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粤语不该把‘下车’称作‘落车’ ”,兼谈“粤语自造字”问题
有网友说香港人、广东人和广西人这些说粤语的人不该把“下车”说成“落车”(但可以用粤语念“下车”,用粤语说“下车”)。——这可真是一种“奇谈怪论”呀!北京人把“巷子”、“巷”称作“胡同”,上海人把“巷子”称作“弄堂”,凭什么不让广东人把“下车”说成“落车”?(而且北京那些胡同的路牌上使用的就是“胡同”这种称谓!上海那些弄堂的路牌上使用的就是“弄”这个叫法!)我们江西省的南昌市和广丰县的方言中都是只说“落雨”,而不说“下雨”的!(广丰是我的老家,我在3岁时随父母迁居到南昌,但我们家的人在家里都是用广丰话交谈、聊天的。)
在浙江话和广丰话中,都是只说“鸡子”(指鸡蛋),而不说“鸡蛋”的!比如民国时期著名的浙江作家郁达夫在其文章中都是把鸡蛋写成“鸡子”的!另一个更有名的浙江作家鲁迅在其文章中都是把“他/她”,按照他家乡的方言,写成“伊”的!当年的北京作家老舍其实也是按照北京的方言——“北京话”来写白话文的小说、文章的!(所以他的小说中大量地出现了“儿”字这个“后缀”,用以描写书中人物所说的话,所发的“儿化音”)
北方人把南方人所说的“清汤”称作“馄饨”,把南方人所说的“拖把”说成“墩布”,把“汤圆”说成“元宵”,把南方人所说的“红薯”、“番薯”说成“地瓜”。北方人无权强迫南方人采用他们北方人对一些物品的叫法,南方人也无权强迫北方人说“清汤”、“拖把”。
再来说说所谓的“粤语自造字”问题。
在民国时期开展“白话文”运动前,汉字中是没有“她”和“它”这两个字的,原因是汉字的第三人称是不区分人和物,也不区分人的性别的。后来我们才学着英语、西方国家的文字,对第三人称进行了区分,新造出了“她”和“它”这两个字。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很多元素的名称原本是汉字中没有的字,是化学元素周期表在清朝晚期传入中国时,我国科学家兼翻译家徐寿发明出来的新汉字。
其实很多所谓的“粤语自造字”是自古以来在中国其它地区也使用的字,只不过比较生僻,是生僻字而已。比如“冇”字(念mǎo),明代的“嘉靖”时期就诞生了!并不是香港被英国吞并后,香港人发明的。
汉语中有大量根据外语的发音而音译、获得的“外来词”,比如“沙发(sofa)”、“咖啡(coffee)”、“坦克(tank)”;难道我们应该修改这些外来词,把“沙发”改成“弹簧软椅”,把“咖啡”改称为“粉溶茶”或“粉化茶”,把“坦克”改称为“大炮式装甲车”吗?
解放后我国的汉语拼音采用的是罗马字母,而不再是象解放前那样的“汉语注音符号”(见下面的图表),难道现在我国应该改回使用注意符号?就因为注音符号更象汉字,类似于汉字的偏旁部首,是汉字常用的一些笔划、结构?
有些人有“整齐病”、“单一病”、“强制病”,见不得“丰富多彩”、“各有特色”这些美好的文化状态。