代。
然而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康有为、张之洞,也包括陈炽等人,主张取缔淫祀,为的是保住儒教的正统信仰、正统祭祀。然而,历史和他们开了玩笑。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共和国境内,被取缔的虽然有他们所说的一部分“淫祀”,他们所要保全的正祀,也被取缔了。而他们也要取缔的佛寺、道观,在新的共和国内,倒得到了合乎时代潮流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